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428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包括机壳、上色机构、自转机构、公转机构与纺纱柱,所述上色泵的出液口连通于上色喷头,所述上色喷头的出液口穿过开口位于机壳的内部,所述自转机构包括自转电机、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和纺纱柱支座,所述传动齿轮一固定安装于自转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纺纱柱支座转动连接于旋转座的上端,所述纺纱柱支座通过支柱与传动齿轮二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二啮合于传动齿轮一的侧面,所述公转机构包括公转电机,所述公转电机驱动旋转座进行转动,所述纺纱柱卡接于纺纱柱支座的上端,由自转机构和公转机构带动纺纱柱同时进行自转与公转,使上色更加均匀。使上色更加均匀。使上色更加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纺纱生产加工设备
,具体为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纺纱原就属于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自史前时代以起,人类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长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所谓的纺纱,乃是取动物或植物性纤维运用加捻的方式使其抱合成为一连续性无限延伸的纱线,以便适用于织造的一种行为。
[0003]色纺纱上色机是一种对色纺纱进行染色的一种染色机器,以此来达到将色纺纱形成之前的纤维染成一定的颜色后,达到纺制成具有独特混色效果的纱线,中国专利CN106988046A公开的一种色纺纱上色机通过电机驱动纺纱柱进行旋转,之后通过喷头对纺纱柱进行喷雾上色,但其只能让纺纱柱绕着电机的法线进行公转,无法进行自转,这就导致纺纱柱有一面很难被上色,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由自转机构和公转机构带动纺纱柱同时进行自转与公转,使上色更加均匀,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包括机壳、上色机构、自转机构、公转机构与纺纱柱,所述机壳的下端开设有染液储存腔,所述机壳的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机壳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座,所述上色机构包括上色泵与上色喷头,所述上色泵的进液口通过进液管连通于染液储存腔的内部,所述上色泵的出液口连通于上色喷头,所述上色喷头的出液口穿过开口位于机壳的内部,所述自转机构包括自转电机、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和纺纱柱支座,所述传动齿轮一固定安装于自转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纺纱柱支座转动连接于旋转座的上端,所述纺纱柱支座通过支柱与传动齿轮二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二啮合于传动齿轮一的侧面,所述公转机构包括公转电机,所述公转电机驱动旋转座进行转动,所述纺纱柱卡接于纺纱柱支座的上端。
[0006]进一步,所述机壳的一侧开设有注液口,且所述注液口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注液口连通于染液储存腔。
[0007]进一步,所述进液管的一端贯穿机壳的侧壁并插入于染液储存腔的底部,所述上色泵的出液口通过转接管连通四组上色喷头,所述上色喷头之间呈等距环形整列设置。
[0008]进一步,所述旋转座设置为圆形且中空的旋转座,所述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均转动安装于旋转座的内部,所述传动齿轮二共设置有八组,且八组所述传动齿轮二等距分布于传动齿轮一的外侧。
[0009]进一步,所述旋转座上顶面的内部嵌装有密封轴承,所述支柱贯穿插接于密封轴承的内圈,所述旋转座的下底面嵌装有转动轴承,所述传动齿轮一通过旋转轴插接于转动
轴承的内圈。
[0010]进一步,所述纺纱柱支座设置为十字形支座,且所述纺纱柱支座与支柱为一体成型设置,且所述纺纱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下端开设有插接槽,所述底座下端设置的插接槽与纺纱柱支座为对应设置。
[0011]进一步,所述公转电机固定安装于机壳的上端,所述旋转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固定连接于公转电机的输出轴。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通过公转机构中的公转电机带动旋转座进行旋转,旋转座旋转会带动纺纱柱围绕着旋转座的中心进行公转,且自转机构中的自转电机可以驱动传动齿轮一进行转动,传动齿轮一再带动传动齿轮二进行转动,而传动齿轮二可以带动纺纱柱进行转动,达到了带动纺纱柱进行自转的目的,这样再由上色机构对纺纱柱进行上色就能够更加均匀。
