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折叠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796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向折叠车,包括:扶手杆组、前轮杆组、后轮杆组、围架杆组和座面杆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换向折叠车,当需要向前推行的时候,可以将扶手杆组固定在后轮杆组的上方位置,从而通过扶手杆组向前推行换向折叠车,同理,当需要反向行走的时候,则可以将扶手杆组固定在前轮杆组的上方位置,从而通过扶手杆组向前推行换向折叠车,实现“向后”行走。行走。行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向折叠车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婴童用品,特别涉及一种换向折叠车。

技术介绍

[0002]婴儿车,是一种专门为运送婴儿的手推车,让婴儿可以在车内坐、卧、休息,以代替过往的背儿带或摇篮。旧式的婴儿车不能折叠,纯粹让人把婴儿带出户外,所以用途不大,随着功能的改进。目前已发展出可折叠的婴儿车,使之可以放进汽车的车尾箱,以方便运送。但是目前的婴儿车,在展开使用的状态下,车把手只能固定在后轮上方的位置,只能向前推,当需要向后行走的时候,使用者只能倒退着牵引婴儿车行走,灵活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换向折叠车,既能够推动向前走,也能反向推动向后走,解决传统结构灵活性差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换向折叠车,包括:扶手杆组、前轮杆组、后轮杆组、围架杆组和座面杆组;其中,
[0005]所述前轮杆组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段位置;
[0006]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杆组的下端,所述扶手杆组与所述后轮杆组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具有至少两个锁紧状态,一个锁紧状态下所述扶手杆组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位于所述前轮杆组的上方,另一个锁紧状态下所述扶手杆组相对于所述前轮杆组位于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方,并且所述扶手杆组上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解锁的第一解锁部;
[0007]所述围架杆组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所述围架杆组与所述后轮杆组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转动调节机构用于在所述围架杆组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完全展开的时候进行锁紧,并且所述围架杆组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转动调节机构解锁的第二解锁部;
[0008]座面杆组,所述座面杆组设置有座面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和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铰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段位置、上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上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靠近所述前轮杆组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前轮杆组的中段位置、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端部,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中段位置,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上相对于所述前轮杆组靠近所述后轮杆组的位置、下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并且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中段位置铰接所述后轮杆组,所述第五连接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围架杆组、另一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
[000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0]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换向折叠车,由于扶手杆组通过第一转动调节机构作用,既
可以固定在位于前轮杆组的上方位置,也可以固定在位于后轮杆组的上方位置,因此当需要向前推行的时候,可以将扶手杆组固定在后轮杆组的上方位置,从而通过扶手杆组向前推行换向折叠车,同理,当需要反向行走的时候,则可以将扶手杆组固定在前轮杆组的上方位置,从而通过扶手杆组向前推行换向折叠车,实现“向后”行走。并且第一转动调节机构、第二转动调节机构和座面杆组的结构设置,只有在前轮杆组、后轮杆组完全展开的时候开锁定相对位置,因此可以实现折叠收纳。其中座面杆组的结构设置,在折叠过程中运动顺畅,而在前轮杆组、后轮杆组完全展开的时候也展开至能够承受重力的位置状态,可以确保座面杆组的承重性能,稳定性强。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杆为曲杆结构。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面支撑杆包括U形支撑杆、设置于所述U形支撑杆中间的中间加固杆和转动设置于所述U形支撑杆末端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U形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三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转动调节机构在所述调节杆转动至与所述U形支撑杆共面的时候能够限制所述调节杆向下转动。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关节座、第二关节座、第一调节轮、第一解锁轮、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一解锁拉绳,所述第一关节座设置于所述扶手杆组的下端,所述第二关节座设置于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关节座的内侧,所述第一关节座和所述第二关节座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关节座靠近所述第二关节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关节座对应所述第一安装腔设置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调节轮与所述第一关节座、所述第二关节座同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所述第一解锁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调节轮靠近所述第一关节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解锁轮背离所述第一调节轮的一端,所述第一调节轮和所述第一解锁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解锁轮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解锁拉绳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轮、另一端延伸于所述扶手杆组上并连接所述第一解锁部,常态下所述第一解锁轮在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同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内而通过所述第一转动限位结构锁定所述第一关节座和所述第二关节座,所述第一调节轮在受到所述第一解锁拉绳的牵引时能够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一导向结构顶推所述第一解锁轮,使得所述第一解锁轮在所述第一转动限位结构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一调节轮的轴向退出所述第二安装腔。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解锁部滑动设置在所述扶手杆组上,以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解锁部的滑动牵引所述第一调节轮转动。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转动调节机构包括第三关节座、第二调节轮、第二解锁轮、第二复位弹簧和第二解锁拉绳,所述第三关节座设置于所述围架杆组的下端,所述第三关节座转动枢接所述第二关节座的内侧,所述第二关节座的内侧设置有第三安装腔,所述第三关节座对应所述第三安装腔设置有第四安装腔,所述第二调节轮与所述第二关节座、所述第三关节座同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所述第二调节轮与所述第三关节座之间设置有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二解锁轮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二调节轮远离所述
