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150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包括: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输出电压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与电压控制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十六引脚均与输出电压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第十七引脚均与输出控制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与所述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单片机进行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双重校正,开关电源能够输出更高精度的电压,使得输出电压精度达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电压精度
±
1%左右已经算是很高的标准,再提高精度就需要增加电位器,进行手动调节电压输出精度,而手动调节有3个弊端:硬件成本高、布板难度增加以及产品生产效率低,并不可靠,容易使得电位器变动值改变。
[0003]但是目前很多产品对于输出电压的要求精度更高,才能使得产品性能更好,例如锂离子电池对充电电压精度要求就比较高,电压精度越高,充电安全性越高,饱和度越好,一致性也越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用以解决提高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精度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包括: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输出电压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
[0007]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压控制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十六引脚均与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第十七引脚均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与所述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连接;
[0008]所述识别电阻模块,用于识别所述电压输出电路与外接电阻连接后,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开启电压校正过程;
[0009]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压输出电路的电压值,并将所述电压值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0010]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用于将控制电源输出;
[0011]所述电压控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源的输出电压值,并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0012]进一步的,识别电阻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23、电阻R18和电容C7;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接5V电源,所述电阻R23与所述电容C7电连接的一端还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8与所述电阻R23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接口BS。
[0013]进一步的,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电压输出接口B、二极管D8、第二MOS管Q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25、电阻R26、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电阻R26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七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5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都与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通过所
述电阻R25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所述电阻R1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24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栅极连接的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13与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源极还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2的漏极与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与所述电压输出接口B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输出接口B的负极接地。
[0014]进一步的,输出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24、电阻R25、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6和第五MOS管Q5;第五MOS管Q5的栅极通过所述电阻R24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漏极通过所述电阻R20与所述电压输出接口B+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通过所述电阻R21接地,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还与所述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6接地,所述电阻R22与所述电容C6连接的一端还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地十六引脚连接。
[0015]进一步的,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31、电阻R32和电阻R33;电阻R3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31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33与所述电阻R31连接的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32接地。
[00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0017](1)通过单片机进行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的双重校正,开关电源能够输出更高精度的电压,使得输出电压精度达到
±
0.1%;
[0018](2)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于输出电压的校正;
[0019](3)电源输出电压的校正过程通过电路自动完成,通过单片机储存校正值以便在电路工作过程中使用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及控制模块的电路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识别电阻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输出控制模块模块的电路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输出电压检测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包括: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输出电压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
[0027]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与电压控制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十六引脚均与输出电压检测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第十七引脚均与输出控制模块连接,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与所述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连接。
[0028]控制芯片U4为HT45F5Q

2型单片机,能够通过单片机来调节输出电压的数值。
[0029]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31、电阻R32和电阻R33,电阻R3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31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33与所述电阻R31连接的一端还通过所述电阻R32接地。
[0030]如图3所示,识别电阻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23、电阻R18和电容C7,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接5V电源,所述电阻R23与所述电容C7电连接的一端还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8与所述电阻R23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接口BS。
[0031]如图4所示,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电压输出接口B、二极管D8、第二MOS管Q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25、电阻R2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输出电压检测模块、控制模块、电压控制检测模块和输出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芯片U4,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电压控制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三引脚与第十六引脚均与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四引脚与第十七引脚均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与所述识别电阻检测模块连接;所述识别电阻模块,用于识别所述电压输出电路与外接电阻连接后,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开启电压校正过程;所述输出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电压输出电路的电压值,并将所述电压值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输出控制模块,用于将控制电源输出;所述电压控制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源的输出电压值,并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电阻检测模块包括电阻R23、电阻R18和电容C7;所述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2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接5V电源,所述电阻R23与所述电容C7电连接的一端还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八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8与所述电阻R23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接口B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电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控制模块包括电压输出接口B、二极管D8、第二MOS管Q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25、电阻R26、第三三极管Q3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电阻R26的一端与所述控制芯片U4的第十七引脚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5的一端以及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都与所述电阻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凯罗胜萍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德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