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532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包括第一底部支撑座、第二底部支撑座、抗震隔震装置、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座和第二底部支撑座均与抗震隔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均与抗震隔震装置的上部固定连接。本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加装的垫圈再受到挤压时可有效的起到缓冲隔震作用,安装的第一隔震橡胶垫和第二隔震橡胶垫降低了纵向震动,在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的连接端预留缓冲空间,解决了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的连接端震动偏移问题,同时第一缓震弹簧和第二缓震弹簧之间产生对冲相向或相对运动,有效的缓冲了挤压力和拉伸力。和拉伸力。和拉伸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抗震隔震设备
,具体为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当发生地震时,大地上的物体也就随之振动,在震动时,会使物体产生轴向以及纵向偏移,当缓冲掉振动幅度,并解决震动带来的轴向偏移以及纵向偏移问题,可有效的对设备起到保护作用,为此,提出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在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震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在解决抗震隔震问题的同时无法保障结构稳固性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包括第一底部支撑座、第二底部支撑座、抗震隔震装置、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座和第二底部支撑座均与抗震隔震装置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均与抗震隔震装置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抗震隔震装置包括主箱体,主箱体的内部加装有上支撑方板和下支撑方板,上支撑方板与下支撑方板间加装有左抗震隔震器和右抗震隔震器,左抗震隔震器与右抗震隔震器的构造相同;所述左抗震隔震器包括左支撑立柱和右支撑立柱,左支撑立柱的内侧加装有左承接板,左承接板套接在左支撑立柱的限位槽内,左承接板的上端加装有第一缓震弹簧,第一缓震弹簧的顶端与上支撑方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立柱的内侧加装有右承接板,右承接板套接在右支撑立柱的限位槽内,右承接板的上端加装有第二缓震弹簧,第二缓震弹簧的底端与下支撑方板的上端固定连接,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扣合连接。
[0005]优选地,所述上支撑方板和下支撑方板的两侧均加装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与主箱体的内壁相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座和第二底部支撑座贯穿主箱体与下支撑方板相连,并在连接端加装有第一隔震橡胶垫,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贯穿主箱体与上支撑方板相连,并在连接端加装有第二隔震橡胶垫。
[0007]优选地,所述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的连接端预留有缓冲空间,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均为刚性材质构件。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座和第二底部支撑座与主箱体的连接端以及第一上装配装置和第二上装配装置与主箱体的连接端均加装有垫圈。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0]本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加装的垫圈再受到挤压时可有效的起到缓冲隔震作用,安装的第一隔震橡胶垫和第二隔震橡胶垫降低了纵向震动,在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的连接
端预留缓冲空间,解决了左承接板与右承接板的连接端震动偏移问题,同时第一缓震弹簧和第二缓震弹簧之间产生对冲相向或相对运动,有效的缓冲了挤压和拉伸力;整体保证了结构的稳固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震隔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抗震隔震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A区放大图。
[0014]图中:1、第一底部支撑座;2、第二底部支撑座;3、抗震隔震装置;31、主箱体;32、上支撑方板;33、下支撑方板;34、左抗震隔震器;341、左支撑立柱;342、右支撑立柱;343、左承接板;344、第一缓震弹簧;345、右承接板;346、第二缓震弹簧;35、右抗震隔震器;36、缓冲弹簧;4、第一上装配装置;5、第二上装配装置;6、第一隔震橡胶垫;7、第二隔震橡胶垫;8、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6]请参阅图1

3,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包括第一底部支撑座1、第二底部支撑座2、抗震隔震装置3、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第一底部支撑座1和第二底部支撑座2均与抗震隔震装置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均与抗震隔震装置3的上部固定连接;抗震隔震装置3包括主箱体31,主箱体31的内部加装有上支撑方板32和下支撑方板33,上支撑方板32与下支撑方板33间加装有左抗震隔震器34和右抗震隔震器35,左抗震隔震器34与右抗震隔震器35的构造相同;左抗震隔震器34包括左支撑立柱341和右支撑立柱342,左支撑立柱341的内侧加装有左承接板343,左承接板343套接在左支撑立柱341的限位槽内,左承接板343的上端加装有第一缓震弹簧344,第一缓震弹簧344的顶端与上支撑方板32的下端固定连接;右支撑立柱342的内侧加装有右承接板345,右承接板345套接在右支撑立柱342的限位槽内,右承接板345的上端加装有第二缓震弹簧346,第二缓震弹簧346的底端与下支撑方板33的上端固定连接,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扣合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上支撑方板32和下支撑方板33的两侧均加装有缓冲弹簧36,缓冲弹簧36与主箱体31的内壁相连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震动时,第一底部支撑座1、第二底部支撑座2、第一上装配装置4以及第二上装配装置5均会挤压垫圈8,产生一定量的横向偏移,此时通过缓冲弹簧36的缓冲,可有有效缓冲掉轴向震动。
[001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底部支撑座1和第二底部支撑座2贯穿主箱体31与下支撑方板33相连,并在连接端加装有第一隔震橡胶垫6,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贯穿主箱体31与上支撑方板32相连,并在连接端加装有第二隔震橡胶垫7。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安装第一隔震橡胶垫6,可降低第一底部支撑座1和第二底部支撑座2与下支撑方板33连接端的纵向震动,同理通过安装第二隔震橡胶垫7,可降低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与上支撑方板32连接端的纵向震动。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的连接端预留有缓冲空间,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均为刚性材质构件。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的连接端预留缓冲空间,如图3所示,使得左抗震隔震器34在受到轴向折弯震动力时,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的连接端因设有缓冲空间而不会损坏,左承接板343与右承接板345均有较高的强度,满足使用需求。
[002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底部支撑座1和第二底部支撑座2与主箱体31的连接端以及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与主箱体31的连接端均加装有垫圈8。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装垫圈8,第一底部支撑座1、第二底部支撑座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抗震隔震结构,包括第一底部支撑座(1)、第二底部支撑座(2)、抗震隔震装置(3)、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部支撑座(1)和第二底部支撑座(2)均与抗震隔震装置(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上装配装置(4)和第二上装配装置(5)均与抗震隔震装置(3)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抗震隔震装置(3)包括主箱体(31),主箱体(31)的内部加装有上支撑方板(32)和下支撑方板(33),上支撑方板(32)与下支撑方板(33)间加装有左抗震隔震器(34)和右抗震隔震器(35),左抗震隔震器(34)与右抗震隔震器(35)的构造相同;所述左抗震隔震器(34)包括左支撑立柱(341)和右支撑立柱(342),左支撑立柱(341)的内侧加装有左承接板(343),左承接板(343)套接在左支撑立柱(341)的限位槽内,左承接板(343)的上端加装有第一缓震弹簧(344),第一缓震弹簧(344)的顶端与上支撑方板(3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立柱(342)的内侧加装有右承接板(345),右承接板(345)套接在右支撑立柱(342)的限位槽内,右承接板(345)的上端加装有第二缓震弹簧(3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刘峰旗赵培国李俊敏孟少兵
申请(专利权)人:濮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