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读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记录媒体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111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光读出装置及光学记录媒体驱动装置。3分割用衍射光栅的衍射光栅面在±1次衍射方向上衍射自半导体激光元件出射的激光;衍射光栅面被形成矩形形状或椭圆形状,其大小被形成为,使±1次衍射光束在聚光透镜上形成的光点即使聚光透镜由于循迹动作而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时,也不超出聚光透镜的孔径;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另一方面的3分割用衍射光栅的衍射光栅面,其宽度比在±1次方向上衍射的激光中入射到聚光透镜的衍射光束所对应的3分割用衍射光栅上的光点的重复区域的宽度还要小。(*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读出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记录媒体驱动装置。光盘驱动装置等的光学记录媒体驱动装置用的光读出装置,使用激光进行对光盘等的光学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和信息读出或伺服信号检测。图20是特开平3-76035号公报所揭示的现有光读出装置的概略图。这种光读出装置用3波束法进行循迹伺服。图20中,取光盘1的半径方向为X方向,取光盘1的光道方向为Y方向,取垂直于光盘1的盘面方向的Z方向。半导体激光元件102在Z方向上射出激光(光束)B。自半导体激光元件102射出的光束入射到3分割用衍射光栅103。图21是3分割用衍射光栅的平面图。3分割用衍射光栅103具有由等间距的凹凸组成的衍射光栅面103a。衍射光栅面103a将入射的激光B在大致包含Y方向和Z方向的平面内分割成0次衍射光束(主光束)、+1次衍射光束(副光束)和-1次衍射光束(副光束)的3束光束,再透过透过型全息元件104。图20中,透过透过型全息元件104的3束光束由聚光透镜105聚光到光盘1上。图22是示出光盘记录面上的聚光状态的模式图。如图22所示,0次衍射光束被聚光在记录面的光道面TR上作为主光点M0,±1次衍射光束被聚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射出光束的光源, 具有将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至少在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面的第1衍射元件,及 将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照射到光学记录媒体上的聚光透镜; 所述聚光透镜为循迹动作在沿所述光学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衍射面被形成其大小为,在所述聚光透镜因循迹动作而移动的场合,使由所述衍射面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光束在所述聚光透镜上的光点位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之内。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7-12-16 346913/97;JP 1997-3-14 61492/97;JP 11.一种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出光束的光源,具有将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至少在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面的第1衍射元件,及将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照射到光学记录媒体上的聚光透镜;所述聚光透镜为循迹动作在沿所述光学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衍射面被形成其大小为,在所述聚光透镜因循迹动作而移动的场合,使由所述衍射面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光束在所述聚光透镜上的光点位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之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所述衍射面是比光源射出的光束在所述第1衍射元件上形成的光点还要小的矩形形状,且被形成其大小为,在所述聚光透镜移动的场合,使由所述衍射面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光束在所述聚光透镜上的矩形光点位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之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半径为R,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距离为Q,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的实效距离为L1,所述衍射面与所述光源的实效距离为L2,设想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所述第1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1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或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2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为S,在所述聚光透镜上形成的所述矩形光点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方向的限制宽度为B1的场合,设定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所述衍射面的与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方向的宽度W1满足式设定所述衍射面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的宽度W2,在B1=(W1-2S)×L1/L2+2S时,满足式。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透过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并导向所述聚光透镜,同时使来自所述光学记录媒体的返还光束衍射的第2衍射元件,和接收由所述第2衍射元件衍射的所述返还光束的光检测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所述衍射面是比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在所述第1衍射元件上形成的光点还要小的椭圆形状或圆形状,且形成其大小为,在所述聚光透镜移动的场合,使由所述衍射面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光束在所述聚光透镜上的椭圆形光点位于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之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椭圆形衍射面在与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轴;设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半径为R,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量为Q,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的实效距离为L1,所述衍射面与所述光源的实效距离为L2,设想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所述第1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1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或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所述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2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为S,在所述聚光透镜上形成的所述椭圆形光点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方向的半径的限制宽度为b,所述椭圆形的所述衍射面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的正交方向的宽度为WB的情况下,设定所述椭圆形的所述衍射面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的宽度WA,在b=(WB-2S)×L1/L2+2S时满足WA≤{b2Q2/(b2-R2)+b2}×L2/L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定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椭圆形衍射面使与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方向的宽度WB满足2×[L2/L1×{R×(R-Q)-S}+S]≤WB<2×[L2/L1×{R2-Q2-S}+S]]]>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半径为R,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量为Q,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的实效距离为L1,所述衍射面与所述光源的实效距离为L2的情况下,设定所述椭圆形的所述衍射面的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的宽度WA满足WA≤2×(R-Q)×L2/L1。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想由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第1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1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或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2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为S的情况下,设定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椭圆形的所述衍射面在与所述聚光透镜的移动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的宽度WB满足WB<2×[L2/L1×{R×(R-Q)-S}+S]]]>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透过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并导向所述聚光透镜,同时使来自所述光学记录媒体的返还光束衍射的第2衍射元件,和接收由所述第2衍射元件衍射的所述返还光束的光检测器。11.一种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射出光束的光源,具有将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至少在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衍射面的第1衍射元件,及将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照射到光学记录媒体上的聚光透镜;在含有由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和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的光轴的平面内的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所述衍射面的宽度,被设定得比在含有所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方向上衍射的光束中入射到所述聚光透镜的光束所对应的所述第1衍射元件上的第1光点、和在所述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中入射到所述聚光透镜的光束所对应的所述第1衍射元件上的第2光点的区域的宽度还要小。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面内的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所述衍射面的宽度,设定得小于所述第1衍射元件上的所述第1光点和所述第2光点的重复区域的宽度。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方向是+1次衍射方向,所述第2方向是-1次衍射方向。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聚光透镜的孔径半径为R,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的实效距离为L1,所述衍射面与所述光源的实效距离为L2,设想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所述第1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1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或设想向所述聚光透镜射出与所述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等价的直进光束的第2假想光源与所述光源的距离为S的场合,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衍射面的宽度W被设定为满足关系W≤2×{(R+S)×L2/L1-S}。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光源与所述聚光透镜的中心之间的物理距离为X1,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场合,所述实效距离L1由式L1=X1-(n-1)×d/n确定,设所述光源与所述衍射面之间的物理距离为X2,所述第1衍射元件的厚度为d,折射率为n的场合,所述实效距离L2由式L2=X2-(n-1)×d/n确定。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读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透过由所述第1衍射元件在所述第1和第2方向上衍射的光束并导向所述聚光透镜,同时使来自所述光学记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和思田尻敦志井上泰明藤壮谦泽田稔茨木晃井手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