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121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包括接杆、夹持组件和采泥管,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接杆和采泥管并对采泥管夹持固定,所述采泥管中间设有螺旋式内芯,所述螺旋式内芯的上部为可伸缩杆,可伸缩杆顶端连接夹持组件,螺旋式内芯下部设有双层螺旋,双层螺旋的外缘与采泥管内壁相切合,所述采泥管外部套设有防漏固定装置,所述防漏固定装置能够沿采泥管滑动并于采泥管底部闭合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调节螺旋式内芯与防漏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共同控制采泥管底端采集泥样的厚度。有效地解决了水波扰动等因素对采泥工作的不利影响,减少了采泥管中沉积物滑落的现象,有利于样品的采集,且方便携带,稳定高效,提高实验的精度。的精度。的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属于采泥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柱状采泥器广泛使用于水库、湖泊以及河流底泥采集中,柱状采泥器在采集泥样时可基本不破坏底泥性状,保留底泥垂向分层特性,是获取底泥分层样品的重要手段。国内常用的玻璃柱状采泥器不能准确控制采集泥样的厚度,导致难以控制相同的实验背景,通常通过手动操作改变采泥管中的泥样厚度,操作难度大,增加了采样难度,耗费时间较多,并且采泥柱不设置防倒流装置,泥样易脱落,同时影响实验精度。
[0003]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不仅能够控制采集泥样的厚度,还能防止泥样脱落和泥样向上渗漏,提高采集的效率和精度。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包括接杆、夹持组件和采泥管,所述夹持组件连接接杆和采泥管并对采泥管夹持固定,所述采泥管中间设有螺旋式内芯,所述螺旋式内芯的上部为可伸缩杆,可伸缩杆顶端连接夹持组件,螺旋式内芯下部设有双层螺旋,双层螺旋的外缘与采泥管内壁相切合,所述采泥管外部套设有防漏固定装置,所述防漏固定装置能够沿采泥管滑动并于采泥管底部闭合固定。
[0007]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贯穿连接的上底座、中底座和下底座,所述上底座的上部与接杆螺纹连接,下部与螺旋式内芯的可伸缩杆顶端螺纹连接,所述中底座底部设有凹槽,下底座顶部设有与之配合的凸起,所述采泥管上端部穿过下底座,所述凹槽和凸起之间的间隙环绕采泥管上端部设有弹性夹持圈。当中底座和下底座之间的间隙变小时挤压弹性夹持圈,弹性夹持圈发生弹性变形,夹持采泥管的上端部,以此固定采泥管,避免采泥管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移。
[000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底座和上底座之间设有若干组撑件,所述撑件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穿过上底座与紧固件螺纹配合,下端穿过中底座固定连接于下底座;所述紧固件抵靠在上底座的上表面。在旋紧紧固件的过程中,撑件内部的连接杆带动下底座向上移动,中底座在撑件的限位作用下无法向上移动,进而使中底座和下底座间隙变小挤压弹性夹持圈。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撑件设有四组,均匀分布于夹持组件的边缘,保持结构平衡。
[0009]优选的,所述接杆顶部连接延长杆,所述延长杆为多个,多个延长杆依次可拆卸连
接,以此调节采泥器可进行采样的深度。所述接杆与延长杆以及延长杆之间均可通过螺纹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螺旋式内芯上部的可伸缩杆包括若干节通过螺纹连接的伸缩段,通过拧动连接杆可以调节可伸缩杆的长度,调节螺旋式内芯底端与采泥管底端的距离,进而控制采泥厚度。所述螺旋式内芯可以采用与采泥管相同的透明材质。
[0011]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底部固定若干条滑轨,所述滑轨环绕设置于采泥管外侧且与采泥管平行,所述防漏固定装置滑动连接于滑轨,所述防漏固定装置下端为倒锥形底面,所述倒锥形底面为活动板,与滑轨底部配合以闭合并固定防漏固定装置。
[00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滑轨底部为球形,所述倒锥形底面内部设计有与滑轨底部的球形端相契合的球形空腔。当防漏固定装置滑到滑轨底部时,滑轨底部的球形端进入防漏固定装置的球形空腔,带动倒锥形底面向上闭合,该结构使底面固定后不会在非人为条件下再张开,进一步保障防漏效果。
[00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防漏固定装置上还连接牵引绳,所述夹持组件上设有通绳孔以连接牵引绳。再进一步优选的,可以在倒锥形底面设置牵引杆,牵引杆端部可通过卡扣连接牵引绳,所述夹持组件上的通绳孔可以直接穿过牵引绳,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牵引绳。通过牵引绳的牵引可以拉动防漏固定装置沿滑轨滑动,调节防漏固定装置的位置。
[00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防漏固定装置上部边壁上设有溢水孔,可沥掉采样过程中外带进来的水体。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螺旋式内芯和防漏固定装置相配合,能够调节螺旋式内芯与防漏固定装置之间的距离,共同控制采泥管底端采集泥样的厚度。同时,防漏固定装置的设置使其得到固定以后自动合上并拖住采泥管里的沉积物,防止泥样脱落,确保采泥管中的沉积物顺利地采集。本技术所述采泥器有效地解决了水波扰动等因素对采泥工作的不利影响,减少了采泥管中沉积物滑落的现象,有利于样品的采集,且方便携带,稳定高效,提高实验的精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实施例所述柱状采泥器的俯视图。
[0019]图3是实施例所述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实施例所述螺旋式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实施例所述防漏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实施例所述防漏固定装置闭合后的下底面仰视图。
[0023]图中:1、延长杆;2、接杆;3、夹持组件;31、上底座;32、中底座;33、下底座;34、弹性夹持圈;35、撑件;351、连接杆;36、紧固件;4、采泥管;5、螺旋式内芯,51、可伸缩杆,511

第一伸缩段,512

第二伸缩段;52

双层螺旋,6、防漏固定装置;61、倒锥形底面;62、球形空腔;63、边壁;64、溢水孔;65、牵引杆;7、滑轨;71、球形端;8、牵引绳;9、通绳孔;10、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杆(2)、夹持组件(3)和采泥管(4),所述夹持组件(3)连接接杆(2)和采泥管(4)并对采泥管(4)夹持固定,所述采泥管(4)中间设有螺旋式内芯(5),所述螺旋式内芯(5)的上部为可伸缩杆(51),可伸缩杆(51)顶端连接夹持组件(3),螺旋式内芯(5)的下部设有双层螺旋(52),双层螺旋(52)的外缘与采泥管(4)内壁相切合,所述采泥管(4)外部套设有防漏固定装置(6),所述防漏固定装置(6)能够沿采泥管(4)滑动并于采泥管(4)底部闭合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3)包括贯穿连接的上底座(31)、中底座(32)和下底座(33),所述上底座(31)的上部与接杆(2)螺纹连接,下部与螺旋式内芯(5)的可伸缩杆(51)顶端螺纹连接,所述中底座(32)底部设有凹槽,下底座(33)顶部设有与之配合的凸起,所述采泥管(4)上端部穿过下底座(33),所述凹槽和凸起之间的间隙环绕采泥管(4)上端部设有弹性夹持圈(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控制采泥厚度的柱状采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底座(32)和上底座(31)之间设有若干组撑件(35),所述撑件(35)为中空结构,内部设置连接杆(351),连接杆(351)的上端穿过上底座(31)与紧固件(36)螺纹配合,下端穿过中底座(32)固定连接于下底座(33);所述紧固件(36)抵靠在上底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珊李一平程一鑫周玉璇程月李金华潘泓哲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