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72305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22
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包括在对冲燃烧锅炉左右侧墙上布置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以及在前后墙上布置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第二燃尽风燃烧器位于第一燃尽风燃烧器标高下方;第一燃尽风燃烧器设有多个且靠近侧墙中心线对称布置在两侧;第二燃尽风燃烧器设有多个且分层布置在煤粉燃烧器上方,根据机组容量不同每层布置相应数量;第一燃尽风燃烧器具有由同心的直流风喷口与旋流风喷口组成的复合喷口,由内向外分别为直流风喷口和旋流风喷口;第二燃尽风燃烧器为直流风喷口燃烧器;第一燃尽风燃烧器通过摆动执行机构实现上下摆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控制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降低排烟CO浓度及飞灰可燃物含量。燃物含量。燃物含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燃煤电站锅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低氮燃烧技术在燃煤电站锅炉中普遍应用,将煤粉燃烧所需要的一部分风通过布置在高位的燃尽风喷入炉膛,实现空气垂直方向上的分级送风,达到控制脱硝系统入口NOx的目的,然而低氮燃烧技术的应用造成煤粉着火延迟,使得锅炉飞灰的可燃物含量升高、排烟中的CO浓度高,导致锅炉热效率降低,发电煤耗升高。一些锅炉在高负荷下排烟CO浓度高达1000μL/L~2000μL/L,这严重影响了发电机组运行经济性。据估算,排烟CO浓度每升高100μL/L,锅炉效率会下降0.035个百分点,发电煤耗升高0.112g/kWh。
[0003]对冲燃烧锅炉区别于切圆燃烧锅炉,其单个燃烧器为独立的火炬,燃烧器之间的燃烧混合较差,且燃烧后期扰动较差,当煤粉燃烧器间粉量及风量分配不均,或者燃尽风射流刚性不足时,将造成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较大、飞灰可燃物含量偏高、排烟CO浓度偏高。对冲燃烧锅炉具有良好的烟气指向性,即通过测试锅炉排烟CO浓度(空预器出口)的分布,即可了解锅炉炉膛燃烧中O2、CO浓度的分布。多数对冲燃烧锅炉性能试验表明,锅炉排烟CO浓度在靠近两侧区域浓度最高、中间区域CO浓度最低,根据烟气指向性原则,即沿炉膛宽度方向靠近两侧墙的区域CO浓度较高,炉膛燃烧器区域水冷壁贴壁气氛测试表明,两侧墙靠近中间区域CO浓度较高,靠近前后墙区域的侧墙水冷壁贴壁气氛中CO浓度较低。上述试验结果也与对冲燃烧锅炉两侧墙靠近中间区域的水冷壁容易发生高温腐蚀相吻合。
[0004]为控制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排烟CO浓度及飞灰可燃物含量偏高问题,科研试验单位采用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的方法进行控制,如调整燃尽风两侧风门的不同开度控制两侧汽温偏差;调整燃尽风燃烧器直流风与旋流风的分配比例(即提高射流刚性)、提高贴壁风喷口风量的方式控制排烟CO浓度、飞灰可燃物含量。然而当燃煤煤质发生变化、煤粉分配存在差异变化时,此方式不能适应,需重新开展专项燃烧优化调整工作,重新摸索配风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较大、飞灰可燃物含量偏高、排烟CO浓度偏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有效控制对冲燃烧锅炉两侧汽温偏差,降低排烟CO浓度及飞灰可燃物含量,并且适应范围广。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有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包括在对冲燃烧锅炉的左侧墙与右侧墙上对冲布置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以及在前墙与后墙上对冲布置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第二燃尽风燃烧器位于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的标高下方;第一燃尽风燃烧器设
置有多个且靠近侧墙中心线对称布置在两侧;第二燃尽风燃烧器设置有多个且分层布置在煤粉燃烧器的上方,根据机组容量不同每层布置相应的数量;所述第一燃尽风燃烧器具有由同心的直流风喷口以及旋流风喷口组成的复合喷口,由内向外分别为直流风喷口和旋流风喷口;所述第二燃尽风燃烧器为直流风喷口燃烧器;第一燃尽风燃烧器通过摆动执行机构能够实现上下摆动。
[0008]优选的,所述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布置在煤粉燃烧器的正上方6m~9m。
[0009]优选的,所述的摆动执行机构使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的喷口在