[0014]2、本技术通过再纺纱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底座的下端开设有插接槽,插接槽与纺纱柱支座相对应,这样在上色完毕后可以快速的更换下一组纺纱柱。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自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横剖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传动齿轮一与传动齿轮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机壳;2、上色机构;3、自转机构;4、公转机构;5、染液储存腔;6、开口;7、纺纱柱;8、旋转座;9、注液口;10、密封轴承;11、转动轴承;12、底座;13、插接槽;201、上色泵;202、上色喷头;203、进液管;301、自转电机;302、传动齿轮一;303、传动齿轮二;304、纺纱柱支座;305、支柱;401、公转电机;402、驱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包括机壳1、上色机构2、自转机构3、公转机构4与纺纱柱7,机壳1的下端开设有染液储存腔5,机壳1的一侧开设有注液口9,且注液口9呈45
°
倾斜设置,注液口9连通于染液储存腔5;
[0023]机壳1的侧壁上设有开口6,机壳1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座8,上色机构2包括上色泵201与上色喷头202,上色泵201的进液口通过进液管203连通于染液储存腔5的内部,上色泵201的出液口连通于上色喷头202,上色喷头202的出液口穿过开口6位于机壳1的内部,进液管203的一端贯穿机壳1的侧壁并插入于染液储存腔5的底部,上色泵201的出液口通过转接
管连通四组上色喷头202,上色喷头202之间呈等距环形整列设置;
[0024]自转机构3包括自转电机301、传动齿轮一302和传动齿轮二303和纺纱柱支座304,传动齿轮一302固定安装于自转电机301的输出轴,旋转座8设置为圆形且中空的旋转座,传动齿轮一302和传动齿轮二303均转动安装于旋转座8的内部,传动齿轮二303共设置有八组,且八组传动齿轮二303等距分布于传动齿轮一302的外侧;
[0025]旋转座8上顶面的内部嵌装有密封轴承10,支柱305贯穿插接于密封轴承10的内圈,旋转座8的下底面嵌装有转动轴承11,传动齿轮一302通过旋转轴插接于转动轴承11的内圈;
[0026]纺纱柱支座304转动连接于旋转座8的上端,纺纱柱支座304通过支柱305与传动齿轮二303固定连接,传动齿轮二303啮合于传动齿轮一302的侧面,公转机构4包括公转电机401,公转电机401驱动旋转座8进行转动,纺纱柱7卡接于纺纱柱支座304的上端,公转电机401固定安装于机壳1的上端,旋转座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杆402,驱动杆402固定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包括机壳(1)、上色机构(2)、自转机构(3)、公转机构(4)与纺纱柱(7),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下端开设有染液储存腔(5),所述机壳(1)的侧壁上设有开口(6),所述机壳(1)的内部设置有旋转座(8),所述上色机构(2)包括上色泵(201)与上色喷头(202),所述上色泵(201)的进液口通过进液管(203)连通于染液储存腔(5)的内部,所述上色泵(201)的出液口连通于上色喷头(202),所述上色喷头(202)的出液口穿过开口(6)位于机壳(1)的内部,所述自转机构(3)包括自转电机(301)、传动齿轮一(302)和传动齿轮二(303)和纺纱柱支座(304),所述传动齿轮一(302)固定安装于自转电机(301)的输出轴,所述纺纱柱支座(304)转动连接于旋转座(8)的上端,所述纺纱柱支座(304)通过支柱(305)与传动齿轮二(303)固定连接,所述传动齿轮二(303)啮合于传动齿轮一(302)的侧面,所述公转机构(4)包括公转电机(401),所述公转电机(401)驱动旋转座(8)进行转动,所述纺纱柱(7)卡接于纺纱柱支座(304)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一侧开设有注液口(9),且所述注液口(9)呈45
°
倾斜设置,所述注液口(9)连通于染液储存腔(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新型纺纱加工的原料上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203)的一端贯穿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书绅
申请(专利权)人:高安市和盛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