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8860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鱼类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包括鱼塘和投饵组件;投饵组件包括投饵机、投饵盘、收集盘和水泵;投饵盘位于鱼塘边上,投饵机安装在投饵盘之上,且投饵机的出料口与投饵盘内腔连通;收集盘位于鱼塘底部,收集盘通过进水管路和水泵与投饵盘尾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沉性饲料沉底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以及投料太附近底泥清除困难,污染水质,能量浪费等环保问题。能量浪费等环保问题。能量浪费等环保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鱼类养殖设备
,具体是指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中层及底层养殖鱼类的摄食习惯更偏向于沉性料,但沉性料沉底后利用率不高,且不便于观察,造成饵料浪费,底泥过厚,氨氮亚盐超标,影响饲料利用率和蛋白转化效率,且投饵期间由于鱼类聚集造成溶氧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解决了现有沉性饲料沉底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0004]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包括鱼塘和投饵组件;投饵组件包括投饵机、投饵盘、收集盘和水泵;投饵盘位于鱼塘边上,投饵机安装在投饵盘之上,且投饵机的出料口与投饵盘内腔连通;收集盘位于鱼塘底部,收集盘通过进水管路和水泵与投饵盘尾端连接。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进水管路上设有分流阀,分流阀将进水管路分为投饵管路和排泥管路,投饵管路与投饵盘尾端连接;鱼塘旁设有储水池,排泥管路与储水池接通。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投饵盘呈扇形。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收集盘呈锥形,收集盘上端口上覆盖有筛网。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收集盘内设有多个锥斗,锥斗上端开口,其下端与收集盘下端口连通。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投饵机包括料桶,料桶下端出料口设有电磁开关。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鱼塘边设有投饵台,投饵盘安装于投饵台上。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本技术遵从了中层和底层养殖鱼类的摄食习惯,提高了现有沉性饲料的利用率。并增加了投饵区的溶氧,以及降低了沉性饲料的浪费和不易观察摄食情况的问题,以及投料太附近底泥清除困难,污染水质,能量浪费等环保问题。
附图说明
[0014]本申请将以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附图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0015]图1为本技术俯视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鱼塘,2筛网,3投饵盘,4投饵机,401料桶,402电磁开关,5水泵,6进水管路,
7投饵管路,8分流阀,9排泥管路,10储水池,11收集盘,12投饵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0019]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0]图1~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所示的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以下将结合图1~2对本申请所涉及的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进行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图1~2仅作为示例,并不对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的具体形状和结构形成限定。
[0021]参阅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包括鱼塘1和投饵组件;投饵组件包括投饵机4、投饵盘3、收集盘11和水泵5;投饵盘3位于鱼塘1边上,投饵机4安装在投饵盘3之上,且投饵机4的出料口与投饵盘3内腔连通;收集盘11位于鱼塘1底部,收集盘11通过进水管路6和水泵5与投饵盘3尾端连接。
[0022]在本实施例中,其投饵过程在于,启动水泵5和投饵机4,投饵机4中的饲料通过出料口进入投饵盘3,水泵5将水塘中水抽出通过进水管路6进入投饵盘3,通过水流的冲击作用将投饵盘3中的饲料冲出,完成投饵。
[0023]投下的沉性饲料在被中层及底层鱼类抢食后落在收集盘11内,再被水泵5同水流一起抽起再次用于冲击投饵盘2内沉性饲料,从而循环投放沉性饲料供养殖鱼抢食,避免沉性饲料沉入鱼塘底后鱼类不再食用,提高了沉性饲料的利用率。
[0024]同时,水流还可提高投饵区的溶氧量。
[0025]具体的,投饵机4为传统的立式投料机,且投饵机4的出料口为独立出料口位于投饵盘3之上。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管路6上设有分流阀8,分流阀8将进水管路6分为投饵管路7和排泥管路9,投饵管路7与投饵盘3尾端连接;鱼塘1旁设有储水池10,排泥管路9与储水池10接通。
[0027]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启投饵系统时,水泵5先工作,排水至储水池10中,从而将鱼塘1中的残饵和淤泥先行排出。解决了鱼塘1底泥积聚后造成氨氮亚盐偏高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饲料利用率及蛋白转化效率,降低饵料系数排出的底泥经过发酵可以用于农作物的肥料。
[0028]具体的,当开启系统时,水泵5先工作,排水2

5分钟至储水池10中,将底泥排出后自动开启投饵机4,此时分流阀8将进水管路6中的水进入投饵管路7转至投饵机4下的投饵盘2,开启将沉底未被食用的饵料通过水泵5重新循环,投饵机4停止工作后,水泵5继续工作20

30分钟后整个系统停止工作。
[0029]具体的,除储水池10外,底泥亦可排放如荒地或化粪池内,便于集中清理底泥。
[0030]优选的,排出的底泥经过发酵可以用于农作物的肥料。
[0031]优选的,投饵盘3呈扇形,增大投饵投放面积。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收集盘11呈锥形,收集盘11上端口上覆盖有筛网2。具体的,筛网目数大小可根据养殖鱼类品种和饲料粒径进行确定。
[0033]优选的,收集盘11内设有多个锥斗,锥斗上端开口,其下端与收集盘11下端口连通。因为收集盘11上端面面积较大,采用单个锥形收集盘11,其结构在坡度不足的情况下收集效果较差,提高坡度的话又会导致收集盘11深度过大。为此,在保证收集坡度的情况下降低收集盘11深度的解决方案便是在收集盘11内增设多个锥斗,便可在不改变收集盘11外形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各个锥斗的锥形结构使各个锥斗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鱼塘(1);投饵组件,所述投饵组件包括投饵机(4)、投饵盘(3)、收集盘(11)和水泵(5);所述投饵盘(3)位于鱼塘(1)边上,所述投饵机(4)安装在投饵盘(3)之上,且投饵机(4)的出料口与投饵盘(3)内腔连通;所述收集盘(11)位于鱼塘(1)底部,所述收集盘(11)通过进水管路(6)和水泵(5)与投饵盘(3)尾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水域养殖鱼类的新型颗粒料投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路(6)上设有分流阀(8),所述分流阀(8)将进水管路(6)分为投饵管路(7)和排泥管路(9),所述投饵管路(7)与投饵盘(3)尾端连接;所述鱼塘(1)旁设有储水池(10),所述排泥管路(9)与储水池(10)接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针对中层及底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旭张璐乔永刚陈团陈云飞邓志霆尚兵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通威饲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