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81207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6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包括固定模块,所述固定模块包括承载主板、伺服电机、固定板、固定挂钩、固定套筒、固定螺纹、定位套筒和限位齿,所述伺服电机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上端面,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侧端面,所述固定挂钩固定连接在固定板背离承载主板一侧,所述固定套筒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下端面,所述固定螺纹开设在固定套筒内壁,所述定位套筒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下端面,所述限位齿固定连接在定位套筒内壁,所述固定模块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投食筒,所述投食筒包括食物放置筒、限位槽、投食模块、紧固螺纹、进食槽、底座、出料槽和支撑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赤眼蜂投食精准度高,且可用自动投食。且可用自动投食。且可用自动投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赤眼蜂喂食
,具体为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有近10种赤眼蜂被大量繁殖和推广应用,主要用于防治玉米、甘蔗、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和一些林木和果木害虫,推广应用面积为世界之最。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可以有效缓减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赤眼蜂在成虫期通过取食碳水化合物(花蜜、糖水、蜂蜜水等)可以延长其寿命,增加扩散距离,提高寄生力。有报道表明寄生蜂仅通过一次取食就可以显著提高其活力和寄生效果。赤眼蜂在不取食的情况下,其寿命较短,对其扩散和寄生都有较大的影响
[0003]当前赤眼蜂投食装置无固定能力,无法固定在较高的树上,无法适应赤眼蜂取食环境;同时现有喂食装置一般为直接投喂,赤眼蜂取食的数量过多时,部分赤眼蜂被挤入食物内导致死亡;并且现有投食装置在投食时需要手动投食无法自动化,且手动投食无法精准控制投食数量,无法做到精准投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包括固定模块,所述固定模块包括承载主板、伺服电机、固定板、固定挂钩、固定套筒、固定螺纹、定位套筒和限位齿,所述伺服电机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上端面,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侧端面,所述固定挂钩固定连接在固定板背离承载主板一侧,所述固定套筒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下端面,所述固定螺纹开设在固定套筒内壁,所述定位套筒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下端面,所述限位齿固定连接在定位套筒内壁,所述固定模块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投食筒,所述投食筒包括食物放置筒、限位槽、投食模块、紧固螺纹、进食槽、底座、出料槽和支撑座,所述限位槽开设在食物放置筒上端面,所述投食模块转动连接在限位槽内部,所述投食模块包括转动圆柱、转轴、定位齿、食槽和定位柱,所述定位齿固定连接在转轴侧端面,所述转动圆柱固定连接在转轴下端面,所述食槽开设在转动圆柱侧端面,所述食槽固定连接在转动圆柱下端面,所述紧固螺纹开设在食物放置筒侧端面上部,所述出料槽开设在食物放置筒侧端面下部,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食物放置筒下端面,所述进食槽开设在底座上端面,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在进食槽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挂钩共两组,对称在固定板侧端面。
[0007]优选的,所述定位套筒在固定套筒内部,且不与固定套筒接触,所述定位套筒的一端与伺服电机转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紧固螺纹大小位置与固定螺纹相适配,所述投食模块大小与限位槽相适配。
[0009]优选的,所述食物放置筒开设出料槽的一端固定在进食槽内部,所述支撑座在限位槽内部,所述投食模块底部开设有与支撑座相适配的锥形槽,所述支撑座上端面开设有与定位柱相适配的圆槽。
[0010]优选的,所述定位齿大小位置与限位齿相适配,所述食槽共两组,对称在转动圆柱侧端面。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在固定模块侧端面固定连接固定板,在固定板背离固定模块的一侧固定连接两组固定挂钩,使得装置可通过固定挂钩固定较高的位置,方便赤眼蜂取食,同时在固定模块下端面固定连接固定套筒,在固定套筒的内壁开设固定螺纹,并且在投食筒侧端面上部开设紧固螺纹,投食筒通过紧固螺纹与固定螺纹适配固定在固定模块下端面,使得装置安装拆卸简单快捷,从而解决了现有赤眼蜂投食装置无固定能力,无法固定在较高的树上,无法适应赤眼蜂取食环境的问题。
[0013]2、本技术通过在食物放置筒下端面固定连接底座,在食物放置筒上端面开设进食槽,且食物放置筒一端固定在进食槽内部,食物放置筒固定在进食槽内部的一端开设有出料槽,使得投食筒内部的食物通过出料槽流入进食槽内部供赤眼蜂取食,从而解决了现有喂食装置一般为直接投喂,赤眼蜂取食的数量过多时,部分赤眼蜂被挤入食物内导致死亡的问题。
[0014]3、本技术通过投食模块与定位套筒通过定位齿与限位齿适配卡接,且定位套筒的一端与伺服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使得伺服电机可控制投食模块进行转动,同时在投食模块侧端面开设食槽,投食模块转动在投食筒内部,使得在喂食时食物会放置在食槽内部,同时在食物放置筒侧端面下部开设出料槽,使得食槽与出料槽位置对应时,食槽内部的食物会通过出料槽流出,否则食物储存在投食筒内部,通过伺服电机旋转投食模块调节食槽的位置控制装置是否投食,同时通过伺服电机的转速可调节投食的数量,从而解决了现有投食装置在投食时需要手动投食无法自动化,且手动投食无法精准控制投食数量,无法做到精准投食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装置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固定模块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固定模块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投食筒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投食筒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投食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

固定模块、2

投食筒、3

承载主板、4

伺服电机、5

固定板、6

固定挂钩、7

固定套筒、8

固定螺纹、9

定位套筒、10

限位齿、11

食物放置筒、12

限位槽、13

投食模块、14

紧固螺纹、15

进食槽、16

底座、17

出料槽、18

支撑座、19

转动圆柱、20

转轴、21

定位齿、22

食槽、23

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包括固定模块1,固定模块1包括承载主板3、伺服电机4、固定板5、固定挂钩6、固定套筒7、固定螺纹8、定位套筒9和限位齿10,伺服电机4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上端面,固定板5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侧端面,固定挂钩6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背离承载主板3一侧,固定套筒7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下端面,固定螺纹8开设在固定套筒7内壁,定位套筒9固定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赤眼蜂投食装置,包括固定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1)包括承载主板(3)、伺服电机(4)、固定板(5)、固定挂钩(6)、固定套筒(7)、固定螺纹(8)、定位套筒(9)和限位齿(10),所述伺服电机(4)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上端面,所述固定板(5)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侧端面,所述固定挂钩(6)固定连接在固定板(5)背离承载主板(3)一侧,所述固定套筒(7)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下端面,所述固定螺纹(8)开设在固定套筒(7)内壁,所述定位套筒(9)固定连接在承载主板(3)下端面,所述限位齿(10)固定连接在定位套筒(9)内壁,所述固定模块(1)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投食筒(2),所述投食筒(2)包括食物放置筒(11)、限位槽(12)、投食模块(13)、紧固螺纹(14)、进食槽(15)、底座(16)、出料槽(17)和支撑座(18),所述限位槽(12)开设在食物放置筒(11)上端面,所述投食模块(13)转动连接在限位槽(12)内部,所述投食模块(13)包括转动圆柱(19)、转轴(20)、定位齿(21)、食槽(22)和定位柱(23),所述定位齿(21)固定连接在转轴(20)侧端面,所述转动圆柱(19)固定连接在转轴(20)下端面,所述食槽(22)开设在转动圆柱(19)侧端面,所述食槽(22)固定连接在转动圆柱(19)下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豆少辉张晨张超然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迪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