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29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包括病员服,病员服左右袖口处对称设有开口,开口沿袖管通过肩部到达领口,将病员服分为前后两部分,开口处设有多个固定带,以实现固定病员服的前后两部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管道拆卸从而减少了管道感染的风险,同时还具有便于穿脱,不需要卸载动静脉管路及重新校准动脉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患者不需要抬手就可以进行病服穿脱,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也便于观察上肢的穿刺部位及输液情况,便于picc患者的护理。本方案适用范围广,对于体能虚弱的危重症患者;上肢受伤、手术、抬手不便的患者或留置动静脉置管的患者等护理效果良好。患者或留置动静脉置管的患者等护理效果良好。患者或留置动静脉置管的患者等护理效果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护理器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

技术介绍

[0002]现有胸外科监护室的患者通常为胸外科术后的患者,术后患者体能虚弱,通常带有动脉置管,静脉置管及胸腔引流管等医疗器材。现有的病服,需要拆卸动脉置管及静脉置管通路才能更换,这样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管路感染的机会,同时患者需要抬手才能穿进去,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仅如此,现有传统病服也不利于观察上肢的穿刺部位及输液情况,增加护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
[0004]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包括病员服,所述病员服左右袖口处对称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沿袖管通过肩部到达领口,将所述病员服分为前后两部分,所述开口处设有多个固定带,以实现固定所述病员服的前后两部分,所述固定带包括领口固定带、肩部固定带、袖口固定带和辅助固定带,所述领口固定带设置在领口端部的所述开口上,所述肩部固定带设置在肩部与袖筒连接处的所述开口上,所述袖口固定带设置在袖口端部的所述开口处,所述辅助固定带设置在所述领口固定带、所述肩部固定带和所述袖口固定带之间的所述开口上。
[0006]所述固定带为两带体相互捆绑固定。
[0007]所述开口处两端的所述病员服上对称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设有两通孔,所述固定带依次穿过两所述固定片内设置的所述通孔,所述固定带两端对称设有固定件,以实现收尾环形连接。
[0008]所述固定带包括接触层和受力层,所述接触层和所述受力层贴合连接。
[0009]所述受力层上均匀设有透气孔。
[0010]所述固定件为子母魔术贴。
[0011]所述固定件为纽扣。
[0012]所述固定带上设有管路固定件,所述管路固定件上设有固定通槽,所述固定通槽与所述固定带相匹配,所述管路固定件顶端设有多个管路固定凹槽。
[0013]所述管路固定凹槽包括限位凹槽和固定卡槽,所述固定卡槽为圆形凹槽,所述限位凹槽的间距小于所述固定卡槽的直径长度,以实现卡接限位。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针对临床中传统病员服不适于胸外科监护室的患者使用,影响置管等操作,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易造成管路感染,增加患者痛苦的
现状信息改进,利用设置开口将病员服分为前后两部分,为患者置管等工作提供了便捷的通路,避免了管道拆卸从而减少了管道感染的风险,同时还具有便于穿脱,不需要卸载动静脉管路及重新校准动脉压,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患者不需要抬手就可以进行病服穿脱,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术后的恢复。也便于观察上肢的穿刺部位及输液情况,便于picc患者的护理。本方案适用范围广,对于体能虚弱的危重症患者;上肢受伤、手术、抬手不便的患者或留置动静脉置管的患者等护理效果良好。进一步,为解决管路与导连线过多易发生放置混合,易被患者行动进行拉扯错位的问题,还设置有管路固定件,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管路与导连线设置在管路固定件上,可以有效的梳理线路的排布不会出现杂乱设置的问题,便于识别检测,也起到固定的作用,在受到意外拉拽等情况下也可具有初步保护的作用,不易发生位移,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实施例二中固定带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固定带的层结构示意图图;
