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2561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所述上治具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一产品气道相连通的混合气道,所述上治具的顶部开设有与混合气道相连通的第二产品气道和第三溢料井气道,所述第二溢料井气道与第一溢料井气道和混合气道相连通,所述上治具的顶部四角处均设有支撑机构;该结构通过通过第一产品气道和第一溢料井气道分别对产品及溢料井同时吸取并稳定的生产,可以提高产品强度及良率,解决溢料井因无法吸取而导致的压膜损坏现象;在需要对上治具进行放置时,将上治具翻转,使得垫板朝下,由支撑柱作为支撑腿对上治具进行支撑,可以方便治具的存放,进而减少治具的磨损,提高治具使用寿命。提高治具使用寿命。提高治具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为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现有塑胶成型的产品吸取时无法对溢料井吸取,导致溢料井自由掉落后会压膜。为此,提出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包括上治具,所述上治具的下部设有下治具,所述上治具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溢料井气道和第一产品气道,所述上治具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溢料井气道,所述上治具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一产品气道相连通的混合气道,所述上治具的顶部开设有与混合气道相连通的第二产品气道和第三溢料井气道,所述第二溢料井气道与第一溢料井气道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辅注塑模具的溢料井结构,包括上治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治具(2)的下部设有下治具(1),所述上治具(2)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溢料井气道(4)和第一产品气道(5),所述上治具(2)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溢料井气道(8),所述上治具(2)的底部开设有与第一产品气道(5)相连通的混合气道(7),所述上治具(2)的顶部开设有与混合气道(7)相连通的第二产品气道(6)和第三溢料井气道(30),所述第二溢料井气道(8)与第一溢料井气道(4)和混合气道(7)相连通,所述上治具(2)的顶部四角处均设有支撑机构(3),所述支撑机构(3)包括缸筒(9),所述缸筒(9)内插入有支撑柱(11),所述支撑柱(11)的顶部设有支撑脚(12),所述支撑脚(12)的顶部开设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的底部开设有滑孔(18),所述滑孔(18)的底部开设有柱形腔(24),所述凹槽(17)内一侧转动连接有转轴(15),所述转轴(15)固定有拉杆(14),所述拉杆(14)的中部一侧铰接有第一连杆(16),所述第一连杆(16)的底部铰接有活动杆(19),所述活动杆(19)滑动连接于滑孔(18)内,所述活动杆(19)位于柱形腔(24)内的两侧均铰接有第二连杆(21),所述第二连杆(21)远离活动杆(19)的一侧铰接有销杆(22),所述支撑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凯祁宇春朱成龙方科杰
申请(专利权)人:余姚市泓准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