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7736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部件(1)、导辊组件(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防震连接组件(5)、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和压盘(8);防震连接组件(5)具有避震压簧(53);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具有底座(61)和转台(63);基座部件(1)具有基座(11)和上盖板(12);上盖板(12)固定在基座(11)上,且在上盖板(12)和基座(11)之间形成基座部件(1)的位于前侧的光盘进出口(200);导辊组件(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和防震连接组件(5)设置在基座(11)上,且导辊组件(2)位于基座(11)内的前部,传动机构(4)位于基座(11)内的右侧中前部;传动机构(4)具有第一动力输出件(43)和第二动力输出件(45);导辊组件(2)具有导辊架(21)、导辊(25)、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和转动控制件(28),导辊组件(2)通过其导辊架(21)与基座(11)转动连接,且导辊组件(2)可处于其导辊(25)位于较高位置的抬起位置或处于其导辊(25)位于较低位置的落下位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设置在基座(11)上且被防震连接组件(5)弹性支撑,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转台(63)基本位于基座(11)的中央部位,压盘(8)位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转台(63)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具有动力输入件(323)、动力输入控制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控制件在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互配合的边缘位置时可使两者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并在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脱离接触时可使两者处于开始相配合的状态;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基本沿基座(11)内的左侧和后侧设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具有升降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第一控制件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升降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被防震连接组件(5)正常弹性支撑的高度正常的播放位置或处于将防震连接组件(5)的避震压簧(53)增力压缩的高度较低的落下位置;导辊组件(2)是具有从非抬起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的运动趋向的导辊组件;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相配合,且可控制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或处于落下位置;当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时,其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件(43)相配合,且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脱离接触;当导辊组件(2)处于落下位置时,其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件(43)脱离接触,且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相接触;本盘加载装置还具有压盘夹持机构(7);压盘夹持机构(7)设置在上盖板(12)上;压盘夹持机构(7)具有夹持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第三控制件与压盘夹持机构(7)具有夹持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压盘(8)的夹持状态或处于不对压盘(8)夹持的放开状态;当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压盘(8)的夹持状态时,压盘(8)与上盖板(12)相接触,当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不对压盘(8)夹持的放开状态时,压盘(8)脱离与上盖板(12)的接触而与转台(63)相接触;在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当使其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时,则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落下位置、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状态;在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当使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配合的状态且使导辊组件(2)处于落下位置时,则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播放位置、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放开状态。(*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光盘播放装置所用的盘加载装置,既可用于车载光盘播放装置,也可用于普通家用光盘播放装置。
技术介绍