[0018]图4是透气孔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管路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为病员服,2为开口,3为领口固定带,4为肩部固定带,5为袖口固定带,6为辅助固定带,7为固定片,8为通孔,9为接触层,10为受力层,11为透气孔,12为管路固定件,13为固定通槽,14为管路固定凹槽,15为限位凹槽,16为固定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2]实施例一
[0023]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包括病员服1,病员服1左右袖口处对称设有开口2,开口2沿袖管通过肩部到达领口,将病员服1分为前后两部分,开口2处设有多个固定带,以实现固定病员服1的前后两部分,固定带包括领口固定带3、肩部固定带4、袖口固定带5和辅助固定带6,领口固定带3设置在领口端部的开口2上,肩部固定带4设置在肩部与袖筒连接处的开口2上,袖口固定带5设置在袖口端部的开口2处,辅助固定带6设置在领口固定带3、肩部固定带4和袖口固定带5之间的开口2上。
[0024]固定带为两带体相互捆绑固定。
[0025]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图1所示,在患者未穿上病员服1时,可以将病员服1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分别进行穿戴后,通过固定带进行固定,将前后两部分合为完整的病员服1进行使用。
[0026]在患者穿着病员服1时,利用开口2和固定带间的间隙可以使置管管路和导联线等管路通过,无需重新卸载动静脉管路及重新校准动脉压等工作,在过程中可以随意调整固定带的连接进行操作。
[0027]进一步,领口固定带3、肩部固定带4、袖口固定带5分别设置在领口端部、肩部与袖筒连接处和袖口端部的开口2处,用于起到病员服1前后部位的基础固定,作为连接的主要
受理点,设置位置便于进行合并受力,辅助固定带6在实际使用中根据需要可进行数量距离的调整,做到辅助连接受力的作用。
[0028]固定带采用在开口2两边缘分别设置两带体相互捆绑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调整,同时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广使用。
[0029]实施例二
[0030]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对固定带进行改进,开口2处两端的病员服1上对称设有固定片7,固定片7上设有两通孔8,固定带依次穿过两固定片7内设置的通孔8,固定带两端对称设有固定件,以实现收尾环形连接。
[0031]固定带包括接触层9和受力层10,接触层9和受力层10贴合连接。
[0032]受力层10上均匀设有透气孔11。
[0033]固定件为子母魔术贴。
[0034]固定件为纽扣。
[0035]固定带上设有管路固定件12,管路固定件12上设有固定通槽13,固定通槽13与固定带相匹配,管路固定件12顶端设有多个管路固定凹槽14。
[0036]管路固定凹槽14包括限位凹槽15和固定卡槽16,固定卡槽16为圆形凹槽,限位凹槽15的间距小于固定卡槽16的直径长度,以实现卡接限位。
[0037]如图2所示,固定片7与病员服1间形成双层布料的结构,固定带通过穿过固定片7上设置的两通孔8进行固定,使固定带可拆卸固定在病员服1上。双层布料的结构,减小了固定带与患者皮肤的接触面积和开口2处因连接受力导致局部变形程度,使其更为舒适,也可以有效保证病员服1的强度不易轻易破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胸外科监护室患者的病员服,其特征在于:包括病员服,所述病员服左右袖口处对称设有开口,所述开口沿袖管通过肩部到达领口,将所述病员服分为前后两部分,所述开口处设有多个固定带,以实现固定所述病员服的前后两部分,所述固定带包括领口固定带、肩部固定带、袖口固定带和辅助固定带,所述领口固定带设置在领口端部的所述开口上,所述肩部固定带设置在肩部与袖筒连接处的所述开口上,所述袖口固定带设置在袖口端部的所述开口处,所述辅助固定带设置在所述领口固定带、所述肩部固定带和所述袖口固定带之间的所述开口上,所述固定带为两带体相互捆绑固定,所述开口处两端的所述病员服上对称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上设有两通孔,所述固定带依次穿过两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曼黄丽华雷琦李栩亭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