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7021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边框区域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主支撑柱和辅助支撑柱,且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辅助支撑柱的长度;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在边框区域处包括有朝向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至基底的高度大于第一表面至基底的高度。第一主支撑柱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内,使得第一主支撑柱与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侧的表面具有凹陷的区域处相对设置,进而能够改善长度较大的第一主支撑柱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撑开较大盒厚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的盒厚均一性较高,进而改善显示面板靠近边框区域侧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的情况,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面板的显示效果。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于显示面板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在显示时,靠近部分边框区侧存在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改善显示面板靠近边框区域侧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的情况,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且划分有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
[0006]在所述边框区域处包括多个第一主支撑柱和多个辅助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所述辅助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一主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所述第二基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基底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基底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
[0007]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0008]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边框区域处包括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第一主支撑柱和辅助支撑柱,且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辅助支撑柱的长度;以及,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在边框区域处包括有朝向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且第二表面至基底的高度大于第一表面至基底的高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主支撑柱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表面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内,使得第一主支撑柱与第二基板朝向第一基板侧的表面具有凹陷的区域处相对设置,进而能够改善长度较大的第一主支撑柱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撑开较大盒厚的情况,保证显示面板的盒厚均一性较高,进而改善显示面板靠近边框区域侧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的情况,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中AA

方向的切面图;
[001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多条电极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1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正如
技术介绍
所述,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对于显示面板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显示面板中,显示面板在显示时,靠近部分边框区侧存在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该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0034]具体如车载触控显示装置中,边框区域的支撑柱与显示区域处的支撑柱的设计趋于一致,如边框区域处的支撑柱的尺寸和密度与显示区域处的相同类型支撑柱的尺寸和密度一致。但是,在显示装置中,由于阵列基板的边框区域处的信号走线密度较大,导致阵列基板朝向支撑柱一侧的表面,在边框区域处的部分朝向支撑柱一侧凸起而高于在显示区域处的部分;此时,边框区域处的支撑柱与阵列基板在边框区域处凸起的表面接触,会导致显
示装置在边框区域处的盒厚大于显示区域处的盒厚,最终出现显示装置靠近边框区域处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
[003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改善显示面板靠近边框区域侧出现显示发黄等不良问题的情况,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003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具体结合图1至图21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
[0037]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沿AA

方向的切面图。其中,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且划分有显示区域AA和位于显示区域AA外围的边框区域NA。
[0038]在所述边框区域NA处包括多个第一主支撑柱101和多个辅助支撑柱102,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Y上,所述第一主支撑柱101的长度L1大于所述辅助支撑柱102的长度L3;所述第一主支撑柱101和辅助支撑柱10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0朝向所述第二基板20一侧,所述第二基板20包括基底210,且所述第二基板210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00侧的第一表面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且划分有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边框区域;在所述边框区域处包括多个第一主支撑柱和多个辅助支撑柱,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上,所述第一主支撑柱的长度大于所述辅助支撑柱的长度;所述第一主支撑柱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基底,且所述第二基板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侧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至所述基底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表面至所述基底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板包括位于所述基底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平坦化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走线层;在所述边框区域处,所述走线层包括多条电极引线,其中,所述电极引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及所述第一表面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引线之间间隙处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层还包括位于所述电极引线朝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且与所述电极引线隔离设置的至少一层透明导电层;在所述显示区域处,至少一所述透明导电层包括多个触控电极;在所述边框区域处,所述电极引线包括用于连接所述触控电极的触控电极引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电极引线和第二电极引线,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包括第一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一绕线部;所述第一直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1,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其中D2大于D1;所述第一绕线部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之间形成第一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呈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之间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放置区域,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放置区域在所述多条电极引线的排列方向上不交叠。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包括第二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二直线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线之间最大距离为D3,所述第二绕线部与所述第一直线部的延伸线之间最小距离为D4,其中D4大于D3;所述第二绕线部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之间形成第二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包括至少一个复用第一绕线部,及所述第二绕线部包括至少一个复用第二绕线部,所述复用第一绕线部与所述复用第二绕线部在所述多条电极引线的排列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复用第一绕线部与所述复用第二绕线部之间形成第三放置区域,所述第一主支撑柱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放置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内。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中第一绕线部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中第二绕线部的数量,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电
极引线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还包括第三电极引线,所述第三电极引线在其长度延伸方向上呈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的宽度,所述第二电极引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电极引线的宽度。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引线背离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一侧的至少一条第四电极引线,所述第四电极引线包括第四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四绕线部,所述第四绕线部沿所述第一绕线部的轮廓绕所述第一绕线部设置;以及,所述多条电极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线背离所述第一电极引线一侧的至少一条第五电极引线,所述第五电极引线包括第五直线部和至少一个第五绕线部,所述第五绕线部沿所述第二绕线部的轮廓绕所述第二绕线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卓沈柏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