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6215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挡风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包挡风板结构括:第一挡风板,第一挡风板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机壳和风机组件之间,第一挡风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阻隔或避让空调器的上进风口和风机组件的风机进风口之间的通风道;第二挡风板,第二挡风板用于设置在风机组件的风机出风口处,第二挡风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遮挡风机出风口或围成与风机出风口连通的扩压风道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挡风板结构,既能保证中间挡风板原有作用,又能解决上出风扩压段问题和旋转蜗舌漏风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挡风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挡风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上下出风柜机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沐浴式制冷,舒适性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现有空调柜机通过旋转蜗舌实现可逆上下出风,当蜗舌处于上出风状态时,由于蜗舌作用,风道向上吹出。当蜗舌旋转到特定位置时,由于蜗舌作用,风道向下出风,从而实现可逆上下出风。
[0003]然而,由于旋转蜗舌运动存在间隙,当蜗舌处于上出风状态时,下出风口一般设计有挡风板结构,遮挡住下出风口,同时可以解决蜗舌运动间隙漏风问题。而当蜗舌处于下出风时,没有设计有挡风结构,因此蜗壳容易产生漏风,对整机风量产生影响,同时容易产生噪声,整机音质较差。
[0004]当空调器处于制冷上出风时,中间挡风板闭合,风从下面进风,经过风道向上吹出。由于中间挡风板装配位置的限制,导致风道上出风扩压段缩短,风量减小。当空调器处于制热下出风时,中间挡风板打开,风从上面进风,经过风道向下吹出。中间挡风板将上出风扩压段缩短,同时旋转蜗舌存在漏风,对上下出风风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风板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挡风板结构,包括:第一挡风板,第一挡风板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机壳和风机组件之间,第一挡风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阻隔或避让空调器的上进风口和风机组件的风机进风口之间的通风道;第二挡风板,第二挡风板用于设置在风机组件的风机出风口处,第二挡风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遮挡风机出风口或围成与风机出风口连通的扩压风道段。
[0007]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连接,以使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同步运动。
[0008]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呈预定夹角设置,以在第一挡风板处于遮挡通风道的遮挡位置时,第二挡风板处于围成扩压风道段的扩压位置;在第一挡风板处于避让通风道的避让位置时,第二挡风板处于遮挡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
[0009]进一步地,预定夹角为90度。
[0010]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板的长度大于第二挡风板的长度,以在第二挡风板处于遮挡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时,第二挡风板位于风机出风口的内侧。
[0011]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板的第一端和/或第二挡风板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驱动端部;第一挡风板的第二端和/或第二挡风板的第二端设置有用于与风机组件的外壳连接的铰接端部。
[0012]进一步地,风机出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当第二挡风板处于遮挡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时,第二挡风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密封接触。
[0013]进一步地,风机出风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构成一个挡风组件,挡风组件为两个,两个挡风组件分别设置在风机组件的相对两侧;当第二挡风板处于遮挡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时,两个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板相互拼接以遮挡风机出风口;当第二挡风板处于围成扩压风道段的扩压位置时,两个挡风组件的第二挡风板相对设置,以使两个第二挡风板、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围成扩压风道段。
[0014]进一步地,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可拆卸地连接;或者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一体成型。
[00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和设置在机壳内的风机组件,空调器还包括:上述的挡风板结构,挡风板结构设置在机壳和风机组件之间。
[0016]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挡风板结构包括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均位置可调节地设置。第一挡风板用于设置在空调器的机壳和风机组件之间,以阻隔或避让空调器的上进风口和风机组件的风机进风口之间的通风道;第二挡风板用于设置在风机组件的风机出风口处,以遮挡风机出风口或围成与风机出风口连通的扩压风道段。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既能保证中间挡风板原有作用,又能解决上出风扩压段问题和旋转蜗舌漏风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8]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位于遮挡位置时的空调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位于遮挡位置时的空调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0020]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的空调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
[0021]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位于避让位置时的空调器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以及
[0022]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挡风组件的结构性示意图。
[0023]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24]100、挡风组件;110、第一挡风板;120、第二挡风板;130、驱动端部;140、铰接端部;
[0025]20、空调器;
[0026]210、机壳;
[0027]220、风机组件;221、风机进风口;2221、第一内壁面;
[0028]230、上进风口;250、扩压风道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30]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110位于遮挡位置时的空调器20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1,挡风板结构包括第一挡风板110和第二挡风板120。
[0031]参见图1,第一挡风板110用于设置在空调器20的机壳210和风机组件220之间,第一挡风板11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阻隔或避让空调器20的上进风口230和风机组件220的风机进风口221之间的通风道。
[0032]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的第一挡风板110位于遮挡位置时的空调器20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2,第二挡风板120用于设置在风机组件220的风机出风口处,第二挡风板1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遮挡风机出风口或围成与风机出风口连通的扩压风道段250。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既能保证中间挡风板原有作用,又能解决上出风扩压段问题和旋转蜗舌漏风问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20容易出现漏风的问题。
[0033]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挡风板结构挡风组件100的结构性示意图。参见图5,第一挡风板110和第二挡风板120连接,以使第一挡风板110和第二挡风板120同步运动。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挡风板(110),所述第一挡风板(110)用于设置在空调器(20)的机壳(210)和风机组件(220)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11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阻隔或避让所述空调器(20)的上进风口(230)和所述风机组件(220)的风机进风口(221)之间的通风道;第二挡风板(120),所述第二挡风板(120)用于设置在所述风机组件(220)的风机出风口处,所述第二挡风板(12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遮挡所述风机出风口或围成与所述风机出风口连通的扩压风道段(2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10)和所述第二挡风板(120)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110)和所述第二挡风板(120)同步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10)和所述第二挡风板(120)呈预定夹角设置,以在所述第一挡风板(110)处于遮挡所述通风道的遮挡位置时,所述第二挡风板(120)处于围成所述扩压风道段(250)的扩压位置;在所述第一挡风板(110)处于避让所述通风道的避让位置时,所述第二挡风板(120)处于遮挡所述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夹角为90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1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挡风板(120)的长度,以在所述第二挡风板(120)处于遮挡所述风机出风口的关闭位置时,所述第二挡风板(120)位于所述风机出风口的内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风板(110)的第一端和/或所述第二挡风板(120)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驱动端部(1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红光潘龙腾张瀚中韩冲王宏望何振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