有一种车载光盘播放装置中的盘加载装置采用吸入式的盘加载结构。该加载装置主要由基座部件、导辊组件、传动机构、控制组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防震连接组件和压盘。基座部件具有基座、上盖板、转动拨件和光电检测元件;上盖板固定在基座上,转动拨件活动连接在上盖板上,光电检测元件固定在上盖板上;导辊组件具有导辊架、2个导辊托轮、1根导辊轴和2根导辊;导辊架分左右各设有一个架臂,每个架臂上固定有一个控制杆,导辊架与基座的前部铰接,各导辊托轮固定在导辊架相应的一个架臂上,两个导辊套在同一根导辊轴上且与导辊轴过渡配合,导辊托轮套在导辊轴上且导辊轴可相对于导辊托轮转动;传动机构具有驱动电机、双输出传动件、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其中的第一传动链为光盘进出盒传动链;传动机构的双输出传动件为带轮蜗杆,第一传动链具有依次啮合的带轮齿轮、中间双联齿轮和第一传动链动力输出齿轮,第二传动链具有依次啮合的蜗轮齿轮、中间双联齿轮和第二传动链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带轮蜗杆固定在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上,带轮蜗杆由其带轮通过皮带与第一传动链的带轮齿轮相连,第一传动链的动力输出齿轮固定在导辊组件的导辊轴上;带轮蜗杆由其蜗杆与第二传动链的蜗轮齿轮的蜗轮相啮合。控制组件具有主控侧滑板、从动侧滑板、滑块齿条、压盘架顶块和两块锁定控制块;主控侧滑板设置在基座左右侧的一侧、且可相对于基座前后滑动,从动侧滑板设置在基座左右侧的另一侧、亦可相对于基座前后滑动;导辊组件的各控制销设置在相应侧滑板的斜向导槽中,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处于与主控侧滑板上的齿条相啮合或脱离啮合的位置;滑块齿条处于基座和主控侧滑板之间,可相对于两者前后滑动,且滑块齿条的齿条处于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上下基本叠合的位置,且位于与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相啮合或脱离啮合的位置;压盘架顶块固定在主控侧滑板上,锁定控制块设置在基座和相应的侧滑板之间,且与基座转动连接,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中部缺口附近,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设置在相应侧滑板的竖向导槽中;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具有底座、主轴电机、转台、滑行电机、滑行传动机构、滑行导向部件和光拾取器;主轴电机和滑行电机固定在底座上,滑行导向机构设置在底座上,光拾取器通过其连接臂与滑行导向部件滑动连接,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入齿轮固定在滑行电机的电机轴上,滑行传动机构的其余零件设置在固定于底座的安装架上,滑行传动机构的动力输出件与光拾取器的动力输入件相连而控制光拾取器沿着滑行导向部件滑动;转台固定在主轴电机的电机轴上,而由主轴电机控制转台的转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左右侧分前后各设有一根锁定销,位于后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后缺口中,位于前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中部缺口中;防震连接组件设置在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和基座部件的基座之间,使光拾取器在播放或待播放时处于悬浮状态;压盘具有压盘架、压盘和拉簧,压盘与底座转动连接,压盘活动连接在压盘架的压盘座上且与转台相对应,拉簧的一端设置在压盘架的拉簧座上、另一端设置在底座的拉簧座上,将压盘架拉向底座;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处于相互接触或脱离接触的状态。当上述吸入式盘加载装置处于等待插入光盘的锁定状态时,控制组件的主控侧滑板和从动侧滑板处于靠后的位置,导辊组件的导辊架上的控制销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斜向导槽的上端,导辊也处于抬起的位置,传动机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处于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以及滑块齿条的齿条脱离啮合的位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后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相应的侧滑板的后缺口的前端,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竖向导槽的上端,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前面的两根锁定销处于锁定控制块的缺口中且被锁定控制块压住而锁定,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相互接触而使压盘架处于抬起状态。此时,若插入光盘,则由光电检测元件产生光盘插入的信号并传送给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控制驱动电机转动,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机构的第一传动链使其动力输出齿轮转动,而带动导辊轴连同导辊转动,导辊转动则使光盘向装置内部运动,当光盘运动到位时,推动基座部件的转动拨件转动,转动拨件的位于滑块齿条的凹槽的另一端则使滑块齿条向前向外运动,从而使滑块齿条的位于下部的齿条与传动机构的第二传动链的动力输出双联齿轮相啮合,而使滑块齿条的向前移动并带动主控侧滑板向前移动,进而使动力输出双联齿轮与主控侧滑板的齿条相啮合而带动主控侧滑板向前移动;随着主控侧滑板的向前移动,位于主控侧滑板斜向导槽中的导辊架控制销向下运动,而使导辊架向下转动,另一侧的导辊架控制销则在从动侧滑板的斜向导槽中运动,而带动从动侧滑板向前移动,同时导辊脱离与光盘接触;与此同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后面的两根锁定销随着相应的侧滑板的前移而处于相应侧滑板后缺口的后端,锁定控制块的转动控制销由位于相应的侧滑板的竖向导槽的上端向下移动,从而带动锁定控制块的转动,而解脱了对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底座前面的两根锁定销的锁定,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处于悬浮状态;压盘架的抬起控制板与控制组件的压盘架顶块也脱离接触而使压盘架上的压盘从转台的上方压住光盘。