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45002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包括背栅极、衬底、埋层氧化层、漏极区、源极区、顶层硅沟道区、漏极金属接触、源极金属接触、正栅极氧化层和正栅极。入射光照射到器件表面时被衬底吸收,产生的少数载流子积累到由脉冲背栅形成的深耗尽势阱中,顶层薄硅耦合出与势阱中少子对应的电荷,正栅极施加电压放大光响应信号,从而有效收集载流子,实现随机、无损和高速读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扩宽传统电荷耦合器件的光谱响应范围,同时改变了传统电荷耦合器件的读出方式,产生的信号直接由单个像素结构输出,且通过在正栅极施加电压对电荷积累起到增益的作用,放大器件的光响应信号,提高探测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提高探测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提高探测的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图像传感器
,涉及图像传感器器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

技术介绍

[0002]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可直接将光学信号转换为模拟电流信号,信号电流再经过放大和模数转换,就可以实现图像的获取、传输和处理。作为光电探测器,CCD图像阵列系统被应用于相机、扫描仪等设备的感光组件,具有良好的感光效率和成像品质,但受限于硅较宽的带隙,传统的CCD光谱探测范围被限制在可见光波段。
[0003]绝缘层上硅技术是在分层的硅

绝缘体

硅衬底中制造半导体器件,以减少器件内的寄生电容,从而提升性能。其中,绝缘层和顶层硅的材料可随实际应用而变化。从制造的角度来看,绝缘层上硅基底与常规制造工艺兼容。绝缘层上硅技术的专利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微电子器件的持续小型化,目前已广泛商业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
[0005]本专利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设有背栅极(1)、衬底(2)、埋层氧化层(3)和顶层硅,所述顶层硅由顶层硅沟道区(6)和设置在所述顶层硅沟道区(6)两侧的漏极区(4)、源极区(5)构成,所述漏极区(4)上表面设有漏极金属接触(7),所述源极区(5)上表面设有源极金属接触(8),所述顶层硅沟道区(6)上表面依次设有正栅极氧化层(9)、正栅极(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所述正栅极(10)上施加一定的电压,对电荷积累起到增益的作用,放大器件的光响应信号,同时,所述正栅极(10)可用于单元选通和复位的功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2)为轻掺杂衬底,掺杂浓度为10
11
cm
‑3~10
13
cm
‑3,衬底材料为硅、锗、碳化硅、砷化镓、碲化镉或铟镓砷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埋层氧化层(3)所用材料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铪中的任意一种,厚度为10nm

200n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硅厚度为2nm

20n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绝缘层上硅的电荷耦合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极区(4)为重掺杂;所述源极区(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杨董云帆吕建杭刘亦伦葛晓佳杨伟伟俞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