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866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手掌静脉识别组件,包括均相互配合的红外滤光件、光源聚光件、光源补光件、防曝光件以及主识别组件,通过以PCB板上四角位置led灯珠在手掌上形成四个光点,作为选取图像分析时的定位点,能够省去现有技术中繁琐的定位结构,实现了手掌无接触放置完成特征的采集比对的方式,提高用户体验;而PCB板上其他led灯珠为光源点,经光源补光件进行一次折射后提供对摄像头正上方采集处手掌图像的强光源,且光照均匀,优化了照明环境中的静脉成像条件,提高了算法的准确率;在采集中,防曝光件保证在一定长度内无来自补光源处扩散灯光干扰;提高图案成像质量。提高图案成像质量。提高图案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识别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和生物统计学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自身固有的生理特征(指纹、面部图像虹膜、声纹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根据人的生物特性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生物特征身份识别。
[0003]生物特征有手形、指纹、脸型、虹膜等,行为特性有声音、笔迹等。由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基于对人体唯一特征进行识别,成为了现阶段最安全可靠的保密识别技术,并广泛应用在各种需要身份安全认证的领域,掌静脉便是其中的一种。
[0004]现有掌静脉识别技术在识别过程中一般需要精准定位手掌的位置,且一般采用支架来引导用户将手掌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从而保证图像采集和比对识别过程中的稳定准确。
[0005]如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9190603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掌静脉识别系统,包含导光装置、图像采集组件、光源组件、光源控制装置、数据传输装置等,由于发光led元件分散且没有汇聚结构,导致光源补光不够均匀,因而影响摄像头采集到的图像质量;同时因内部结构未做空间排布优化,导致模块相对尺寸较大,不利于后续终端产品的集成;并且非标准元件需要定制,增加了产品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光源补光均匀,提高成像质量,且结构小巧便携的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手掌静脉识别组件,包括均相互配合的红外滤光件、光源聚光件、光源补光件、防曝光件以及主识别组件。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置有若干安装部,所述手掌静脉识别组件通过所述的安装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的壳体内。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以及第三安装部。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聚光件为具有凹透镜结构的透明件,并通过所述的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檐口处,所述红外滤光件盖设于所述壳体的檐口上,使所述壳体形成封闭容腔。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安装部为柱孔结构,所述光源聚光件装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柱孔开口处。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识别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包括PCB板、设置于PCB板上的灯珠以及设置于PCB板中部的摄像头,且设置于所述PCB板四角位置的灯珠与第二安装部的位置对应。
[001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曝光件为中部具有孔柱且外周向设置卡接部,所述的孔柱套设在所述摄像头外,通过所述的卡接部与所述光源补光件卡接。
[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光源补光件为透明件,其中部具有与所述孔柱同轴心的通孔,且所述通孔的檐口处设置有向所述通孔中部倾斜的坡面,外周向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安装部相配合连接部的扣接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以PCB板上四角位置led灯珠在手掌上形成四个光点,作为选取图像分析时的定位点,能够省去现有技术中繁琐的定位结构,实现了手掌无接触放置完成特征的采集比对的方式,提高用户体验;而PCB板上其他led灯珠为光源点,经光源补光件进行一次折射后提供对摄像头正上方采集处手掌图像的强光源,且光照均匀,优化了照明环境中的静脉成像条件,提高了算法的准确率;在采集中,防曝光件保证在一定长度内无来自补光源处扩散灯光干扰;提高图案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使用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手掌定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参见图1,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手掌静脉识别组件,包括均相互配合的红外滤光件21、光源聚光件22、光源补光件23、防曝光件24以及主识别组件25。
[0021]壳体1内设置有若干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11以及第三安装部。
[0022]第二安装部11为柱孔结构,即底部具有透光小孔,中部中空,顶部开口用于光源聚光件22的安装,光源聚光件22为具有凹透镜结构的透明件,并通过第二安装部11设置在壳体1的檐口处,红外滤光件21盖设于壳体1的檐口上,使壳体1形成封闭容腔,红外滤光件21为可透光片材。
[0023]主识别组件25设置于壳体1的内底部,通过第一安装部固定,包括PCB板251、设置于PCB板上的灯珠252以及设置于PCB板中部的摄像头253,灯珠为LED灯珠,其分布方式采用四角各布置一个,其余围绕摄像头253周围排布,其中,四角布置的LED灯珠与第二安装部11位置相对应,使得LED灯珠的灯光能够通过第二安装部柱孔底部具有的透光小孔透过并穿过光源聚光件22以及红外滤光件21。
[0024]防曝光件24为中部具有孔柱241且外周向设置卡接部242的透明件,光源补光件23中部具有与孔柱同轴心的通孔231,且通孔231的檐口处设置有向通孔231中部倾斜的坡面232,外周向设置有与第三安装部相配合连接部的扣接部233。
[0025]防曝光件24孔柱241套设在摄像头253外,即孔柱的下端面与PCB板251上表面相接触,孔柱通过卡接部242与光源补光件23卡接,同时,孔柱241穿过光源补光件23中部的通孔231,使孔柱241的上端面与红外滤光件21的下表面相抵。
[0026]安装时,以光源补光件23、防曝光件24、主识别组件25的顺序依次在壳体1扣合安
装,通过安装部实现无螺丝安装,且安装过程快捷可靠,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7]上述实施例原理为:通过以PCB板上四角位置设置的led灯珠为光源点,光源发出的扩散光源穿过第二安装部柱孔经光源聚光件进行一次折射后形成平行光,穿透红外滤光件21后,在待识别的手掌上形成四个光点,这四个光点即作为选取图像分析时的定位点,而PCB板上设置在其他位置的LED灯珠为光源点,发出后的扩散光源经光源补光件进行一次折射后成为向内收束的光线,提供对摄像头正上方采集处手掌图像的强光源,在采集中,孔柱241套设在摄像头253外将摄像头包围,孔柱241的上端面与红外滤光片相抵,保证在一定长度内无来自补光源处扩散灯光干扰,避免过渡曝光,影响图案成像质量。
[0028]参见图2,设备使用时,手掌展平放置于掌静脉模块上方,即可根据软件提示完成静脉采集和比对步骤。
[0029]参见图3,设备使用时,手掌展平放置于掌静脉模块上方,通过A、B、C、D四个汇聚光源点精准定位实现了手掌无接触放置完成特征的采集比对的方式,提高用户体验。
[0030]通过主板上摄像头补光光源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手掌静脉识别组件,包括均相互配合的红外滤光件(21)、光源聚光件(22)、光源补光件(23)、防曝光件(24)以及主识别组件(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设置有若干安装部,所述手掌静脉识别组件通过所述的安装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的壳体(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11)以及第三安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聚光件(22)为具有凹透镜结构的透明件,并通过所述的第二安装部(11)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檐口处,所述红外滤光件(21)盖设于所述壳体(1)的檐口上,使所述壳体(1)形成封闭容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手掌静脉识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1)为柱孔结构,所述光源聚光件(22)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志刚徐晨吕咏良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芯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