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园林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60128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至少包括曲轴箱,及凸轮室,润滑系统包括油室,曲轴箱位于该油室的内侧、且两者通过间隔壁隔开,油室和曲轴箱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合形成,间隔壁上至少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第一壳体设有分别连通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第一油槽,该第一油槽的开口朝向第二壳体,且与第二壳体上的第二油槽相连通,第二油槽的至少一端延伸入所述凸轮室内,且所述第一油槽或/和第二油槽上开设有用于向曲轴箱内供油的第三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曲轴箱、凸轮室和油室三者之间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油路循环,润滑效果更佳;油经过缓冲作用,可少量、连续地向凸轮室和曲轴箱供油,保证润滑效果的同时,不会发生淹缸。会发生淹缸。会发生淹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园林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园林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对其运行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旦润滑效果不佳,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就缩短。而用于工具类产品的发动机经常需要翻转使用,对润滑系统的恒定供油量提出了挑战,如果过多的液态润滑油进入曲轴箱会使发动机无法运行。因此,必须保证在机器翻转使用的同时,曲轴箱内不会被动的流入液态润滑油,同时保证曲轴箱能主动的吸入适量的润滑油以实现曲轴箱和凸轮室内雾化的润滑油正常循环。现有技术虽然基本解决了翻转使用状态下供油的问题,但是其效果不佳,并且,现有技术是通过在传动轴上面打孔,以实现曲轴箱和凸轮室的连通,其加工难度较大,不利于生产。针对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在凸轮室和润滑油室通过油管连通,油管的一端与凸轮室相连通,另一端伸入润滑油内,最终产生较好的润滑效果。上述结构虽然增加了凸轮室内的润滑效果,但是油容易积聚在凸轮室内,曲柄室内的润滑效果依旧不理想,而且由于使用时润滑油室会发生转动,其内部的油容易积聚在端部,此时油管甚至无法取到油,润滑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润滑效果好的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及园林设备。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至少包括曲轴箱,及凸轮室,所述润滑系统包括油室,所述曲轴箱位于该油室的内侧、且两者通过间隔壁隔开,所述油室和曲轴箱由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拼合形成,所述间隔壁上至少设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分别连通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第一油槽,该第一油槽的开口朝向第二壳体,且与第二壳体上的第二油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油槽的至少一端延伸入所述凸轮室内,且所述第一油槽或/和第二油槽上开设有用于向曲轴箱内供油的第三油孔。
[0005]本技术将曲轴箱和凸轮室相互连通,油室内的油不直接通过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进入曲轴箱,而是经过第一油槽的缓冲,使得油可以少量、持续地进入曲轴箱,润滑效果好,不会造成淹缸现象;油室内的油通过第二油槽的缓冲,可以持续而少量地流入凸轮室内,避免凸轮室内积聚的油过多,又能保证良好的润滑效果。
[0006]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背面的流道,该流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与所述油室相连通,所述流道和油室配合形成环状流通通道。油室形成完整的环形循环流通通道,避免发动机发生转动时油都积聚在油室的封闭端部,油的各个流路之间的流通更加顺畅;同时不会淹没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中的任何一个,使得第一油槽的进油量得到保证。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外壁设有通孔,该通孔向内延伸正对所述流道的一端开
口。通孔的设置便于流道的加工,降低加工难度。
[0008]进一步的,所述凸轮室和曲轴箱之间设有联通油道,所述凸轮室内形成沿第二壳体厚度方向延伸的凸台,所述联通油道形成于该凸台。凸台的设置可以避免曲轴箱内的油进入凸轮室。
[0009]进一步的,所述间隔壁的部分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之间的圆心夹角为80

140
°
。保证油室内的油可以连续稳定地向第一油槽流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槽开设于间隔壁位于第一壳体部分的端面,所述第二油槽开设有间隔壁位于第二壳体部分的端面,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宽度大致相等。保证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之间具有足够的流通面积。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槽设置于靠近油室与进油孔相连通的位置。
[0012]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园林设备,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上述润滑系统。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曲轴箱、凸轮室和油室三者之间能够产生持续、稳定的油路循环,润滑效果更佳;油经过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的缓冲作用,可以少量、连续地向凸轮室和曲轴箱供油,保证润滑效果的同时,不会发生淹缸现象;流道的设置使得油室内的油可以形成完整的循环通路,避免油积聚在油室的端部角度,保证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的持续供油,油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和凸轮室所在部分立体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所在部分主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所在部分立体图一。
[0019]图6为本技术的第一壳体所在部分立体图二。
[0020]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立体图一。
[0021]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壳体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如图1

8所示,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发动机至少包括曲轴箱1,及凸轮室2,润滑系统包括可以与进油孔31相连通的油室3,曲轴箱1位于油室3的内侧,且曲轴箱1和油室3通过间隔壁4隔开互相不连通。
[0024]油室3和曲轴箱1由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拼合形成,也就是说间隔壁4包括位于第一壳体5所在部分和位于第二壳体6所在部分。间隔壁4的侧壁上至少设有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在位于第一壳体5上的间隔壁4朝向第二壳体6的端面,设置有第一油槽43,第
一油槽43只延伸间隔壁4的部分长度。该第一油槽43分别与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相连通,即第一油槽43可以只与第一油孔41或只与第二油孔42相连通,但是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相互不连通,或者,第一油槽43将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相互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为后者。
[0025]第一油槽43的开口朝向第二壳体6设置,在位于第二壳体6上的间隔壁4朝向第一壳体5的端面,设置有第二油槽61,该第二油槽61的开口朝向第一壳体5设置,且其延伸整个间隔壁4的长度方向,直到横向通到凸轮室2内,当然可以一个端部延伸进入凸轮室2,也可以两个端部都延伸进入凸轮室2内。第一油槽43的宽度和第二油槽61的宽度大致相等,且第一油槽43完全正对第二油槽61,使得两者可以相连通。在第一油槽43上开设有第三油孔44,或在第二油槽61上开设有第三油孔44,或第一油槽43和第二油槽61上都开设有第三油孔44,该第三油孔44与曲轴箱1相连通,用于向曲轴箱1内供油。
[0026]第三油孔44的数量为一个或分别对应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的数量,即第一油孔41通过第一油槽43之后再从其中一个第三油孔44流出,第二油孔42通过第一油槽43之后再从另一个第三油孔44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润滑系统,所述发动机至少包括曲轴箱(1),及凸轮室(2),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系统包括油室(3),所述曲轴箱(1)位于该油室(3)的内侧、且两者通过间隔壁(4)隔开,所述油室(3)和曲轴箱(1)由第一壳体(5)和第二壳体(6)拼合形成,所述间隔壁(4)上至少设有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所述第一壳体(5)设有分别连通第一油孔(41)和第二油孔(42)的第一油槽(43),该第一油槽(43)的开口朝向第二壳体(6),且与第二壳体(6)上的第二油槽(61)相连通,所述第二油槽(61)的至少一端延伸入所述凸轮室(2)内,且所述第一油槽(43)或/和第二油槽(61)上开设有用于向曲轴箱(1)内供油的第三油孔(4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第一壳体(5)背面的流道(7),该流道(7)的两端开口分别与所述油室(3)相连通,所述流道(7)和油室(3)配合形成环状流通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5)外壁设有通孔(51),该通孔(51)向内延伸正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晓鹏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南天工贸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