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丸机的下料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3808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抛丸机的下料机构,包括保护壳、翻转下料组件、弹丸收集组件、支撑柱、进料门、抛丸器、出料门和滤板,所述保护壳的顶部端面一侧通过焊接安装有抛丸器,所述保护壳的两侧外壁通过合页分别对称铰接有进料门和出料门,该抛丸机的下料机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在使用时,可以将抛丸作业结束的大型工件进行夹持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作业,省时省力,同时在翻转下料的过程中,大型工件上表面的弹丸和残渣被翻转掉落,无需人工清扫与手动清丸,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抛丸和下料过程中,可以对溅射的弹丸与抛丸残渣进行收集,对弹丸的循环系统达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了抛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抛丸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抛丸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抛丸机的下料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抛丸机设备领域,具体为抛丸机的下料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抛丸机是指利用抛丸器抛出的高速弹丸清理或强化铸件表面的铸造设备,抛丸机能同时对铸件进行落砂、除芯和清理,相比其他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它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对原始状态的钢材表面施以强力抛丸,除掉其上的锈层、焊渣及氧化皮,使之获得均匀一致的金属光泽,以提高钢材的涂饰质量与防腐效果,现有的抛丸机,对大型工件的背面无法进行抛丸作业,需要繁琐步骤才可以对大型工件完成翻转,同时抛丸结束后,采用风机吹丸的方式进行清理,但由于大型工件的顶部往往具有很多死角,弹丸体积较小,风机往往难以彻底吹落,需要工人进行手工清丸,费时费力,并且,由于抛丸机在工作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溅射的弹丸,无法被弹丸循环系统捕捉到,需要工人对机器内部的弹丸进行清扫收集,对工人有一定危险性,影响工作效率,因此,设计一种抛丸机的下料机构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抛丸机的下料机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在使用时,可以将抛丸作业结束的大型工件进行夹持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作业,省时省力,同时在翻转下料的过程中,大型工件上表面的弹丸和残渣被翻转掉落,无需人工清扫与手动清丸,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抛丸和下料过程中,可以对溅射的弹丸与抛丸残渣进行收集,对弹丸的循环系统达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了抛丸的工作效率。
[0004]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抛丸机的下料机构,包括保护壳、翻转下料组件、弹丸收集组件、支撑柱、进料门、抛丸器、出料门和滤板,所述保护壳的顶部端面一侧通过焊接安装有抛丸器,所述保护壳的两侧外壁通过合页分别对称铰接有进料门和出料门,所述保护壳的底部端面四角均通过焊接安装有支撑柱,所述保护壳的内部设置有滤板,所述保护壳的内部中央设置有翻转下料组件,所述保护壳的底部设置有弹丸收集组件;
[0006]所述翻转下料组件包括第一液压马达、夹持臂、转轴、齿条、套筒、传动齿轮、V型夹持板和第二液压马达,所述保护壳的一侧外壁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液压马达,所述第一液压马达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所述保护壳的另一侧内壁开设有安装孔,且转轴的另一端与安装孔贴合连接,所述保护壳的内部底部设置有两个夹持臂,所述夹持臂的一侧均通过焊接安装有齿条,且齿条的外部套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外壁一侧中央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液压马达,且第二液压马达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套筒的外壁位于套筒的内部,且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传动齿轮。
[0007]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弹丸收集组件包括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收集口、收集箱和密封盖板,所述保护壳的一侧外壁底部通过焊接安装有收集箱,且收集箱的一
侧端面铰接安装有密封盖板,所述保护壳的一侧外壁底部开设有收集口,所述保护壳的内壁底部通过焊接安装有第一斜板,所述保护壳的内壁底部一侧通过焊接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斜板。
[0008]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持臂的一端均通过焊接安装有V型夹持板,且V型夹持板的表面设置有防滑垫。
[0009]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条的一侧端面均通过焊接安装有限位块。
