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60046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乏汽利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端中央设置有储能箱,储能箱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第一发电机外设置有第一从动轮,第一从动轮外设置有第一传送带,第一传送带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第一主动轮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第一传动轴设置于输气管上,第二发电机外设置有第二从动轮,第二主动轮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箱体内设置有环形管,环形管左端上方设置有输气短管,输气短管另一端设置有输气管下端,环形管右端上方设置有排气短管,排气短管另一端设置于排气管下端,环形管外部设置有集热管,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设置,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乏汽利用
,尤其涉及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乏气是间接用蒸汽设备排放的高温凝结水中夹带(闪蒸)没有被污染的低温蒸汽。它可以送回锅炉或给水系统。也可以利用高热值的焓再生提高乏气的温度和压力直接送到用汽岗位充分使用而达到进一步节能的目的。
[0003]余热余压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多余的副产热能、压差能,这些副产热能、压差能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回收利用主要来自高温气体、液体、固体的热能和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主要是从生产工艺上来改进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改进工艺结构和增加节能装置以最大幅度的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势能和余热。
[0004]利用余热余压是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在很多企业中仍未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旨在解决利用余热余压目前在很多企业中仍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包括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上端中央设置有储能箱,所述储能箱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发电机和第二发电机,所述第一发电机外设置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外设置有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设置于输气管上,所述第二发电机外设置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外设置有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设置于排气管上,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环形管,所述环形管左端上方设置有输气短管,所述输气短管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输气管下端,所述环形管右端上方设置有排气短管,所述排气短管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下端,所述环形管外部设置有集热管,所述第一发电机和所述第二发电机与所述储能箱电连接。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管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箱体内。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末端均设置有固定环且所述固定环外部设置有旋片。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过盈配合。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输气管前端设置有输气阀门。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外设置有密封垫片分别与所述输气管和所述排气管连接。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输气管和所述排气管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
[0013]关于实施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首先,由于本技术设置了箱体、输气管、排气管、环形管、集热管、第一发电机、第二发电机和储能箱,使得本技术可将乏汽排放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尽可能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提高了本技术的功能性;其次,由于本技术设置了旋片、固定环、第一传动轴、第一主动轮、第一传送带和第一从动轮,不仅简洁方便地通过收集利用旋片驱动产生的机械能并将其转化成电能储存,而且第一传动轴、第一主动轮、第一传送带和第一从动轮的传动设置使得第一发电机运转更为稳定,避免了转速不均匀造成的装置故障,提高了本技术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附图1中A处局部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附图1中B处局部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附图1中C处局部视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附图1中C处剖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参照图1

图5,本技术为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箱体1上端中央设置有储能箱7,储能箱7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发电机5和第二发电机6,第一发电机5外设置有第一从动轮51,第一从动轮51外设置有第一传送带52,第一传送带52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53,第一主动轮53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54,第一传动轴54设置于输气管2上,第二发电机6外设置有第二从动轮61,第二从动轮61外设置有第二传送带62,第二传送带6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轮63,第二主动轮63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64,第二传动轴64设置于排气管3上,箱体1内设置有环形管 4,环形管4左端上方设置有输气短管41,输气短管41另一端设置有输气管 2下端,环形管4右端上方设置有排气短管42,排气短管42另一端设置于排气管3下端,环形管4外部设置有集热管43,第一发电机5和第二发电机6 与储能箱7电连接。
[0021]环形管4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11且固定板11设置于箱体1内,便于固定环形管4。
[0022]第一传动轴54和第二传动轴64末端均设置有固定环8且固定环8外部设置有旋片81,便于通过乏汽余压驱动旋片81旋转。
[0023]固定环8与第一传动轴54和第二传动轴64分别过盈配合,便于旋片81 通过固定环8带动第一传动轴54和第二传动轴64旋转。
[0024]输气管2前端设置有输气阀门22,便于控制乏汽进入。
[0025]第一传动轴54和第二传动轴64外设置有密封垫片分别与输气管2和排气管3连接,防止乏汽漏出。
[0026]输气管2和排气管3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21和第二连接法兰31,便于与外部管道连接。
[0027]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使用本技术时,先将输气管2和排气管3 通过第一连接法兰21和第二连接法兰31与外部管道连接,再将第一发电机5 和第二发电机6与储能箱7电连接,开启输气阀门22,乏汽进入输气管2后压强驱动旋片81转动,旋片81通过固定环8分别带动第一传动轴54和第二传动轴64旋转,第一传动轴54通过第一主动轮53和第一传送带52带动第一从动轮51转动,第一发电机5将第一从动轮51旋转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将之储存在储能箱7内,第二传动轴64、第二主动轮63、第二传送带62、第二从动轮61和第二发电机6与之同理;接着乏汽通过输气短管41进入环形管4内并通过排气短管42进入排气管3排出,当乏汽在环形管4内时将其自身传递至集热管43,将需加热物体置于集热管43间即可进行余热利用。
[0028]关于实施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首先,由于本技术设置了箱体1、输气管2、排气管3、环形管4、集热管43、第一发电机5、第二发电机6和储能箱7,使得本技术可将乏汽排放过程中的余热余压尽可能的利用,减少了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提高了本技术的功能性;其次,由于本技术设置了旋片81、固定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乏汽余热余压利用装置,包括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上端中央设置有储能箱(7),所述储能箱(7)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发电机(5)和第二发电机(6),所述第一发电机(5)外设置有第一从动轮(51),所述第一从动轮(51)外设置有第一传送带(52),所述第一传送带(52)另一端设置有第一主动轮(53),所述第一主动轮(53)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轴(54),所述第一传动轴(54)设置于输气管(2)上,所述第二发电机(6)外设置有第二从动轮(61),所述第二从动轮(61)外设置有第二传送带(62),所述第二传送带(62)另一端设置有第二主动轮(63),所述第二主动轮(63)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轴(64),所述第二传动轴(64)设置于排气管(3)上,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环形管(4),所述环形管(4)左端上方设置有输气短管(41),所述输气短管(41)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输气管(2)下端,所述环形管(4)右端上方设置有排气短管(42),所述排气短管(42)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排气管(3)下端,所述环形管(4)外部设置有集热管(43),所述第一发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林波潘伟余勇陈科启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广铝氧化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