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925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26
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包括密封静子和密封转子,在密封静子壁面上位于密封齿之间设置有若干组防旋板结构,每组防旋板结构均沿周向均匀分布并在子午面上向逆旋转方向进行偏转使气流通过防旋板结构的导流沿反旋转方向流向下游。同时可改变紧邻防旋板结构的上游密封齿和/或下游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以此来扩大齿间射流的径向高度。进口预旋与转子转动在密封内产生的周向旋流对交叉刚度产生与转动同向的切向气流激振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导致转子失稳。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达到削弱密封腔室内部周向旋流以及降低交叉刚度,增强密封稳定性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迷宫密封转子动力特性的要求,进而提高透平运行稳定性。提高透平运行稳定性。提高透平运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叶轮机械
,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

技术介绍

[0002]迷宫密封是安装在透平机械中转子与静子件之间,在高压差下控制泄漏量的结构。迷宫密封由于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成本低、容易维护更换等优势而在透平机械中广泛应用。然而迷宫密封更加容易因为转子涡动产生的非定常气流激振力而引起转子稳定性不足。由于进口预旋与转子转动的影响,迷宫密封内部产生的周向旋流对密封交叉刚度产生与转动同向的切向气流激振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会导致转子失稳。而目前为止仅采用密封进口防旋板来削弱由进口预旋带来的周向旋流。当进口气流平均周向速度低于转子线速度时在转子粘性拖曳作用下,气流周向速度会沿着流动方向逐渐升高,进而导致转子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开展更优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通过有效减少密封中气流的周向速度实现增稳抑振,增加叶轮机械运行稳定性。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包括密封静子和密封转子,在密封静子壁面上位于密封齿之间设置有若干组防旋板结构,使气流通过防旋板结构的导流沿反旋转方向流向下游,每组防旋板结构均沿周向均匀分布。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旋板结构与密封转子的间隙的距离为D,不与防旋板结构紧邻的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一的距离为D1,D=D1。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静子壁面上设置有环形的静子凸台,所述防旋板结构设置在静子凸台端面。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紧邻防旋板结构的上游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二的距离为D2,紧邻防旋板结构的下游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三的距离为D3,凸台与密封转子壁面的间隙距离为D4,则D2和D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等于D4。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转子壁面上设置有环形的转子凸台,转子凸台与防旋板结构正对。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紧邻防旋板结构的上游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二的距离为D2,紧邻防旋板结构的下游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三的距离为D3,防旋板结构与密封转子壁面或转子凸台端面的间隙的距离为D,不与防旋板结构紧邻的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一的距离为D1,则D1=D2=D3=D。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齿之间沿周向有多组防旋板,布置在同一相
邻密封齿之间,或分别布置在不同的相邻密封齿之间。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之间布置有防旋板结构的相邻密封齿的间距为L1,之间未布置防旋板结构的相邻密封齿的间距为L2,L1=2L2。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旋板结构采用反旋流防旋板结构、流线型防旋板结构或V型防旋板结构。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旋流防旋板结构、流线型防旋板结构或V型防旋板结构的尾部切线与子午面的夹角向逆旋转方向倾斜0
°‑
90
°

[0015]密封气流激振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密封转子偏心使得密封腔室内压力周向分布不均,然后产生垂直于涡动位移的切向气流激振力,当切向气流激振力与转子涡动方向相同时,激振气流将会拖动转子向前运动进而可能诱发转子失稳。
[0016]与转子旋转方向相同的气流周向速度会产生不稳定的正交叉刚度,而在密封进口布置防旋板结构能够削弱气流周向发展从而降低交叉刚度,甚至可能直接将不稳定的正交叉刚度降低到稳定的负交叉刚度。正交叉刚度表征着交叉刚度产生的切向气流激振力与转子涡动方向相同,那么降低交叉刚度的大小则表明气流激振力抑制转子向前涡动的能力增强。
[0017]转子面粘性力周向拖动气流而使气流的周向速度不断增加,因此在密封段内引入防旋板结构可使其产生与转子旋转方向相反的周向气流来进行削弱从而增强密封转子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典型的直通式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
[0019]图2是典型的高低齿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
[002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凸台在密封静子上的直通式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D2=D4。
[0021]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凸台在密封静子上的直通式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D3=D4。
[0022]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凸台在密封静子上的直通式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D2=D3=D4。
[0023]图6是本专利技术高低齿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不设静子凸台。
[0024]图7是本专利技术高低齿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设置静子凸台。
[0025]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沿轴向有多个齿间防旋板结构的高低齿迷宫密封二维剖面结构。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反旋流防旋板结构、流线型防旋板结构、V型防旋板结构沿周向的二维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0028]如图1所示,典型的直通式迷宫密封包括密封静子1和密封转子2,密封齿设置于密封静子1的壁面,沿流动方向,可有多道密封齿,并与密封转子2壁面之间有密封间隙一8,密封间隙一8的距离为D1。
[0029]如图2所示,典型的高低齿迷宫密封是在直通式迷宫密封的基础上,在密封转子2壁面上沿周向设置了一道或者多道转子凸台4,在设置转子凸台4时,所有密封齿的长度应维持与其它密封齿的长度一致,维持为密封间隙一8。
[0030]如图3、图4和图5,本专利技术在图1结构基础之上的改进之处在于,在密封静子1壁面上设置防旋板结构5,且防旋板结构5应该位于密封齿之间,即,防旋板结构5前后均有密封齿。沿周向,防旋板结构5数量可为多组,每一组均沿周向均匀分布。防旋板结构5可使气流经导流后,以反转子旋转方向流向下游。
[0031]实际工程中,可在现有密封静子1的壁面上去掉一个密封齿,并在去掉位置处增设防旋板结构5。
[003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旋板结构5与密封转子2的间隙9的距离为D,不与防旋板结构5紧邻的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一8的距离为D1,D=D1,避免防旋板与转子发生碰撞。
[003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静子1壁面上设置有静子凸台3,防旋板结构5设置在静子凸台3端面。静子凸台3根据去掉的密封齿位置沿轴向对称安装,其沿轴向长度小于两个密封齿间距,高度小于密封腔室深度,子午面截面可以是矩形或者类矩形。通过静子凸台3,可使防旋板结构5的通流面积减小,进而削弱防旋板区域的回流。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紧邻防旋板结构5的上游密封齿6的密封间隙二10的距离为D2,紧邻防旋板结构5的下游密封齿7的密封间隙三11的距离为D3,凸台3与密封转子2壁面的间隙距离为D4,则D2和D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等于D4。即,可仅有一个密封齿改变密封间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包括密封静子(1)和密封转子(2),其特征在于,在密封静子(1)壁面上位于密封齿之间设置有若干组防旋板结构(5),每组防旋板结构(5)均沿周向均匀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旋板结构(5)与密封转子(2)的间隙(9)的距离为D,不与防旋板结构(5)紧邻的密封齿的密封间隙一(8)的距离为D1,D=D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静子(1)壁面上设置有环形的静子凸台(3),所述防旋板结构(5)设置在静子凸台(3)端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其特征在于,紧邻防旋板结构(5)的上游密封齿(6)的密封间隙二(10)的距离为D2,紧邻防旋板结构(5)的下游密封齿(7)的密封间隙三(11)的距离为D3,凸台(3)与密封转子(2)壁面的间隙距离为D4,则D2和D3中的至少一个大于等于D4。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转子(2)壁面上设置有环形的转子凸台(4),转子凸台(4)与防旋板结构(5)正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基于齿间防旋板优化转子动力特性的迷宫密封,其特征在于,紧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军薛文松李志刚方志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