20
°
~+20
°
的角度范围摆动。
[0010]优选的,所述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由侧墙风箱供风,其中一部分风通过直流风通道经直流风喷口进入炉膛,另一部分风通过旋流风通道经旋流风喷口进入炉膛。
[0011]优选的,所述侧墙风箱的风源取自空气预热器出口热二次风。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的旋流风喷口连通设置有旋流器的旋流风通道,通过移动旋流器轴向位置调整旋流强度;直流风喷口连通外侧同心设置有直流风套筒的直流风通道,通过移动直流风套筒的轴向位置调节进入直流风通道的直流风风量。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的燃烧器面板上设置有直流风调节杆与旋流风调节杆,直流风调节杆与直流风套筒相连,旋流风调节杆与旋流器相连。
[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燃尽风燃烧器由燃尽风风箱供风,其喷口为圆形直流风喷口,热风通过直流风通道经直流风喷口进入炉膛,直流风通道外侧设置有同心的直流风套筒,通过移动直流风套筒的轴向位置可以调节进入单个燃尽风燃烧器的风量,燃烧器面板上设置有直流风调节杆,通过直流风调节杆调节直流风套筒的轴向位置。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燃尽风燃烧器设置两个,且均距离侧墙中心线2m对称的布置在两侧。
[001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对冲燃烧锅炉的前后墙设置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为直流风,能够改变传统燃尽风燃烧器射流刚性不足的缺点,减小锅炉沿炉宽、深方向上的氧量分配不均,以此控制CO浓度、飞灰可燃物含量偏高问题。左右侧墙上布置有第一燃尽风燃烧器,通过第一燃尽风燃烧器旋流风的作用,解决对冲燃烧锅炉两侧墙区域CO浓度偏高问题。通过调节两侧墙第一燃尽风燃烧器风量大小,能够控制两侧氧量及汽温偏差。本技术燃尽风系统可以解决锅炉炉膛内沿炉宽、深方向上的氧量分配不均、侧墙区域还原性气氛较强问题,降低对冲燃烧锅炉排烟CO浓度、飞灰可燃物含量,提高锅炉热效率,并能够有效控制两侧汽温偏差。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燃尽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本技术实施例第二燃尽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本技术实施例燃尽风系统的布置结构俯视示意图;
[0021]图4本技术实施例燃尽风系统的布置结构侧时示意图;
[0022]附图中:1

左侧墙;2

右侧墙;3

第一燃尽风燃烧器;4

前墙;5

后墙;6

第二燃尽风燃烧器;7

煤粉燃烧器;8

直流风喷口;9

旋流风喷口;10

侧墙风箱;11

旋流器;12

直流风套筒;13

燃尽风风箱;14

直流风调节杆;15

旋流风调节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4]参见图3,本技术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包括在对冲燃烧锅炉的左侧墙1与右侧墙2上对冲布置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以及在前墙4与后墙5上对冲布置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参见图1,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具有由同心的直流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对冲燃烧锅炉左侧墙(1)与右侧墙(2)上对冲布置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以及在前墙(4)与后墙(5)上对冲布置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位于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的标高下方;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设置有多个且靠近侧墙中心线对称布置在两侧;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设置有多个且分层布置在煤粉燃烧器(7)的上方,根据机组容量不同每层布置相应的数量;所述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具有由同心的直流风喷口以及旋流风喷口组成的复合喷口,由内向外分别为直流风喷口和旋流风喷口;所述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为直流风喷口燃烧器;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通过摆动执行机构能够实现上下摆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燃尽风燃烧器(6)布置在煤粉燃烧器(7)的正上方6m~9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动执行机构能够使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的喷口在

20
°
~+20
°
的角度范围摆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控制对冲燃烧锅炉汽温偏差及CO浓度的燃尽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燃尽风燃烧器(3)由侧墙风箱(10)供风,其中一部分风通过直流风通道经直流风喷口(8)进入炉膛,另一部分风通过旋流风通道经旋流风喷口(9)进入炉膛。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辉杨珍章春香张宇博刘超党小建沈植贾明祥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