这种结构的吸入式盘加载装置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较好,但是厚度较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紧凑、工作可靠的薄型光盘加载装置。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光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部件。导辊组件、控制组件、传动机构、防震连接组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和压盘;防震连接组件具有避震压簧;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具有底座和转台;基座部件具有基座和上盖板;上盖板固定在基座上,且在上盖板和基座之间形成基座部件的位于前侧的光盘进出口;导辊组件、控制组件、传动机构和防震连接组件设置在基座上,且导辊组件位于基座内的前部,传动机构位于基座内的右侧中前部;传动机构具有第一动力输出件和第二动力输出件;导辊组件具有导辊架、导辊、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和转动控制件,导辊组件通过其导辊架与基座转动连接,且导辊组件可处于其导辊位于较高位置的抬起位置或处于其导辊位于较低位置的落下位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设置在基座上且被防震连接组件弹性支撑,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转台基本位于基座的中央部位,压盘位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的转台的上方;其结构特点是控制组件具有动力输入件、动力输入控制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控制组件的动力输入控制件在控制组件的动力输入件处于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件相互配合的边缘位置时可使两者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并在控制组件的动力输入件与传动机构的第二动力输出件脱离接触时可使两者处于开始相配合的状态;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基本沿基座内的左侧和后侧设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具有升降控制件;控制组件的第一控制件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升降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处于被防震连接组件正常弹性支撑的高度正常的播放位置或处于将防震连接组件的避震压簧增力压缩的高度较低的落下位置;导辊组件是具有从非抬起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的运动趋向的导辊组件;控制组件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的转动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导辊组件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盘加载装置,具有基座部件(1)、导辊组件(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防震连接组件(5)、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和压盘(8);防震连接组件(5)具有避震压簧(53);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具有底座(61)和转台(63);基座部件(1)具有基座(11)和上盖板(12);上盖板(12)固定在基座(11)上,且在上盖板(12)和基座(11)之间形成基座部件(1)的位于前侧的光盘进出口(200);导辊组件(2)、控制组件(3)、传动机构(4)和防震连接组件(5)设置在基座(11)上,且导辊组件(2)位于基座(11)内的前部,传动机构(4)位于基座(11)内的右侧中前部;传动机构(4)具有第一动力输出件(43)和第二动力输出件(45);导辊组件(2)具有导辊架(21)、导辊(25)、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和转动控制件(28),导辊组件(2)通过其导辊架(21)与基座(11)转动连接,且导辊组件(2)可处于其导辊(25)位于较高位置的抬起位置或处于其导辊(25)位于较低位置的落下位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设置在基座(11)上且被防震连接组件(5)弹性支撑,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转台(63)基本位于基座(11)的中央部位,压盘(8)位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转台(63)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具有动力输入件(323)、动力输入控制件、第一控制件、第二控制件和第三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控制件在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互配合的边缘位置时可使两者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并在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脱离接触时可使两者处于开始相配合的状态;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基本沿基座(11)内的左侧和后侧设置;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具有升降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第一控制件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升降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