第三关节座的一端,所述第二解锁轮与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安装腔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动限位结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二解锁轮远离所述第二调节轮的一端,所述第二解锁拉绳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轮、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解锁部,常态下所述第二解锁轮在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同时位于所述第三安装腔和所述第四安装腔内并通过所述第二转动限位结构锁紧所述第二关节座和所述第三关节座,所述第二调节轮在受到所述第二解锁拉绳牵引转动的时候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导向结构顶推所述第二解锁轮,使得所述第二解锁轮在所述第二转动限位结构的作用下退出所述第四安装腔。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解锁部滑动设置在所述围架杆组上,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解锁部的滑动牵引所述第二调节轮转动。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向折叠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杆组、前轮杆组、后轮杆组、围架杆组和座面杆组;其中,所述前轮杆组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段位置;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扶手杆组的下端,所述扶手杆组与所述后轮杆组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具有至少两个锁紧状态,一个锁紧状态下所述扶手杆组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位于所述前轮杆组的上方,另一个锁紧状态下所述扶手杆组相对于所述前轮杆组位于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方,并且所述扶手杆组上设置有控制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解锁的第一解锁部;所述围架杆组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所述围架杆组与所述后轮杆组之间设置有第二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二转动调节机构用于在所述围架杆组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完全展开的时候进行锁紧,并且所述围架杆组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转动调节机构解锁的第二解锁部;座面杆组,所述座面杆组设置有座面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四连接杆和第五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铰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上段位置、上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上相对于所述后轮杆组靠近所述前轮杆组的位置,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前轮杆组的中段位置、另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端部,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后轮杆组的中段位置,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上相对于所述前轮杆组靠近所述后轮杆组的位置、下端滑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并且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中段位置铰接所述后轮杆组,所述第五连接杆的上端铰接所述围架杆组、另一端铰接所述座面支撑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为曲杆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面支撑杆包括U形支撑杆、设置于所述U形支撑杆中间的中间加固杆和转动设置于所述U形支撑杆末端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U形支撑杆之间设置有第三转动调节机构,所述第三转动调节机构在所述调节杆转动至与所述U形支撑杆共面的时候能够限制所述调节杆向下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向折叠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关节座、第二关节座、第一调节轮、第一解锁轮、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一解锁拉绳,所述第一关节座设置于所述扶手杆组的下端,所述第二关节座设置于所述后轮杆组的上端并位于所述第一关节座的内侧,所述第一关节座和所述第二关节座枢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关节座靠近所述第二关节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关节座对应所述第一安装腔设置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第一调节轮与所述第一关节座、所述第二关节座同轴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所述第一解锁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调节轮靠近所述第一关节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和所述第二安装腔形成的腔室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解锁轮背离所述第一调节轮的一端,所述第一调节轮和所述第一解锁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所述第一解锁轮与所述第一安装腔、所述第二安装腔之间设置有第一转动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解锁拉绳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轮、另一端延伸于所述扶手杆组上并连接所述第一解锁部,常态下所述第一解锁轮在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云王伟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求索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