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2750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包括:支架、设置在支架上且依次连通的第一回水箱、中间水槽以及第二回水箱;第一回水箱的顶部高于中间水槽并且第一回水箱的上端与中间水槽之间设有过水堰,第一回水箱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中间水槽中设有沉积物放置槽和流量计,中间水槽与第二回水箱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溢流组件;第一回水箱和第二回水箱之间设有泵,泵通过第一回水管与第一回水箱连通,泵通过第二回水管与第二回水箱连通,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上分别设有第一调速阀和第二调速阀。第二回水箱上设有带有调节阀的第二出水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模拟多个环境因素影响下沉积物污染物的释放。素影响下沉积物污染物的释放。素影响下沉积物污染物的释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
,具体涉及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体中的污染物不仅来自于人为的外源输入,还来自于沉积物作为污染物内源的二次释放,因此研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规律对于水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规律多为室内烧杯或其他小容器实验,通过对烧杯等容器水浴加温、磁力搅拌、缓冲溶液调节pH等措施模拟环境因素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营造了沉积物静态条件下污染物释放环境。
[0003]但是沉积物在自然环境中,必然会受到流速、风速等其他动力学条件的影响,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流速大小对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静态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物污染物释放规律的研究。目前关于沉积物动态释放的实验装置有Y型柱状管,斜向施加可人为控制强度大小的水下动力,使水柱中悬浮颗粒物的量接近野外实际情况的垂直分布状态;跑道型水槽、环形水槽或长直形水槽,通过可调电机驱动安置于水体表面的转碟或者水泵驱动水流,带动槽内水体发生流动,以实现流速对污染物释放的影响,然而此类装置存在着水槽中流速不均匀、用水量过大造成浪费和可控可测环境因素较少的现象,对实验模拟的准确性不好描述。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能模拟多个环境因素影响下沉积物污染物的释放。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且依次连通的第一回水箱、中间水槽以及第二回水箱;第一回水箱的顶部高于中间水槽并且第一回水箱的上端与中间水槽之间设有过水堰,第一回水箱上设有第一进水口和带有调节阀的第一出水口;中间水槽中设有沉积物放置槽和流量计,中间水槽与第二回水箱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溢流组件;第一回水箱和第二回水箱之间设有泵,泵通过第一回水管与第一回水箱连通,泵通过第二回水管与第二回水箱连通,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上分别设有第一调速阀和第二调速阀;第二回水箱上设有带有调节阀的第二出水口。
[0007]该实验装置设有三重水动力调节的室——第一回水箱、中间水槽以及第二回水箱,整个装置分为实验区和水循环区两个部分,其中中间水槽作为实验区,为主要操作平台,第一回水箱和第二回水箱组成水循环区,用以维持实验所需的水源及动力条件。实验区和水循环区通过进出水口、溢流组件和泵的协调配合作用使所需流量达到恒定均匀流状态;通过调节溢流组件高度、改变不同功能的泵、增加多类型理化指标检测仪器使实验环境因素多控并实现实时检测。
[000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溢流组件包括:贴合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在竖直方向上设有多排溢流孔,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在竖直方向滑动设置。
[0009]溢流组件采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上设置溢流孔,通过调整第二隔板可以调整溢流孔的高度。
[001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过水堰为薄壁直角三角形堰。
[0011]采用薄壁直角三角形堰,便于计算过水堰深,利用已有实际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深、流速和宽度等数据,根据惯性力重力相似原则确定水槽中所需的流速v和已知横截面积S,通过Q=S*v得到所需流量大小,再由过堰流量公式Q=1.4h
^5/2
求出过堰水深h。
[0012]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沉积物放置槽包括多块依次连接的第三隔板,相邻第三隔板之间通过卡槽可拆卸连接。
[0013]沉积物放置槽设置隔板可以将污染物围设起来,可以避免水流直接冲刷沉积物,第三隔板可以通过卡槽自由插拔,第三隔板的高度可根据铺设沉积物的厚度确定。
[0014]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中间水槽的壁面上设有取样垂线。
[0015]设置取样垂线方便取样。
[0016]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回水管的管径大于第二回水管的管径。
[0017]第一回水管与第一回水箱连通,第二回水管与第二回水箱连通,水从第二回水箱向第一回水箱循环,对于泵来说第一第二回水管为进水管,第一回水管为出水管,出水管的管径增大,可以减小流速,避免流速过大冲出第一回水箱。
[0018]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泵为冷热水循环泵。
[0019]冷热水循环泵可以改变上覆水的水温。
[0020]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中间水槽中设有增氧机和/或溶氧测量仪和/或pH测试计和/或氧化还原电位计。
[0021]根据实验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测量装置,这些测量装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002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通过调整进出水口、泵、溢流组件等可以使中间水槽中水流达到恒定均匀流状态,流速均匀;并通过采用循环水,满足实验条件的同时达到了循环用水的效果;该装置可以改变不同的外界环境因素,包括水温、上覆水深、溶解氧和流速;可以测定多种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溶解氧、pH和氧化还原电位等,实现多环境因素对沉积物污染释放的影响;可以在实验区改变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样品,研究不同物质的释放规律;本技术的试验区和循环区主要装置结构简单,对结构材质以及加工方法没有特殊要求,成本低,便于加工制造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过水堰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隔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支架;2-第一回水箱;21-第一进水口;22-第一出水口;3-中间水槽;31-沉积物放置槽;311-第三隔板;312-卡槽;32-流量计;33-取样垂线;4-第二回水箱;41-第二出水口;5-过水堰;6-溢流组件;61-第一隔板;62-第二隔板;7-泵;8-第一回水管;81-第一调速阀;9-第二回水管;91-第二调速阀;10-增氧机;11-溶氧测量仪;12-pH测试计;13-氧化还原电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9]实施例
[0030]参照图1,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包括:支架1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1上且依次连通的第一回水箱2、中间水槽3以及第二回水箱4;第一回水箱2的顶部高于中间水槽3并且第一回水箱2的上端与中间水槽3之间设有过水堰5,参照图1和图2,过水堰5为薄壁直角三角形堰。第一回水箱2上设有第一进水口21和带有调节阀的第一出水口22,第一进水口21外接水源,中间水槽3中设有沉积物放置槽31和流量计32,沉积物放置槽31包括四块依次连接的第三隔板311,相邻第三隔板311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架(1)上且依次连通的第一回水箱(2)、中间水槽(3)以及第二回水箱(4);所述第一回水箱(2)的顶部高于所述中间水槽(3)并且所述第一回水箱(2)的上端与所述中间水槽(3)之间设有过水堰(5),所述第一回水箱(2)上设有第一进水口(21)和带有调节阀的第一出水口(22);所述中间水槽(3)中设有沉积物放置槽(31)和流量计(32),所述中间水槽(3)与所述第二回水箱(4)之间设有高度可调的溢流组件(6);所述第一回水箱(2)和所述第二回水箱(4)之间设有泵(7),所述泵(7)通过第一回水管(8)与所述第一回水箱(2)连通,所述泵(7)通过第二回水管(9)与所述第二回水箱(4)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8)和所述第二回水管(9)上分别设有第一调速阀(81)和第二调速阀(91);所述第二回水箱(4)上设有带有调节阀的第二出水口(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物污染物释放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组件(6)包括:贴合设置的第一隔板(6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岚张虎刘扬孟婉王芳谭涛王竹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