被防震连接组件(5)正常弹性支撑的高度正常的播放位置或处于将防震连接组件(5)的避震压簧(53)增力压缩的高度较低的落下位置;导辊组件(2)是具有从非抬起位置向抬起位置转动的运动趋向的导辊组件;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相配合,且可控制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或处于落下位置;当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时,其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件(43)相配合,且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脱离接触;当导辊组件(2)处于落下位置时,其导辊转动动力输入件(26)与传动机构(4)的第一动力输出件(43)脱离接触,且控制组件(3)的第二控制件与导辊组件(2)的转动控制件(28)相接触;本盘加载装置还具有压盘夹持机构(7);压盘夹持机构(7)设置在上盖板(12)上;压盘夹持机构(7)具有夹持控制件;控制组件(3)的第三控制件与压盘夹持机构(7)具有夹持控制件相配合,且可控制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压盘(8)的夹持状态或处于不对压盘(8)夹持的放开状态;当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压盘(8)的夹持状态时,压盘(8)与上盖板(12)相接触,当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不对压盘(8)夹持的放开状态时,压盘(8)脱离与上盖板(12)的接触而与转台(63)相接触;在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当使其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时,则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落下位置、导辊组件(2)处于抬起位置、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夹持状态;在控制组件(3)的控制下,当使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配合的状态且使导辊组件(2)处于落下位置时,则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播放位置、压盘夹持机构(7)处于放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11)具有底板(11-1)、左侧板(11-2)、右侧板(11-3)、前侧板(11-4)和后侧板(11-5);控制组件(3)具有转动拨件(31)、主控滑板组件(32)、传动板(331)、从动滑板组件(36)和运动检测开关(38);转动拨件(31)是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控制件的在控制组件(3)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脱离接触时可使两者处于开始相配合的状态的一个控制件;转动拨件(31)、主控滑板组件(32)、传动板(331)和运动检测开关(38)设置在基座(11)的底板(11-1)上,从动滑板组件(36)设置在基座(11)的左侧板(11-2)上;主控滑板组件(32)具有底滑板(321)、复位拉簧(322)和作为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件(323)的滑行齿条;复位拉簧(322)是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控制件的在控制组件(3)动力输入件(323)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脱离接触时可使两者处于开始相配合的状态的另一个控制件;滑行齿条(323)与底滑板(321)前后滑动连接;复位拉簧(322)的一端与底滑板(321)的拉簧座相连,另一端与滑行齿条(323)相连,复位拉簧(322)对滑行齿条(323)产生向后的复位拉力;主控滑板组件(32)的底滑板(321)与基座(11)的底板(11-1)前后滑动连接;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为齿轮,该第二动力输出件(45)与主控滑板组件(32)的滑行齿条(323)相啮合或脱离啮合;从动滑板组件(36)具有侧滑板(361);从动滑板组件(36)的侧滑板(361)与基座(11)的左侧板(11-2)前后滑动连接;传动板(331)与基座(11)的底板(11-1)滑动连接,且传动板(331)的一端与主控滑板组件(32)的底滑板(32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从动滑板组件(36)的侧滑板(361)活动连接;基座(11)的底板(11-1)上固定有转动拨件轴(11-9);转动拨件(31)转动连接在转动拨件轴(11-9)上,转动拨件(31)的主动臂(31-1)上的检测杆(31-2)的大部分杆段位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底座(61)的上方,且检测杆的部分杆段位于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底座(61)后部的检测杆槽(61-10)内;当主控滑板组件(32)处于后端位置时,从动滑板组件(36)则处于前端位置,转动拨件(31)的从动臂(31-3)的拨动销(31-4)与主控滑板组件(32)的滑行齿条(323)的后端相接触;主控滑板组件(32)的滑行齿条(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脱离啮合的位置;此时,转动拨件(31)可在外力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而克服复位拉簧(322)的拉力带动滑行齿条(323)相对于底滑板(321)向前滑动至与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啮合;而在第二动力输出件(45)的带动下,主控滑板组件(32)则由处于后端位置向前移动至处于前端位置,并通过传动板(331)带动从动滑板组件(36)由前端位置移动至后端位置;当主控滑板组件(32)处于前端位置时,主控滑板组件(32)的滑行齿条(323)仍与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啮合,主控滑板组件(32)的底滑板(321)与运动检测开关(38)的按钮