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农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0796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包括培养液存放桶,所述培养液存放桶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盖板,固定盖板上表面的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圈,限位圈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滑槽,固定盖板上开设有进料口,固定盖板的中心位置上贯穿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部套接有出料外套管,搅拌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转块。本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设置有搅拌杆,搅拌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横杆,搅拌横杆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竖杆,搅拌杆旋转带动搅拌横杆和搅拌竖杆同时旋转,通过旋转把手带动搅拌杆旋转,搅拌横杆和搅拌竖杆同时旋转,实现对培养液的搅拌,防止培养液内有效成分沉淀。淀。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细菌培养
,具体为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细菌培养是一种用人工方法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技术。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数量大,种类多,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成为致病的原因。大多数细菌可用人工方法培养,即将其接种于培养基上,使其生长繁殖。培养出来的细菌用于研究、鉴定和应用。细菌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技术。
[0003]培养时应根据细菌种类和目的等选择培养方法、培养基,制定培养条件(温度、pH值、时间,对氧的需求与否等)。一般操作步骤为先将标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做分离培养。再进一步对所得单个菌落进行形态、生化及血清学反应鉴定。培养基常用牛肉汤、蛋白胨、氯化钠、葡萄糖、血液等和某些细菌所需的特殊物质配制成液体、半固体、固体等。一般细菌可在有氧条件下,37℃中放18~24小时生长。厌氧菌则需在无氧环境中放2~3天后生长。个别细菌如结核菌要培养1个月之久。
[0004]培养液在采用牛肉汤、蛋白胨、氯化钠、葡萄糖、血液等液体时时,需要在该培养液中添加相应的特殊有效物质,在存储该培养液时,容易出现有效物质沉淀,取用时,不能均匀获取有效物质,影响细菌培养效果,另外,现有的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取液时,容易造成内部的未使用的细菌培养液受污染,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具有实现对培养液的搅拌,防止培养液内有效成分沉淀,方便出料和减小浪费的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包括培养液存放桶,所述培养液存放桶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盖板,固定盖板上表面的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圈,限位圈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滑槽,固定盖板上开设有进料口,固定盖板的中心位置上贯穿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部套接有出料外套管,搅拌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转块,圆形转块上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搅拌杆的外壁上等距离的连接有延伸板,延伸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遮挡板,搅拌杆的外壁上连接有螺旋叶片,搅拌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横杆,搅拌横杆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竖杆,所述出料外套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限位环的中心位置上开设有固定圆孔,固定圆孔与搅拌杆套接,限位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料导管,限位环下方的出料外套管上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圈,橡胶密封圈的外壁上开设有外螺纹,出料外套管的两端分别对称开设有下部进料孔和上部出料孔。
[0007]优选的,所述进料口上安装有密封塞。
[0008]优选的,所述出料外套管的上端贯穿固定盖板,且固定盖板与出料外套管的连接处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外螺纹啮合。
[0009]优选的,所述出料导管的一端连接有橡胶软管,橡胶软管的一端折弯后,与限位滑槽卡合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固定圆孔的内壁上连接有橡胶密封环,橡胶密封环与搅拌杆套接。
[0011]优选的,所述遮挡板的大小与上部出料孔的大小相匹配。
[0012]优选的,所述螺旋叶片的边缘与出料外套管的内壁贴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1、本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设置有搅拌杆,搅拌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横杆,搅拌横杆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竖杆,搅拌杆旋转带动搅拌横杆和搅拌竖杆同时旋转,通过旋转把手带动搅拌杆旋转,搅拌横杆和搅拌竖杆同时旋转,实现对培养液的搅拌,防止培养液内有效成分沉淀。
[0015]2、本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设置有出料外套管,通过旋转的螺旋叶片,将细菌培养液输送至出料外套管的上端,循环搅拌,提高搅拌效果。
[0016]3、本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出料外套管为可以旋转向上移动的结构,遮挡板能够将下部进料孔封堵,从而保证培养液能够从限位环流出,方便出料,同时能够避免在取料时,污染培养液存放桶内的培养液,减小浪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
[0018]图2为本技术部分结构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搅拌杆安装结构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搅拌杆结构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工作状态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出料外套管结构图。
[0023]图中:1、培养液存放桶;11、固定盖板;111、进料口;112、密封塞; 12、限位圈;121、限位滑槽;2、搅拌杆;21、圆形转块;22、旋转把手; 23、延伸板;24、遮挡板;25、螺旋叶片;26、搅拌横杆;27、搅拌竖杆;3、出料外套管;31、限位环;311、固定圆孔;312、橡胶密封环;32、出料导管;321、橡胶软管;33、橡胶密封圈;331、外螺纹;34、下部进料孔;35、上部出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图2,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包括培养液存放桶1,培养液存放桶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盖板11,固定盖板11上表面的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圈12,限位圈12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滑槽121,固定盖板11上开设有进料口111,进料口111上安装有密封塞112,通过进料口111向培养液存放桶1内投放细菌培养液,再由密封塞112将进料口111封堵,防止泄漏,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防止细菌培养液变质,固定盖板11的中心位置上贯穿
连接有搅拌杆2。
[0026]请参阅图3

图4,搅拌杆2的外部套接有出料外套管3,搅拌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转块21,圆形转块21上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22,搅拌杆2的外壁上等距离的连接有延伸板23,延伸板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遮挡板24,遮挡板24的大小与上部出料孔35的大小相匹配,当出料外套管3 上移后,遮挡板24将下部进料孔34封堵,从而保证培养液能够从限位环31 流出,搅拌杆2的外壁上连接有螺旋叶片25,螺旋叶片25的边缘与出料外套管3的内壁贴合,搅拌杆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横杆26,搅拌横杆26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竖杆27,搅拌杆2旋转带动搅拌横杆26和搅拌竖杆27同时旋转,实现对培养液的搅拌,防止培养液内有效成分沉淀,螺旋叶片25跟随搅拌杆2旋转时,能够带动培养液从出料外套管3下端的下部进料孔34进入至出料外套管3内,通过螺旋叶片25输送,培养液从出料外套管3的下端向上移动。
[0027]请参阅图5

图6,出料外套管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31,限位环31 的中心位置上开设有固定圆孔311,固定圆孔311与搅拌杆2套接,固定圆孔 31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菌培养液存放装置,包括培养液存放桶(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液存放桶(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盖板(11),固定盖板(11)上表面的边缘位置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圈(12),限位圈(12)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滑槽(121),固定盖板(11)上开设有进料口(111),固定盖板(11)的中心位置上贯穿连接有搅拌杆(2),所述搅拌杆(2)的外部套接有出料外套管(3),搅拌杆(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圆形转块(21),圆形转块(21)上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旋转把手(22),搅拌杆(2)的外壁上等距离的连接有延伸板(23),延伸板(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遮挡板(24),搅拌杆(2)的外壁上连接有螺旋叶片(25),搅拌杆(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搅拌横杆(26),搅拌横杆(26)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搅拌竖杆(27),所述出料外套管(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环(31),限位环(31)的中心位置上开设有固定圆孔(311),固定圆孔(311)与搅拌杆(2)套接,限位环(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料导管(32),限位环(31)下方的出料外套管(3)上固定连接有橡胶密封圈(33),橡胶密封圈(33)的外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淇淇姜阜杉杨琳燕叶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农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