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0310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及其应用,涉及织物面料技术领域。荧光针织阻燃面料,所述面料包括表层、中间连接层和底层,所述表层和底层通过中间连接层连接;其中,所述表层主要由荧光染色涤纶长丝针织制得;所述中间连接层主要由涤纶长丝和腈纶混纺得到的中间连接纱线针织制得;所述底层主要由腈氯纶、纤维素纤维和芳纶混纺得到的底层阻燃纱线针织制得。上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充分发挥了荧光染色涤纶长丝、中间连接纱线以及底层阻燃纱线各自的作用,所获得的面料具有高度的荧光橙警示作用和A1级的阻燃防护效果,同时低克重的针织面料更加轻薄舒适、柔软透气,实现了防护性与穿着舒适性的有效结合。穿着舒适性的有效结合。穿着舒适性的有效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面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对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矿山、钢铁冶炼、金属热加工、石油石化、机械加工等接触明火或易燃物等行业,具有荧光阻燃功能的防护面料应用逐渐普遍化。荧光染料以其无与伦比的鲜艳性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具有一般染料的着色性,又具有发射出荧光的醒视性,应用于服装上具有高可视特性,对于一些在夜间或漆黑工作环境下的劳动者而言,能够有效提高个人能见度,避免事故发生。
[0003]目前市面上的高可视面料大多由化纤制品,如涤纶、腈纶、锦纶等织造而成,包括荧光黄、荧光橙、荧光红和荧光绿,其中达到发达国家荧光橙指标的纺织原料只有涤纶纤维,而涤纶纤维作为防护用品最大的缺陷是烧起来温度过高、易燃、有熔洞和熔滴产生,对人的皮肤会造成二次伤害。为了兼顾荧光橙和阻燃这两者的特性,市场上现有的荧光橙阻燃面料一般采用机织复合方式,表层是涤纶材料,用于达到荧光橙效应,里层是腈氯纶或者芳纶类材料,用于实现永久阻燃,但是此类产品较厚重、透气性差,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穿着厚重防护服作业,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不适,使作业灵敏度大幅度下降,甚至会产生一些其他安全隐患,无法达到我们对防护性与穿着实用性的全方位要求。
[0004]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具有低克重、透气、柔软、轻薄舒适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以克服现有荧光防护服易燃、厚重、透气性差的问题,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所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充分发挥了荧光染色涤纶长丝、中间连接纱线以及底层阻燃纱线各自的作用,所获得的面料具有高度的荧光橙警示作用和A1级的阻燃防护效果,同时低克重的针织面料更加轻薄舒适、柔软透气,实现了防护性与穿着舒适性的有效结合。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制备方法。
[0008]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应用,所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荧光阻燃防护服的制备过程中,进而有效克服了现有荧光防护服易燃、厚重、透气性差的问题。
[0009]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所述面料包括表层、中间连接层和底层,所述表层和底层通过中间连接层连接;
[0011]其中,所述表层主要由荧光染色涤纶长丝针织制得;所述中间连接层主要由涤纶长丝和腈纶混纺得到的中间连接纱线针织制得;所述底层主要由腈氯纶、纤维素纤维和芳
纶混纺得到的底层阻燃纱线针织制得。
[0012]进一步的,所述涤纶长丝包括阻燃聚酯长丝,所述阻燃聚酯长丝中阻燃剂磷的含量为7000。
[0013]进一步的,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由以下步骤制得:
[0014]在128~130℃下,以1:7~10的浴比将涤纶长丝加入染色剂中,染色10~40min,得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
[0015]优选地,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由以下步骤制得:
[0016]在130℃下,以1:10的浴比将涤纶长丝加入染色剂中,染色20min,得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染色剂包括分散荧光橙2RF、分散荧光桔红GG和分散荧光橙2GFL;
[0018]优选地,所述染色过程中,染料的用量为2.5~5owf%,优选为3owf%。
[0019]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纱线中,所述涤纶长丝和腈纶的质量比为1:1~2。
[0020]进一步的,按质量百分数计,所述底层阻燃纱线主要由以下纤维混纺得到:腈氯纶30~50wt%、纤维素纤维25~60wt%和芳纶10~25%。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上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采用针织三层结构织法制成;
[0022]优选地,所述针织三层结构织法为平纹六模织法。
[0023]进一步的,所述平纹六模织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上下盘织针对位排列;第一模上盘以第一针成圈然后逐针交替的方式编织所述底层阻燃纱线、第二针浮线,下盘不编织;第二模上下盘以集圈方式编织所述中间连接纱线,隔针集圈;第三模上盘不编制,下盘第一针浮线,第二针成圈然后逐针交替的方式编织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下盘不编织;第四模上盘以第一针浮线,第二针成圈然后逐针交替的方式编织所述底层阻燃纱线,下盘不编织;第五模上下盘以集圈方式编织所述中间连接纱线,隔针集圈;第六模下盘编织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
[0025]进一步的,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织造得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依次进行漂白和后处理的步骤;
[0026]优选地,所述漂白处理的步骤为在90~95℃下使用漂白剂清洗荧光针织阻燃面料30~40min;
[0027]优选地,所述后处理的步骤为在45~50℃下用除氧酶TR

5W清洗荧光针织阻燃面料15~18min。
[0028]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上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在制备荧光阻燃防护服中的应用。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所述面料包括表层、中间连接层和底层,所述表层和底层通过中间连接层连接;其中,所述表层主要由荧光染色涤纶长丝针织制得;所述中间连接层主要由涤纶长丝和腈纶混纺得到的中间连接纱线针织制得;所述底层主要由腈氯纶、纤维素纤维和芳纶混纺得到的底层阻燃纱线针织制得。上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充分发挥了荧光染色涤纶长丝、中间连接纱线以及底层阻燃纱线各自的作用,所获得的面料具有高度的荧光橙警示作用和A1级的阻燃防护效果,同时低克重的针织面料更加轻薄舒适、柔
软透气,实现了防护性与穿着舒适性的有效结合,增加了使用程度,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领域,具有低克重、透气、柔软、轻薄舒适的优势。
[003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采用针织三层结构织法制成,上述制备方法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易于操作的优势。
[003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应用,所述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荧光阻燃防护服的制备过程中,进而有效克服了现有荧光防护服易燃、厚重、透气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的针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料包括表层、中间连接层和底层,所述表层和底层通过中间连接层连接;其中,所述表层主要由荧光染色涤纶长丝针织制得;所述中间连接层主要由涤纶长丝和腈纶混纺得到的中间连接纱线针织制得;所述底层主要由腈氯纶、纤维素纤维和芳纶混纺得到的底层阻燃纱线针织制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长丝包括阻燃聚酯长丝,所述阻燃聚酯长丝中阻燃剂磷的含量为70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由以下步骤制得:在128~130℃下,以1:7~10的浴比将涤纶长丝加入染色剂中,染色10~40min,得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优选地,所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由以下步骤制得:在130℃下,以1:10的浴比将涤纶长丝加入染色剂中,染色20min,得到荧光染色涤纶长丝。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染色剂包括分散荧光橙2RF、分散荧光桔红GG和分散荧光橙2GFL;优选地,所述染色过程中,染料的用量为2.5~5owf%,优选为3owf%。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纱线中涤纶长丝和腈纶的质量比为1: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针织阻燃面料,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数计,所述底层阻燃纱线主要由以下纤维混纺得到:腈氯纶30~50wt%、纤维素纤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丽霞丁致家钱俊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宝沣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