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5414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包括混凝土立柱桩和钢格构,所述钢格构下端插入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中,形成钢格构锚固段,所述混凝土立柱桩的中心设有钻孔,所述钻孔从混凝土立柱桩的桩顶开始向桩内延伸,且该钻孔的深度大于所述钢格构锚固段的深度,所述钻孔内部固定设有钢管,所述钢管的上端部与所述钢格构的上端部平齐。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混凝土立柱桩增设一根用于补强的钢管,提高了原有的钢立柱桩结构强度,获得优化后的钢立柱桩,为栈桥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大型作业车运输深基坑的泥土提供安全可靠的出土路线,满足新出土方式对于栈桥板承载力的需求。桥板承载力的需求。桥板承载力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土方施工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

技术介绍

[0002]一个靠近港地海域的建筑工程项目,由公寓、办公、商业裙楼、公共配套等业态组成,具有地下两层且地下建筑面积超过6万平米,故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深基坑开挖。该项目由于某些原因暂停并搁置了数年,但原先已经完成了部分用于支撑栈桥板的钢立柱桩,且开挖了部分深基坑。
[0003]由于项目停滞时间较长,周围的建设规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项目东侧为在建的隧道深基坑等,南侧附近存在地铁隧道,北侧临近水运河道。另一方面,重新评估发现原本设计的出土方式:挖土机械及土方车辆都下到基坑内进行土方开挖,对该地区的淤泥土地质影响较大,大型车下坡过程会造成工程桩挤压偏位及基坑土层蠕动。
[0004]因此,需要改变并采用新的出土方式:小型挖掘机在基坑内开挖倒运至栈桥板附近,然后利用长臂挖机停位在栈桥板上,将基坑内靠近栈桥板附近的土方装运至汽车,再由栈桥板上外运土方,故需要增加栈桥板以便通车。可是评估发现,原有的钢立柱桩结构强度不够,需要对在原有的钢立柱桩结构基础上,进行补强,获得优化后的钢立柱桩,以解决现有钢立柱桩的缺陷,满足新出土方式对于栈桥板承载力的要求。
[0005]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
[0007]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包括混凝土立柱桩和钢格构,所述钢格构下端插入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中,形成钢格构锚固段,所述混凝土立柱桩的中心设有钻孔,所述钻孔从混凝土立柱桩的桩顶开始向桩内延伸,且该钻孔的深度大于所述钢格构锚固段的深度,所述钻孔内部固定设有钢管,所述钢管的上端部与所述钢格构的上端部平齐。
[000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格构锚固段的深度为3米,所述钻孔的深度为5米。
[000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中心轴与所述钻孔的中心轴对齐,且所述钢管的外侧壁与所述钻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
[0010]进一步的,所述钻孔的孔径为275毫米,所述钢管的外径为194毫米。
[0011]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下端设有若干出浆孔。
[0012]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通过水泥浆灌注固定连接。
[0013]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位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上方的部分与所述钢格构通过连接钢板焊接固定。
[00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和所述钢格构之间设有若干可拆卸连接的导向定位护筒,若干所述导向定位护筒上下叠放,且均位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上方。
[0015]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定位护筒包括护筒主体和若干导向定位板,所述护筒主体的两端均设有四块所述导向定位板,且同一侧上的四块所述导向定位板与所述钢格构的四个角钢一一对齐。
[0016]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定位板的外侧边与所述角钢之间留有间隙。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定位板的外侧边与所述角钢之间间隙的距离为7.5mm。
[0018]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定位板朝向所述护筒主体的轴心。
[001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定位板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梯形的导向定位板的长底边与所述护筒主体焊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护筒主体的至少一端设有吊装孔。
[0021]进一步的,梯形的所述导向定位板的短底边为弧形边。
[0022]更进一步的,所述弧形边的弦长为60mm。
[0023]进一步的,梯形的所述导向定位板的两侧边与长底边的夹角为45
°

[0024]进一步的,所述导向定位板到所述护筒主体的端面的距离为50mm。
[0025]更进一步的,所述护筒主体的外径为352mm,壁厚为8mm。
[002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上端部外侧面设有若干防滑钢筋,所述防滑钢筋与栈桥板的横支撑梁接触连接。
[0027]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格构包括四根角钢和连接相邻两根角钢的缀板,四根所述角钢的开口朝向所述钢格构的轴心,所述角钢的外侧角与外部钢筋笼的纵筋焊接。
[002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格构的四个角钢均围焊有第一止水板,所述钢管围焊有第二止水板,四个所述第一止水板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止水板和所述第二止水板靠近所述混凝土立柱的顶部,且上下错开。
[002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混凝土立柱桩增设一根用于补强的钢管,提高了原有的钢立柱桩结构强度,获得优化后的钢立柱桩,为栈桥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大型作业车运输深基坑的泥土提供安全可靠的出土路线,满足新出土方式对于栈桥板承载力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导向定位护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组合角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组合角钢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止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二止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方法流程图。
[0031]在图中,1、混凝土立柱桩;11、钻孔;2、钢格构;21、钢格构锚固段;22、角钢;23、缀板;24、第一止水板;201、第一角钢;202、第二角钢;203、焊接角钢;2031、背棱切角;204、焊接缝;3、钢管;31、防滑钢筋;32、第二止水板;4、导向定位护筒;41、护筒主体;42、导向定位板;43、吊装孔;5、横支撑梁;6、连接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34]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003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0036]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包括混凝土立柱桩1和钢格构2,钢格构2下端插入混凝土立柱桩1中,形成钢格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包括混凝土立柱桩和钢格构,所述钢格构下端插入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中,形成钢格构锚固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的中心设有钻孔,所述钻孔从混凝土立柱桩的桩顶开始向桩内延伸,且该钻孔的深度大于所述钢格构锚固段的深度,所述钻孔内部固定设有钢管,所述钢管的上端部与所述钢格构的上端部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中心轴与所述钻孔的中心轴对齐,且所述钢管的外侧壁与所述钻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通过水泥浆灌注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的位于所述混凝土立柱桩上方的部分与所述钢格构通过连接钢板焊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补强的钢立柱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和所述钢格构之间设有若干可拆卸连接的导向定位护筒,若干所述导向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海军刘彩霞孙孝智刘平倪代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