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庄丰如专利>正文

基因投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864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3 2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因投递装置,主要包括一蓄压单元、一输出管体及一转接管体,其中转接管体用以套设并连接蓄压单元与输出管体,使得输出管体的连接口连接蓄压单元的输出部。转接管体的内表面包括至少一卡合槽,而输出管体的外表面则设置至少一连接凸部,其中输出管体的连接凸部可卡合在转接管体的卡合槽内,以将输出管体固定在转接管体上,并达到快速拆接输出管体的目的。输出管体的目的。输出管体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因投递装置


[0001]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基因投递装置,通过转接管体连接蓄压单元及输出管体,以达到快速拆接输出管体的目的。

技术介绍

[0002]基因枪是一种基因转殖装置,主要将DNA附着在金属微粒的表面,例如钨或金粉,并通过高压气体加速金属微粒,使得带有DNA的金属微粒射出,并可穿透皮肤组织、细胞壁或细胞膜,进而将DNA输送到细胞内。目前基因枪被广泛的应用在动植物的基因转殖、DNA疫苗、基因治疗及医美的领域。
[0003]基因枪可使用火药爆炸、高电压或高压气体作为动力来源,以加速金属微粒。目前使用的基因枪的结构复杂,不仅增加了制作的成本及难度,更可能会因为制作基因枪的品质不佳,造成产生的高压气体容易形成气体扰流,进而影响基因转殖的效果。
[0004]上述的动力源在使用时可能会推挤基因枪,并容易导致基因枪松脱或掉落。另外在实际使用时往往需要因为使用者的不同,而更换不同的基因枪,以避免产生交互感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基因投递装置,通过转接管体的使用,可快速将输出管体设置在蓄压单元上,或者是将输出管体由蓄压单元上卸除,以提高使用时的便利性。
[0006]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因投递装置,主要包括一蓄压单元、一转接管体及一输出管体,其中输出管体通过转接管体连接蓄压单元。转接管体的一端套设于蓄压单元的输出部,而另一端则套设在输出管体上。此外转接管体的内表面设置至少一卡合槽,而输出管体的外表面则设置至少一对应的连接凸部,其中连接凸部用以卡合在卡合槽内,以将输出管体固定在转接管体上,并可避免在使用时发生输出管体松脱的情形。
[0007]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因投递装置,主要于转接管体的内表面设置至少一导引槽,其中导引槽连通卡合槽。在将输出管体插入转接管体的容置空间内时,设置在输出管体外表面的连接凸部会被导引槽引导至卡合槽。而后可相对于转接管体转动输出管体,使得连接凸部卡合在卡合槽内,以完成输出管体与转接管体的连接。
[0008]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因投递装置,主要于一输出管体的内部设置一分隔单元,其中分隔单元将输出管体内的一容置空间区分为一蓄压空间及一喷射空间。分隔单元的第一表面与输出管体的内管壁在蓄压空间的一端形成一收缩部,而分隔单元的第二表面与管体的内管壁在喷射空间的一端形成一扩张部。气体在经过收缩部时速度会逐渐增加,并可通过产生的高速气体带动具有DNA的金属微粒或者是具有DNA溶液投射到目标物上。
[0009]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因投递装置,包括:一蓄压单元,包括一输出部,其中蓄压单元通过输出部输出一蓄压气体;一输出管体,包括一连接口、至少一连
接凸部及一喷出口,其中连接口及喷出口分别位于输出管体的两端,而连接凸部则位于输出管体的一外表面;及一转接管体,包括一第一连接端、一第二连接端及至少一卡合槽,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转接管体的两端,而卡合槽则位于转接管体的一内表面,其中第一连接端套设于蓄压单元的输出部,而输出管体的连接口由第二连接端进入转接管体,并经由转接管体连接蓄压单元的输出部,输出管体的连接凸部则卡合在转接管体的卡合槽。
[0010]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转接管体的内表面包括至少一导引槽连接卡合槽,并用以引导输出管体的连接凸部进入卡合槽。
[0011]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导引槽的一宽度由转接管体的第二连接端朝第一连接端的方向逐渐缩小。
[0012]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输出管体包括一容置空间,位于连接口及喷出口之间,而输出管体的外表面上设置一进料孔连接容置空间。
[0013]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转接管体包括一穿孔,输出管体的连接凸部卡合在转接管体的卡合槽时,转接管体的穿孔会对准输出管体的进料孔。
[0014]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输出部上设置一固定槽,并通过一栓锁单元穿过转接管体的一连接孔以卡固在固定槽内。
[0015]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输出管体包括一内管壁,内管壁、连接口及喷出口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并在容置空间内设置一分隔单元,其中分隔单元的一第一表面面对管体的连接口,第一表面与内管壁之间的空间由连接口朝喷出口的方向逐渐缩小,而分隔单元的第二表面则面对管体的喷出口,第二表面与内管壁之间的空间由连接口朝喷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
[0016]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中输出管体的连接口设置一凸部,而蓄压单元的输出部则设置一凹部,输出管体连接蓄压单元时,连接口的凸部会插入输出部的凹部内。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一实施例的侧视分解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一实施例的俯视分解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一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的输出管体一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基因投递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10

基因投递装置;11

蓄压单元;111

输出部;113

固定槽;13

转接管体;131

第一连接端;1311

连接孔;132

栓锁单元;133

第二连接端;135

卡合槽;137

导引槽;139

穿孔;15

输出管体;151

连接口;152

容置空间;153

喷出口;154

内管壁;155

连接凸部;157

分隔单元;1571

第一表面;1573

第二表面;159

进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分别为本技术基因投递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侧视分解示意图、俯视分解示意图及侧视组合图。如图所示,基因投递装置10主要
包括一蓄压单元11、一转接管体13及一输出管体15,其中转接管体13用以连接蓄压单元11及输出管体15,并位于蓄压单元11及输出管体15之间。
[0025]蓄压单元11包括一输出部111,并通过输出部111输出一蓄压气体。具体而言,蓄压单元11包括一蓄压腔及至少一阀门,其中蓄压腔通过一阀门流体连接一气瓶,当阀门开启时气体会由气瓶输送至蓄压腔,使得蓄压腔内的气体压力大于外界,例如大于一大气压。蓄压腔还通过另一个阀门连接输出部111,当阀门开启时,蓄压腔内的蓄压气体将会由输出部111输出蓄压单元11。
[0026]输出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因投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蓄压单元,包括一输出部,其中该蓄压单元通过该输出部输出一蓄压气体;一输出管体,包括一连接口、至少一连接凸部及一喷出口,其中该连接口及该喷出口分别位于该输出管体的两端,而该连接凸部则位于该输出管体的一外表面;及一转接管体,包括一第一连接端、一第二连接端及至少一卡合槽,该第一连接端及该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该转接管体的两端,而该卡合槽则位于该转接管体的一内表面,其中该第一连接端套设于该蓄压单元的该输出部,而该输出管体的该连接口由该第二连接端进入该转接管体,并经由该转接管体连接该蓄压单元的该输出部,该输出管体的该连接凸部则卡合在该转接管体的卡合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转接管体的该内表面包括至少一导引槽连接该卡合槽,并用以引导该输出管体的该连接凸部进入该卡合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引槽的一宽度由该转接管体的该第二连接端朝该第一连接端的方向逐渐缩小。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投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输出管体包括一容置空间,位于该连接口及该喷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咏岚
申请(专利权)人:庄丰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