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289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包括钢板和缓冲机构,所述钢板包括前后对应的前板体和后板体,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所述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分别设置于前板体和后板体之间的上部和下部且呈上下对称状态,所述上缓冲机构包括连接板和弹性组件,所述连接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的后侧面和后板体的前侧面连接,所述连接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垫和第二弹性垫,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组件和多个第二弹性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解决钢结构墙体在遭受强度较大的撞击时墙体会发生变形甚至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能够保证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能够保证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能够保证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


[0001]本技术涉及钢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

技术介绍

[0002]钢结构建筑是以建筑钢材构成承重结构的建筑,通常由型钢和钢板制成的梁、柱、桁架等构件构成承重结构,钢结构建筑相比传统的混凝土建筑而言,用钢板或型钢替代了钢筋混凝土,强度更高,抗震性更好,并且由于构件可以工厂化制作,现场安装,因而大大减少工期。由于钢材的可重复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垃圾,更加绿色环保,因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应用在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中。
[0003]钢结构墙体是钢结构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结构墙体相对于混凝土墙体而言,为了减轻自重,一般采用中空结构,但是中空结构的钢结构墙体难以承受较大强度的冲击,钢结构墙体在遭受强度较大的撞击时,墙体会发生变形甚至损坏,从而破坏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墙体的变形损坏会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钢结构墙体在遭受强度较大的撞击时墙体会发生变形甚至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能够保证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包括钢板和缓冲机构;
[0007]所述钢板包括前后对应的前板体和后板体,所述前板体和后板体之间有间距;
[0008]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所述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分别设置于前板体和后板体之间的上部和下部且呈上下对称状态,所述上缓冲机构包括连接板和弹性组件,所述连接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的后侧面和后板体的前侧面连接,所述连接板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垫和第二弹性垫,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组件和多个第二弹性组件,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沿连接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板上侧,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板和第一连杆,所述第一弹性板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上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一弹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的后侧面和后板体的前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板的顶端靠近前板体和后板体顶端所在的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板底面中部竖直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连接第一弹性板,第一连杆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弹性垫、连接板和第二弹性垫位于第二弹性垫下侧,第一连杆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第二弹性垫下侧的限位板;
[0009]每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组件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板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弹性板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下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二弹性板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的后侧面和后板体的前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板的底端靠近第一弹性垫顶面,所述第二弹性板底面中部竖直设置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上端连接第二弹性板,第二连杆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弹性垫、连接板
和第二弹性垫位于第二弹性垫下侧,第一弹性垫上侧的第二连杆上套设有限位环;
[0010]所述下缓冲机构上的第一弹性板的底端靠近前板体和后板体底端所在的水平面,所述下缓冲机构上的第二弹性板的顶端靠近下缓冲机构上的第一弹性垫的底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上缓冲机构上的连接板和下缓冲机构上的连接板之间有间距。
[0012]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为水平设置于前板体和后板体之间的长方形板体。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垫和第二弹性垫均为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片状体。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均为圆杆体。
[001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为和第一连杆同轴心的圆形板体。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板的前后两端在同一水平面上,第二弹性板的前后两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上缓冲机构上的第二弹性板的前后两端所在的水平面低于第一弹性板的前后两端所在的水平面。
[00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本技术的前板体和后板体之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钢结构墙体上部在遭受较大强度的撞击时,上缓冲机构上的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受到来自外界的撞击力,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发生变形,第一弹性板和第二弹性板能够消耗钢结构墙体所受到的撞击力,从而使钢结构墙体的前板体和后板体上部受到的作用力变小,同理,钢结构墙体下部在遭受较大强度的撞击时,下缓冲机构能够使钢结构墙体的前板体和后板体下部受到的作用力变小,本技术解决了钢结构墙体在遭受强度较大的撞击时墙体会发生变形甚至损坏的问题,能够保证钢结构墙体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上缓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上缓冲机构的主视图。
[0023]附图中标号为:1为限位板,2为第二弹性垫,3为连接板,4为第一弹性垫,5为第一连杆,6为第一弹性板,7为后板体,8为前板体,9为第二弹性板,10为第二连杆,11为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包括钢板和缓冲机构;
[0026]所述钢板包括前后对应的前板体8和后板体7,所述前板体8和后板体7之间有间距;
[0027]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所述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分别设置于前板体8和后板体7之间的上部和下部且呈上下对称状态,所述上缓冲机构包括连接板3和弹性组件,所述连接板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7的前侧面连接,所述连接板3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垫4和第二弹性垫2,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组件和多个第二弹性组件,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沿连接板3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板3上侧,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板6和第一连杆5,
所述第一弹性板6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上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一弹性板6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7的前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板6的顶端靠近前板体8和后板体7顶端所在的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板6底面中部竖直设置有第一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5上端连接第一弹性板6,第一连杆5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弹性垫4、连接板3和第二弹性垫2位于第二弹性垫2下侧,第一连杆5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第二弹性垫2下侧的限位板1;
[0028]每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组件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板9和第二连杆10,所述第二弹性板9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下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二弹性板9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7的前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板9的底端靠近第一弹性垫4顶面,所述第二弹性板9底面中部竖直设置有第二连杆10,所述第二连杆10上端连接第二弹性板9,第二连杆10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弹性垫4、连接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钢结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钢板和缓冲机构;所述钢板包括前后对应的前板体(8)和后板体(7),所述前板体(8)和后板体(7)之间有间距;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所述上缓冲机构和下缓冲机构分别设置于前板体(8)和后板体(7)之间的上部和下部且呈上下对称状态,所述上缓冲机构包括连接板(3)和弹性组件,所述连接板(3)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7)的前侧面连接,所述连接板(3)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弹性垫(4)和第二弹性垫(2),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性组件和多个第二弹性组件,多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沿连接板(3)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于连接板(3)上侧,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弹性板(6)和第一连杆(5),所述第一弹性板(6)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上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一弹性板(6)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7)的前侧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板(6)的顶端靠近前板体(8)和后板体(7)顶端所在的水平面,所述第一弹性板(6)底面中部竖直设置有第一连杆(5),所述第一连杆(5)上端连接第一弹性板(6),第一连杆(5)的下端依次穿过第一弹性垫(4)、连接板(3)和第二弹性垫(2)位于第二弹性垫(2)下侧,第一连杆(5)的下端设置有位于第二弹性垫(2)下侧的限位板(1);每相邻两个第一弹性组件之间均设置有第二弹性组件,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弹性板(9)和第二连杆(10),所述第二弹性板(9)为左右两端为弧形边、前后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下的弧形板体,所述第二弹性板(9)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板体(8)的后侧面和后板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梁峰梁斌杨靖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瑞城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