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8643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2:49
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包括交流电源、适配器模块、FTTR/5G光纤供网模块、灯驱动模块、供电模块和2.4G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智能灯控系统与WIFI设备独立工作,设备的WIFI信号稳定性不足,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采用了WIFI发射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分开,WIFI发射设备采用了FTTR/F5G光纤WIFI的技术,并且采用了2.4G控制模块控制灯驱动模块,灯控系统的控制过程实现更为精准的对频,抗干扰能力更强,实现了小空间内WIFI信号传输稳定、传输效率高并且使WIFI和灯控设备独立工作的效果。且使WIFI和灯控设备独立工作的效果。且使WIFI和灯控设备独立工作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照明控制
,尤其是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WIFI技术的概念普及范围非常广,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关于WIFI技术的利用及延伸就显示出非常有必要性。
[0003]一般的WIFI智能灯控系统采用WIFI与智能灯控系统共同工作,WIFI与智能灯控系统的联系非常密切,导致在智能灯控系统无法工作时,WIFI系统也会随时崩溃,在这个对于互联网有急需的时代,影响较为严重,并且发射出WIFI的设备是常用的路由器设备,该设备的WIFI信号稳定性不足,传输效率不高,在小范围内的安装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WIFI与智能灯控系统的联系非常密切,导致在智能灯控系统无法工作时,WIFI系统也会随时崩溃,设备的WIFI信号稳定性不足,传输效率不高,在小范围内的安装不便,本技术采用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使WIFI发射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分开,WIFI发射设备采用了FTTR/F5G光纤WIFI技术,并且采用了2.4G控制模块控制灯驱动模块。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包括交流电源、适配器模块、FTTR/5G光纤供网模块、灯驱动模块、供电模块和2.4G控制模块;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连接适配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连接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所述FTTR/5G光纤供网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与适配器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与灯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所述2.4G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出端与灯驱动模块的控制输入端相连,2.4G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灯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
[0006]优选的,所述2.4G控制模块设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的1号引脚连接地线,控制芯片的2号引脚连接供电模块的3.3V接口,控制芯片的3号和4号引脚连接灯驱动模块的PWM1接口,控制芯片的8号引脚连接驱动芯片U2的数字信号输入引脚。
[0007]优选的,所述适配器模块为12V1A适配器模块。
[0008]优选的,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连接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交流侧的第一输入端,交流电源的交流零线连接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交流侧的第二输入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第一输出端连接电阻RL1的一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的第二输出端连接高频扼流圈输入端第一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第一输出端和直流侧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1,高频扼流圈输入端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L1的一端,高频扼流圈输
出端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L1的另一端,电阻RL1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一侧,电容C2另一侧连接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变压器T1的A端第一端连接电容C2和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的连接点,变压器A端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2一端,D2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在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一端和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的公共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二端连接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接收引脚,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接收端与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二端连接,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VDO引脚连接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地线,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CS引脚连接电阻R10,电阻R6一端连接在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VDO引脚和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之间,电阻R6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8和R14之间,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FB引脚连接电阻R8和R14之间的公共端上;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另一端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二端,二极管D3一端连接电容C5与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一端之间,二极管D3另一端连接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的连接点上,输出端口V+连接在电阻R4和电阻R5之间的公共端上,输出端口V

连接在电阻R5和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二端之间。
[0009]优选的,所述FTTR/5G光纤供网模块内设有供网芯片,供网芯片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光纤引脚,供网芯片的引脚IN1连接适配器模块的输出端口V+,供网芯片的引脚IN2连接适配器模块的输出端口V


[0010]优选的,所述的灯驱动模块包括有一个以上的驱动芯片模块,第一驱动芯片模块包括有驱动芯片U2、铁芯线圈L2、二极管D6和一个以上的LED,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与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交流侧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接,交流电源的交流零线与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交流侧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接,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一输出端与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EC1,电容EC1连接地线,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二输出端连接地线,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一输出端与驱动芯片模块中的驱动芯片U2的提供启动电压引脚相连接,驱动芯片U2的NC引脚悬空,驱动芯片U2的GND引脚接地,驱动芯片U2的防止外界干扰引脚通过电阻R12接地,驱动芯片U2的电路反馈引脚通过电阻R16接地,驱动芯片U2的数字信号输入引脚连接有PMW接口,驱动芯片U2的数字信号输入引脚通过电阻R17接地,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一输出端与驱动芯片模块中的一个以上的LED的阳极相连接,一个以上的LED与电容EC4并联连接,驱动芯片模块中的电容EC4和驱动芯片模块中的电阻R18并联连接,一个以上的LED、电容EC4和电阻R18的公共端与桥式整流二极管BD2的直流侧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接,一个以上的LED、电容EC4和电阻R18的公共端与驱动芯片模块中的铁芯线圈L2的一端相连接,铁芯线圈L2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模块中的二极管D6的阳极相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与一个以上的LED的阳极、电容EC4和电阻R18的公共端相连接,铁芯线圈L2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U2的内置MOS的漏极引脚相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供电模块为3.3V供电模块,供电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灯驱动模块的A端口;所述供电模块内设有3.3V供电芯片,供电模块的输入端与3.3V供电芯片的输入端相连,3.3V供电芯片的输出端与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相连,3.3V供电芯片单元的电源输入端连接3.3V供电芯片的输出端和供电模块的输出端的连接点,3.3V供电芯片的GND连接地线。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解决了智能灯控系统与WIFI设备独立工
作,设备的WIFI信号稳定性不足,传输效率不高的问题,采用了WIFI发射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分开,WIFI发射设备采用了FTT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交流电源、适配器模块、FTTR/5G光纤供网模块、灯驱动模块、供电模块和2.4G控制模块;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连接适配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和交流零线连接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所述FTTR/5G光纤供网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与适配器模块的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电源输入端与灯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出端相连;所述2.4G控制模块的控制输出端与灯驱动模块的控制输入端相连,2.4G控制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灯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2.4G控制模块设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的1号引脚连接地线,控制芯片的2号引脚连接供电模块的3.3V接口,控制芯片的3号和4号引脚连接灯驱动模块的PWM1接口,控制芯片的8号引脚连接驱动芯片U2的引脚A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模块为12V1A适配器模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2.4G控制模块的FTTR/F5G光纤WIFI智能控制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火线连接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交流侧的第一输入端,交流电源的交流零线连接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交流侧的第二输入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第一输出端连接电阻RL1的一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的第二输出端连接高频扼流圈输入端第一端,桥式整流二极管BD1的直流侧第一输出端和直流侧第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1,高频扼流圈输入端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L1的一端,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L1的另一端,电阻RL1另一端连接有电容C2的一侧,电容C2另一侧连接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变压器T1的A端第一端连接电容C2和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的连接点,变压器A端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2一端,D2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在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一端和高频扼流圈输出端的第一端的公共端,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二端连接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接收引脚,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接收端与变压器T1的原绕组第二端连接,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VDO引脚连接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GND引脚连接地线,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CS引脚连接电阻R10,电阻R6一端连接在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VDO引脚和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之间,电阻R6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8和R14之间,信号检测与反馈芯片的FB引脚连接电阻R8和R14之间的公共端上;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一端,电容C5另一端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R5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第二端,二极管D3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国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暗能量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