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001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包覆于所述线圈架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用于容置线圈架和U型轭铁的外壳、以及两组埋置于线圈架底部的线圈端子;所述线圈端子垂直于线圈架底面伸出,所述线圈架的底面形成有包覆线圈端子一端的绝缘层,所述U型轭铁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和绝缘层伸出的矩形通孔;所述外壳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伸出且供绝缘层嵌入的沉槽。通过线圈端子和绝缘层的包裹结构实现避免线圈端子与U型轭铁接触短路,增加电气隔离距离。通过控制绝缘层的尺寸大小以适应矩形通孔和沉槽的尺寸,尺寸控制简单便于后续的生产和安装,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绝缘性。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绝缘性。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绝缘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直动式直流继电器中,包括壳体、线圈引出脚和轭铁等部件,其中轭铁的底面段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进而线圈引出脚穿过让位缺口向下伸出,并且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凸缘结构实现线圈引出脚与轭铁隔离绝缘。
[0003]该结构引出脚结构的缺点是在于:
[0004]1、轭铁避开线圈引出脚的避让口过大,导致其导磁能力低;避让口过小则容易造成轭铁和引出脚短路;
[0005]2、在通过壳体上设置凸缘实现隔离绝缘的方式中,壳体凸缘尺寸和线圈引出脚尺寸难以准确控制,造成容易出现线圈引出脚与轭铁不绝缘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线圈引出脚引出结构容易造成导磁能力低、引出脚与轭铁不绝缘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包括线圈架(10)、包覆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20)、用于容置所述线圈架(10)和U型轭铁(20)的外壳(40)、以及两组埋置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的线圈端子(30);所述线圈端子(30)垂直于所述线圈架(10)底面伸出,所述线圈架(10)的底面形成有包覆所述线圈端子(30)一端的绝缘层(11),所述U型轭铁(2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伸出的矩形通孔(21);所述外壳(4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伸出且供所述绝缘层(11)嵌入的沉槽(41)。
[0008]优选的,所述矩形通孔(21)的尺寸与所述绝缘层(11)的尺寸相匹配。
[0009]优选的,所述线圈端子(30)顶部形成有与所述线圈架(10)底面平行的第一折弯部(31),所述第一折弯部(3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于所述线圈架(10)的底部。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弯部(31)的侧边上形成有第二折弯部(32),所述第二折弯部(32)垂直于所述线圈架(10)底面朝向所述线圈架(10)延伸。
[0011]优选的,所述所述U型轭铁(20)至少包括两侧面板和底板;所述线圈架(10)置于所述底板上且位于两侧面板之间。
[0012]优选的,还包括盖合于所述U型轭铁(20)顶部以固定所述线圈架(10)的轭铁板(60)。
[0013]优选的,所述轭铁板(60)顶部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凸台(12);在所述轭铁板(60)上开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台(12)对应的定位孔(61)。
[0014]由上可知,应用本技术提供的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线圈架的底部
埋置有两组线圈端子,线圈端子一端垂直于线圈架底面伸出,在线圈架的底面形成有包覆线圈端子的绝缘层,在U型轭铁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和绝缘层伸出的矩形通孔,线圈端子和绝缘层通过矩形通孔穿出U型轭铁的底面,进而将线圈架放置在U型轭铁上,通过绝缘层的包裹结构实现避免线圈端子与U型轭铁接触短路,增加电气隔离距离。外壳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伸出且供绝缘层嵌入的沉槽,通过将U型轭铁装入外壳内,线圈端子穿过沉槽穿出底面,绝缘层则装嵌入沉槽内,进而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引出结构,通过控制绝缘层的尺寸大小以适应矩形通孔和沉槽的尺寸,尺寸控制简单便于后续的生产和安装,进一步保证结构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分解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线圈端子和线圈架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线圈端子和线圈架结构剖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线圈端子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外壳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如图1

2所示,包括线圈架10、包覆于线圈架10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20、可容置线圈架10和U型轭铁20的外壳40,在线圈架10的底部埋置有两组线圈端子30,线圈端子30一端垂直于线圈架10底面伸出,在线圈架10的底面形成有包覆线圈端子30一端的绝缘层11,在U型轭铁20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伸出的矩形通孔21,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通过矩形通孔21穿出U型轭铁20的底面,进而将线圈架10放置在U型轭铁20上,通过绝缘层11的包裹结构实现避免线圈端子30与U型轭铁20接触短路,增加电气隔离距离。外壳40底部开设有供线圈端子30伸出且供绝缘层11嵌入的沉槽41,通过将U型轭铁20装入外壳40内,线圈端子30穿过沉槽41穿出底面,绝缘层11则装嵌入沉槽41内,进而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引出结构,且绝缘性好。
[0023]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U型轭铁20底部对应两组线圈端子30的位置开设矩形通孔21,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可穿过矩形通孔21穿出U型轭铁20的底面,矩形通孔21的尺寸与绝缘层11的尺寸相匹配,从而避免矩形通孔21口径过大导致导磁能力低的问题,同时通过设置绝缘层11可以避免矩形通孔21口径过小造成U型轭铁20和线圈端子30接触短路的情
况。
[0024]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U型轭铁20包括两侧面板和底板,线圈架10置于底板上且位于两侧面板之间,线圈端子30顶部通过注塑一体成型埋置于线圈架10的底部,在线圈端子30上埋置于线圈架10的部分形成有固定孔33,在注塑一体成型过程中让材料填充在固定孔33中,实现加强线圈架10与线圈端子30之间的连接强度。线圈端子30通过矩形通孔21垂直于线圈架10底面伸出。具体的,线圈端子30顶部形成有与线圈架10底面平行的第一折弯部31,第一折弯部31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于线圈架10的底部,通过第一折弯部31加强线圈端子30和线圈架10的连接强度。线圈架10安装在U型轭铁20上后,通过轭铁板60盖合于U型轭铁20的顶部,进而实现将线圈架10固定在U型轭铁20内。其中,在线圈架10顶部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凸台12,在轭铁板60开设有与定位凸台12对应的定位孔61,进而实现轭铁板60盖合U型轭铁20时定位和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架(10)、包覆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和两侧的U型轭铁(20)、用于容置所述线圈架(10)和U型轭铁(20)的外壳(40)、以及两组埋置于所述线圈架(10)底部的线圈端子(30);所述线圈端子(30)垂直于所述线圈架(10)底面伸出,所述线圈架(10)的底面形成有包覆所述线圈端子(30)一端的绝缘层(11),所述U型轭铁(2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和绝缘层(11)伸出的矩形通孔(21);所述外壳(40)底部开设有供所述线圈端子(30)伸出且供所述绝缘层(11)嵌入的沉槽(4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11)的尺寸与所述矩形通孔(21)的尺寸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线圈端子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端子(30)顶部形成有与所述线圈架(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康平范彬戴家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中汇瑞德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