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11923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一端设置有设备箱,所述设备箱的前端设置有合页,所述合页的后端设置有门板,所述设备箱的内侧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设备箱内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后端设置有电机,所述固定板的前端设置有移动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通过电机带动固定块旋转带动转轮在移动槽的内侧中滚动使得固定杆压缩或者拉伸弹簧达到绝缘子沿着移动槽运动的目的,有效的模拟出绝缘子被照射的情况,提高了绝缘子耐老化实验数值的准确性。实验数值的准确性。实验数值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


[0001]本技术涉及试验箱
,特别涉及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

技术介绍

[0002]绝缘子是安装在不同电位的导体之间或导体与地电位构件之间的器件,能够耐受电压和机械应力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绝缘控件,能够在架空输电线路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有一些缺点,当在在进行耐老化测试时,传统试验箱是将绝缘子放到试验箱内进行紫外线照射,绝缘子在使用时由于太阳不能全天进行照射,所以传统试验箱不能较好的模拟出绝缘子被照射的情况,使得绝缘子耐老化的数值有偏差,从而导致了实验数据有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5]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的一端设置有设备箱,所述设备箱的前端设置有合页,所述合页的后端设置有门板,所述设备箱的内侧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设备箱内侧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侧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后端设置有电机,所述固定板的前端设置有移动槽,所述转轴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设置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移动槽的内侧设置有转轮,所述转轮的内侧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连接块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前端设置有卡杆。
[0006]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外侧与设备箱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外侧与固定板的内侧活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后端与电机的前端活动连接,所述电机的后端与设备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槽的后端与固定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后端与转轴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的上端与控制盒的下端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弹簧的下端与控制盒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上端与固定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通过弹簧与控制盒活动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上端与连接块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转轮的外侧与移动槽的内侧活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转轮的内侧与转动轴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前端与连接块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后端与连接块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外侧与挡板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卡杆的后端与挡板的前端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控制箱的一端与设备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合页的后端与设备箱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合页的后端靠近设备箱的一侧与门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门板通过合页与设备箱活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控制箱的下端设置有支撑腿,所述门板的前端设置有把手,所述设备箱的内侧顶部设置有紫外线灯,所述支撑腿的上端与控制箱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把手的后端与门板的前端靠近合页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紫外线灯的上端与设备箱的内侧顶部固定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使用时,首先拉动把手,使得把手带动门板以合页为轴旋转,使得把手与设备箱之间形成夹角,通过拉动把手使得门板以合页为轴旋转,可以达到打开设备箱的目的,然后再将绝缘子的内侧卡到卡杆的外侧,然后启动电机,使得电机带动固定块旋转,使得固定块通过控制盒与固定杆带动连接块的旋转,使得连接块通过转动轴带动转轮在移动槽的内侧中滚动,使得连接块通过连接杆带动挡板前端的绝缘子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在移动槽的形状下,使得连接块带动固定杆压缩或者拉伸弹簧,使得固定杆在控制盒的内侧中移动,与此同时使得电机带动绝缘子沿着移动槽旋转,然后关闭门板,再打开紫外线灯,使得绝缘子进行耐老化实验,通过电机带动固定块旋转带动转轮在移动槽的内侧中滚动使得固定杆压缩或者拉伸弹簧,可以达到绝缘子沿着移动槽运动的目的,有效的模拟出绝缘子被照射的情况,提高了绝缘子耐老化实验数值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的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的控制机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控制箱;2、设备箱;3、支撑腿;4、合页;5、门板;6、把手;7、控制机构;71、固定板;72、转轴;73、电机;74、移动槽;75、固定块;76、控制盒;77、弹簧;78、固定杆;79、连接块;710、转轮;711、转动轴;712、连接杆;713、挡板;714、卡杆;8、紫外线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9]如图1

4所示,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包括控制箱1,控制箱1的一端设置有设备箱2,设备箱2的前端设置有合页4,合页4的后端设置有门板5,设备箱2的内侧设置有控制机构7,控制机构7包括设置在设备箱2内侧的固定板71,固定板71的内侧设置有转轴72,转轴72的后端设置有电机73,固定板71的前端设置有移动槽74,转轴72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块75,固定块75的上端设置有控制盒76,控制盒76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弹簧77,弹簧77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杆78,固定杆78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79,移动槽74的内侧设置有转轮710,转轮710的内侧设置有转动轴711,连接块79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杆712,连接杆712的外侧设置有挡板713,挡板713的前端设置有卡杆714。
[0020]固定板71的外侧与设备箱2的内侧固定连接,转轴72的外侧与固定板71的内侧活动连接,转轴72的后端与电机73的前端活动连接,电机73的后端与设备箱2的内壁固定连接,移动槽74的后端与固定板71的前端固定连接,固定块75的后端与转轴72的前端固定连
接,固定块75的上端与控制盒76的下端固定连接,弹簧77的下端与控制盒76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弹簧77的上端与固定杆78的下端固定连接,固定杆78通过弹簧77与控制盒76活动连接,固定杆78的上端与连接块79的下端固定连接,转轮710的外侧与移动槽74的内侧活动连接,转轮710的内侧与转动轴711的外侧活动连接,转动轴711的前端与连接块79的后端固定连接,连接杆712的后端与连接块79的前端固定连接,连接杆712的外侧与挡板713的内侧固定连接,卡杆714的后端与挡板713的前端固定连接。
[0021]将绝缘子的内侧卡到卡杆714的外侧,然后启动电机73,使得电机73带动固定块75旋转,使得固定块75通过控制盒76与固定杆78带动连接块79的旋转,使得连接块79通过转动轴711带动转轮710在移动槽74的内侧中滚动,使得连接块79通过连接杆712带动挡板713前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包括控制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箱(1)的一端设置有设备箱(2),所述设备箱(2)的前端设置有合页(4),所述合页(4)的后端设置有门板(5),所述设备箱(2)的内侧设置有控制机构(7);所述控制机构(7)包括设置在设备箱(2)内侧的固定板(71),所述固定板(71)的内侧设置有转轴(72),所述转轴(72)的后端设置有电机(73),所述固定板(71)的前端设置有移动槽(74),所述转轴(72)的前端设置有固定块(75),所述固定块(75)的上端设置有控制盒(76),所述控制盒(76)的内侧底部设置有弹簧(77),所述弹簧(77)的上端设置有固定杆(78),所述固定杆(78)的上端设置有连接块(79),所述移动槽(74)的内侧设置有转轮(710),所述转轮(710)的内侧设置有转动轴(711),所述连接块(79)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杆(712),所述连接杆(712)的外侧设置有挡板(713),所述挡板(713)的前端设置有卡杆(7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子综合耐候老化试验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1)的外侧与设备箱(2)的内侧固定连接,所述转轴(72)的外侧与固定板(71)的内侧活动连接,所述转轴(72)的后端与电机(73)的前端活动连接,所述电机(73)的后端与设备箱(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槽(74)的后端与固定板(71)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75)的后端与转轴(72)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75)的上端与控制盒(76)的下端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旭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肯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