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还具有双稳态簧(34);双稳态簧(34)是控制组件(3)的动力输入控制件的在控制组件(3)动力输入件(323)处于与传动机构(4)的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互配合的边缘位置时可使两者处于脱离接触的状态的控制件;双稳态簧(34)的一端与主控滑板组件(32)的底滑板(321)的后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基座(11)的底板(11-1)的弹簧支架(11-6)相连接;当主控滑板组件(32)在第二动力输出齿轮(45)的带动下由前端位置向后端位置运动至其滑行齿条(323)刚与第二动力输出齿轮(45)脱离啮合时,在双稳态簧(34)的弹力作用下使主控滑板组件(32)到达后端位置,且使主控滑板组件(32)的滑行齿条(323)完全与第二动力输出齿轮(45)脱离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主控滑板组件(32)还具有固定在底滑板(321)上的定位柱(325);当主控滑板组件(32)处于前端位置时,定位柱(325)被转动拨件(31)的从动臂(31-3)的臂板阻挡,且转动拨件(31)的主动臂(31-1)与基座(11)的后侧板(11-5)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还具有第一复位扭簧(31-9);转动拨件(31)的与转动拨件轴(11-9)连接的部位的下部为轴套(31-6),第一复位扭簧(31-9)套在该轴套(31-6)上;第一复位扭簧(31-9)的两个簧脚中的一个与转动拨件(31)的钮簧挡销(31-7)相接触,另一个与设置在基座(11)底板(11-1)上的阻挡件相接触,而使第一复位扭簧(31-9)对转动拨件(31)施加一个复位力矩,该复位力矩使转动拨件(31)具有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向;当主控滑板组件(32)处于后端位置时,若转动拨件(31)在外力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则既须克服复位拉簧(322)的拉力,又须克服第一复位扭簧(31-9)的扭力才能推动滑行齿条(323)向前滑动而与第二动力输出件(45)相啮合。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之一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3)的主控滑板组件(32)还具有升降导块(324);升降导块(324)是控制组件(3)的第一控制件中的一个控制件;升降导块(324)固定在主控滑板组件(32)的底滑板(321)上;从动滑板组件(36)还具有前升降导板(364)和后升降导板(365);前升降导板(364)和后升降导板(365)是控制组件(3)的第一控制件中的另外两个控制件;前升降导板(364)和后升降导板(365)均固定在侧滑板(361)上;升降导块(324)具有第一导杆槽(324-10);升降导块(324)的第一导杆槽(324-10)按从前向后的次序依次为高度较低且具有朝下开口的第一较低平槽段(324-1)、前低后高的第一前斜槽段(324-2)、高度较高的第一较高平槽段(324-3)、前高后低的第一后斜槽段(324-4)、上端面高度居中且具有朝后朝下开口的第一播放槽段(324-5);底滑板(321)从下方封住了升降导块(324)的导杆槽(324-10)的第一较低平槽段(324-1)和第一播放槽段(324-5);前升降导板(364)具有第二导杆槽(364-10);前升降导板(364)的第二导杆槽(364-10)按从后向前的次序依次为高度较低的第二较低平槽段(364-1)、后低前高的第二后斜槽段(364-2)、高度较高的第二较高平槽段(364-3)、后高前低的第二前斜槽段(364-4)、高度居中的第二播放槽段(364-5);后升降导板(365)具有第三导杆槽(365-10);后升降导板(365)的第三导杆槽(365-10)按从后向前的次序依次为高度较低的第三较低平槽段(365-1)、后低前高的第三后斜槽段(365-2)、高度较高的第三较高平槽段(365-3)、后高前低的第三前斜槽段(365-4)、高度居中的第三播放槽段(365-5);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座(61)具有左侧前导杆(61-6)、左侧后导杆(61-7)和右侧导杆(61-8);左侧前导杆(61-6)、左侧后导杆(61-7)和右侧导杆(61-8)同时作为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升降控制件;当主控滑板组件(32)处于后端位置时,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座(61)的右侧导杆(61-8)设置在主控滑板组件(32)的升降导块(324)的第一导杆槽(324-10)的第一较低平槽段(324-1)中,底座(61)的左侧前导杆(61-6)设置在从动滑板组件(36)的前升降导板(364)的第二导杆槽(364-10)的第二较低平槽段(364-1)中,底座(61)的左侧后导杆(61-7)设置在后升降导板(365)的第三导杆槽(365-10)的第三较低平槽段(365-1)中,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落下位置;当主控滑板组件(32)由后向前运动至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的底座(61)的右侧导杆(61-8)处于第一导杆槽(324-10)的第一较高平槽段(324-3)中时,底座(61)的左侧前导杆(61-6)则处于第二导杆槽(364-10)的第二较高平槽段(364-3)中,而底座(61)的左侧后导杆(61-7)则处于第三导杆槽(365-10)的第三较高平槽段(365-3)中,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高度较高的抬起位置,使压盘(8)与转台(63)相接触,使压盘夹持机构(7)由处于夹持状态变化至处于放开状态;当主控滑板组件(32)继续向前滑动至前端位置时,底座(61)的右侧导杆(61-8)处于主控滑板组件(32)升降导块(324)的第一导杆槽(324-10)的第一播放槽段(324-5)中,左侧前导杆(61-6)处于从动滑板组件(36)前升降导板(364)的第二播放槽段(364-5)中,左侧后导杆(61-7)处于后升降导板(365)的第三播放槽段(365-5)中,而使光拾取器驱动部件(6)处于播放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加载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星沈军建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