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7684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32
本申请涉及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本申请的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1:环境调查:对治理区域周边环境和污染源状况进行调查;S2:污染源治理:将治理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截留控制;S3:絮凝沉淀;S4:生态清淤:将治理区域内底泥进行清理;S5:生物处理:在治理区域内投放悬浮填料,并进行水体曝气增氧,在水体内投放水体修复剂;S6:植物修复:在治理区域内放置生态浮床;S7:辅助治理:对治理区域水体进行定期清水补给,水体内垃圾定期清理;S8:治理监测。本申请的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可用于城市、农村等黑臭水体治理,具有治理效果显著的优点。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黑臭水体治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规模、人口以及工业的不断扩展,造成城市水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逐年脆弱。尤其是城市中的黑臭水体,不仅影响群众生活和市容市貌,还会对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状况造成威胁,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0003]黑臭水体是由生物和化学方面的综合原因造成,水体在流动性不好、严重有机污染条件下,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会让水中的氧含量越来越低,造成缺氧状态,导致厌氧生物的繁殖,有机物在厌氧生物的降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有毒臭味物质。并且,还会产生硫化亚铁、硫化锰等黑色物质,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0004]针对上述问题,申请公布号为CN10767355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黑臭水体净化方法,包括:分批次向水体底部投加碱金属过氧化物缓释颗粒;向水体底部投加生物酶制剂颗粒;向水体表面投洒硫化细菌复合制剂颗粒;向水体表面分批次均匀分散投加碱金属过氧化物速溶颗粒;向水体内部投放高效降解菌液,同时在水体表面或浅层安装曝气增氧设备,用于使水体持续复氧;向水体中投放鱼类和/或在水体近岸处种植水生植物进行生物处理。
[0005]针对上述的黑臭水体治理方法,专利技术认为其治理周期较长,治理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提升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
[0007]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1:环境调查:对治理区内水体划分为若干治理区域,对各个治理区域内水体进行水体检测,并对治理区域周边环境和污染源状况进行调查;S2:污染源治理:将治理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截留控制;S3:絮凝沉淀:在治理区域水体内投放絮凝剂,投放量为75

100g/m3;S4:生态清淤:将治理区域内底泥进行清理;S5:生物处理:在治理区域内投放悬浮填料,并进行水体曝气增氧,悬浮填料的投加比例为占水体体积的30%

50%;当水体内溶解氧大于2.5mg/L时投放水体修复剂,每间隔5

8d投放一次,投放量为35

50g/m3,水体修复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吸附剂35

55份、过硫酸盐20

30份、生石灰2

5份、复合菌剂7

12份;吸附剂由碳酸钙、膨润土、粉煤灰按质量比(3

7):(1.5

3):(0.5

1.2)组成,复合菌剂由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与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按质量比(5

7):(3

5):(2

3.5):(1.5

2.6)组成;S6:植物修复:在治理区域内放置生态浮床,置于生态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生态
浮床面积占治理区域面积的20

35%;S7:辅助治理:对治理区域水体进行定期清水补给,水体内垃圾定期清理;S8:治理监测:定期对治理区域内水体治理状况进行监测、记录。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对治理区域的水文环境、水体状态以及污染源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根据相关调查结果,对污染源进行截流控源,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从源头上减轻黑臭水体的污染物来源。然后,对治理区域的水体进行絮凝沉淀,快速去除水体内的固体污染物,并通过底泥清淤将水体内絮凝的有害物质和原始底泥中的污染物清除,快速降低治理区域内有害固体污染物含量。另外,在水体内进行曝气增氧,营造好氧环境,并在水体修复剂的作用下,吸附剂对水体内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形成吸附型胶体,复合菌剂中的菌落在胶体内快速繁殖,并在过硫酸盐的协同下,维持较好的好氧分解环境,大大加快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起到很好的净化功能。并且,复合菌剂中的菌落还会在悬浮填料中迅速繁殖,可以在水体内形成长效性的降解作用,降低水体水质反复的几率,并在生态浮床、水生植物的协同下,保证水体改善效果的持久性,维持较好的治理效果。
[0009]优选的,复合菌剂由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按质量比(1.5

2):(3.5

5):(3

5):(2

3.5):(1.5

2.6)组成。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优化和调整复合菌剂的组成和配比,能够形成更好的降解菌落群体,提高对水体内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缩短治理周期。
[0011]优选的,复合菌剂与过硫酸盐的质量比为(0.35

0.4):1。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整复合菌剂和过硫酸盐的质量比,使原位化学氧化剂降解与生物降解相协同,在加快对污染物降解速度的同时,不对复合菌群的生长和繁殖造成影响。
[0013]优选的,悬浮填料为尼龙弹性悬浮填料。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尼龙弹性悬浮填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更大,使得复合菌群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接触范围更广,进一步提升复合菌群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0015]优选的,尼龙弹性悬浮填料表面接枝有对叠氮苯甲酸。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尼龙弹性悬浮填料表面接枝对叠氮苯甲酸后,提升尼龙弹性悬浮填料的亲水性以及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使复合菌群在尼龙弹性悬浮填料上繁殖和生长更加稳定,提高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
[0017]优选的,絮凝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丙烯酰胺50

80份、沸石15

30份、活性炭10

18份、硅藻土3

5份、壳聚糖5

7份。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丙烯酰胺、壳聚糖以及硅藻土在水体内形成凝胶体系,对水体中固体有害颗粒以及其他污染物进行吸附桥架,使颗粒之间斥力减小,相互之间碰撞聚沉。并且沸石和活性炭对团聚的大体积聚集体进行吸附,迅速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提升水体的透明度。
[0019]优选的,步骤S5中,定期投放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投放量为(2

5)kg/m3。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污泥在水体扩散形成悬浮体,为复合菌群提升繁殖场所,协同尼龙弹性悬浮填料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消耗,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治理效果和速度。
[0021]优选的,步骤S4中,水体内投放絮凝剂48

72h后进行底泥清理。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充分沉降和分离水体中有害固体颗粒,为复合菌群的繁殖和生长提供较佳环境。
[0023]优选的,步骤S6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臭水体的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的步骤:S1:环境调查:对治理区内水体划分为若干治理区域,对各个治理区域内水体进行水体检测,并对治理区域周边环境和污染源状况进行调查;S2:污染源治理:将治理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截留控制;S3:絮凝沉淀:在治理区域水体内投放絮凝剂,投放量为75

100g/m
³
;S4:生态清淤:将治理区域内底泥进行清理;S5:生物处理:在治理区域内投放悬浮填料,并进行水体曝气增氧,悬浮填料的投加比例为占水体体积的30%

50%;当水体内溶解氧大于2.5mg/L时投放水体修复剂,每间隔5

8d投放一次,投放量为35

50g/m
³
,水体修复剂主要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吸附剂35

55份、过硫酸盐20

30份、生石灰2

5份、复合菌剂7

12份;吸附剂由碳酸钙、膨润土、粉煤灰按质量比(3

7):(1.5

3):(0.5

1.2)组成,复合菌剂由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至少一种与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按质量比(5

7):(3

5):(2

3.5):(1.5

2.6)组成;S6:植物修复:在治理区域内放置生态浮床,置于生态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生态浮床面积占治理区域面积的20

35%;S7:辅助治理:对治理区域水体进行定期清水补给,水体内垃圾定期清理;S8:治理监测:定期对治理区域内水体治理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浩刘珮魏佳丁磊诸葛鹏郝永俊姬冰卓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北控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