[0010]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齿条均与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0011]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轴的一端外壁与靠近第一液压马达一侧的夹持臂焊接连接,且远离第一液压马达一侧的夹持臂与转轴套接连接。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抛丸机的下料机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在使用时,可以通过翻转下料组件将抛丸作业结束的大型工件夹持翻转,避免了人工进行翻转作业,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同时在翻转下料的过程中,工件上表面的弹丸和残渣被翻转掉落,无需人工清扫与手动清丸,提高了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并且在抛丸和下料过程中,可以通过弹丸收集组件对溅射的弹丸与抛丸残渣进行收集,对弹丸的循环系统达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弹丸可以被多次利用,提高了抛丸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3]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正等测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斜向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翻转下料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图4中A区域的放大图;
[0019]图中:1、保护壳;2、翻转下料组件;3、弹丸收集组件;4、支撑柱;5、进料门;6、抛丸器;7、出料门;8、滤板;21、第一液压马达;22、夹持臂;23、转轴;24、齿条;25、套筒;26、传动齿轮;27、V型夹持板;28、第二液压马达;31、第一斜板;32、第二斜板;33、收集口;34、收集箱;35、密封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

5所示,抛丸机的下料机构,包括保护壳1、翻转下料组件2、弹丸收集组件3、支撑柱4、进料门5、抛丸器6、出料门7和滤板8,保护壳1的顶部端面一侧通过焊接安装有抛丸器6,保护壳1的两侧外壁通过合页分别对称铰接有进料门5和出料门7,保护壳1的底部端面四角均通过焊接安装有支撑柱4,保护壳1的内部设置有滤板8,保护壳1的内部中央设置有翻转下料组件2,保护壳1的底部设置有弹丸收集组件3;
[0022]翻转下料组件2包括第一液压马达21、夹持臂22、转轴23、齿条24、套筒25、传动齿
轮26、V型夹持板27和第二液压马达28,保护壳1的一侧外壁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液压马达21,第一液压马达21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23,保护壳1的另一侧内壁开设有安装孔,且转轴23的另一端与安装孔贴合连接,保护壳1的内部底部设置有两个夹持臂22,夹持臂22的一侧均通过焊接安装有齿条24,且齿条24的外部套接有套筒25,套筒25的外壁一侧中央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液压马达28,且第二液压马达28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传动轴,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套筒25的外壁位于套筒25的内部,且传动轴的另一端通过焊接安装有传动齿轮26,启动第二液压马达28,带动传动齿轮26与齿条24啮合转动,齿条24、套筒25和第二液压马达28产生位移,带动夹持臂22和V型夹持板27运动,一侧的夹持臂22在转轴23的外壁贴合滑动,将大型工件夹持,启动第一液压马达21,带动转轴23与夹持臂22旋转,对大型工件进行翻转下料,大型工件上的弹丸与抛丸残渣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滤板8的顶部端面,打开出料门7,工人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抛丸机的下料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护壳(1)、翻转下料组件(2)、弹丸收集组件(3)、支撑柱(4)、进料门(5)、抛丸器(6)、出料门(7)和滤板(8),所述保护壳(1)的顶部端面一侧通过焊接安装有抛丸器(6),所述保护壳(1)的两侧外壁通过合页分别对称铰接有进料门(5)和出料门(7),所述保护壳(1)的底部端面四角均通过焊接安装有支撑柱(4),所述保护壳(1)的内部设置有滤板(8),所述保护壳(1)的内部中央设置有翻转下料组件(2),所述保护壳(1)的底部设置有弹丸收集组件(3);所述翻转下料组件(2)包括第一液压马达(21)、夹持臂(22)、转轴(23)、齿条(24)、套筒(25)、传动齿轮(26)、V型夹持板(27)和第二液压马达(28),所述保护壳(1)的一侧外壁底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液压马达(21),所述第一液压马达(21)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转轴(23),所述保护壳(1)的另一侧内壁开设有安装孔,且转轴(23)的另一端与安装孔贴合连接,所述保护壳(1)的内部底部设置有两个夹持臂(22),所述夹持臂(22)的一侧均通过焊接安装有齿条(24),且齿条(24)的外部套接有套筒(25),所述套筒(25)的外壁一侧中央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二液压马达(28),且第二液压马达(28)的一侧端面通过联轴器安装有传动轴,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生雨顾海毅顾凤萍顾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九方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