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苗移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8238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幼苗移栽装置,包括手柄、植入杆和引导端部,植入杆的一端与手柄固定安装,植入杆的另一端与引导端部固定安装,引导端部为U字形,引导端部和植入杆的同一侧设有凹槽,该凹槽自引导端部向手柄延伸且逐渐变浅;将幼苗放置在田地中需要植入的位置,接着用引导端部叉住幼苗的根尖,幼苗的根部位于植入杆设有凹槽的一侧,再将植入杆垂直插入土地中,引导端部和植入杆共同引导幼苗植入土地中完成移栽,上述移栽在不需开沟或挖坑等操作而达到移栽,在提高移栽的效率的同时,将土地中的水分损失降到最低,在有地膜覆盖的情况下移栽也不会对地膜造成很大的损坏,使地膜仍能起到良好的保墒功能。起到良好的保墒功能。起到良好的保墒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幼苗移栽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植物移栽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幼苗移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育苗移栽是目前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常用的栽培方法,育苗一年,起收后移栽,移栽后1到2年采收,育苗移栽既可集中利用时间和节约用地,又可减少投资,便于人工采挖,生长周期较短,提高产量和质量。比如黄芪等幼苗移栽的过程中,种植户需要使用铁锹等工具在田间开沟或者挖坑,然后将每个幼苗以等距间隔后竖直放在开沟或者坑中,然后覆土再压土完成移栽,导致移栽效率低下,此时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来完成移栽,造成浪费人力的情况,同时由于开沟或者挖坑导致田间的水分蒸发较快,不利于幼苗成活,为了保墒,有的田地提前覆盖地膜,如果采用开沟或者挖坑就会破会地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
技术实现思路
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和提升成活率的幼苗移栽装置。
[0004]一种幼苗移栽装置,包括手柄、植入杆和引导端部,植入杆的一端与手柄固定安装,植入杆的另一端与引导端部固定安装,引导端部为U字形,引导端部和植入杆的同一侧设有凹槽,该凹槽自引导端部向手柄延伸且逐渐变浅。
[0005]优选的,该凹槽长度为植入杆长度的2/3至3/4。
[0006]优选的,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压土件,压土件包括勺形部、套接部和紧固件,勺形部的中部设置套接部,套接部上设有第一螺纹孔,螺杆安装在第一螺纹孔中,勺形部设有的开口,压土件的套接部套置在植入杆上且靠近手柄,植入杆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后进入第二螺纹孔将压土件固定在植入杆上。
[0007]优选的,开口为V字形或U字形。
[0008]优选的,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第一加长部,第一长部为一套管,套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内螺纹孔,手柄的中间设有外螺纹的第一对接部和套管的一端内螺纹孔对接,插入杆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的第二对接部和套管的另一端内螺纹孔对接,压土件安装在加长杆的一端且靠近插入杆。
[0009]优选的,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第二加长部,第二加长部包括第三对接部和第一调节部,第三对接部为设有外螺纹的螺杆,第一调节部为扁平的长板状,第一调节部上设有多个一字排列的第一通孔,手柄的中间设有第一对接部,第一对接部为设有内螺纹孔,插入杆的一端设有第二调节部,第二调节部自插入杆一端垂直延伸形成,第二调节部和第一调节部形状相同,第二调节部上设有多个一字排列的第二通孔,第三对接部和第一对接部螺纹连接,压土件套置在第一调节部的下端处,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贴合后,第一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压土件、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固定,通过第一螺杆穿过不同位置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达到调节引导端部和压土件之间的距离。
[0010]上述幼苗移栽装置中,将幼苗放置在田地中需要植入的位置,接着用引导端部叉
住幼苗的根末端部,幼苗的根部位于植入杆设有凹槽的一侧,再将植入杆垂直插入土地中,引导端部和植入杆共同引导幼苗植入土地中完成移栽,上述移栽在不需开沟或挖坑等操作而达到移栽,在提高移栽的效率的同时,将土地中的水分损失降到最低,在有地膜覆盖的情况下移栽也不会对地膜造成很大的损坏,使地膜仍能起到良好的保墒功能,一株一眼,按密度进行栽植,可根据幼苗长度和定植深度调节移栽装置长短,可根据用力少,本装置简易便于携带、易操作,节本增效。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幼苗移栽装置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图。
[0012]图2是幼苗移栽装置第二实施例立体结构图。
[0013]图3是压土件立体结构图。
[0014]图4是幼苗移栽装置第三实施例立体结构图。
[0015]图5是幼苗移栽装置第四实施例立体结构图。
[0016]图6是图5中植入杆和第二加长部组装结构图。
[0017]图7是图5的最长状态结构图。
[0018]图8是图5最短状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0020]参阅图1,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幼苗移栽装置100包括手柄10、植入杆20和引导端部30,植入杆20的一端与手柄10固定安装,植入杆20的另一端与引导端部30固定安装,引导端部30为U字形,引导端部30和植入杆20的同一侧设有凹槽21,该凹槽21自引导端部30向手柄10延伸且逐渐变浅,该凹槽21长度为植入杆20长度的2/3至3/4。
[0021]参阅图2和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幼苗移栽装置100还包括压土件40,压土件40包括勺形部41、套接部42和第一螺杆43,勺形部41的中部设置套接部42,套接部42上设有第一螺纹孔421,第一螺杆43安装在第一螺纹孔421中,勺形部41设有的开口411,开口411为V字形或U字形,压土件40的套接部42套置在植入杆20上且靠近手柄10,植入杆20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421对应的第二螺纹孔22,第一螺杆43穿过第一螺纹孔421后进入第二螺纹孔22将压土件40固定在植入杆20上,开口411的方向和凹槽21的方向朝同一侧设置,在移栽幼苗的过程中,引导端部30压住幼苗的根尖部往土里插入的过程中,幼苗的其他根部慢慢进入植入杆20的凹槽21中,将幼苗插入到预设的深度后,幼苗的头部通过开口411露出,此时压土件40将幼苗周围的土聚拢压实,有利于幼苗的成活,在移栽幼苗的过程中,当压土件40碰触到地面后阻力增大,防止了将幼苗过度插入的问题。
[0022]参阅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幼苗移栽装置100还包括第一加长部50,第一加长部50的一端与手柄10固定安装,第一加长部50的另一端与植入杆20固定安装。第一加长部50为一套管,第一加长部50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内螺纹孔,手柄10的中间设有外螺纹的第一对接部11和第一加长部50的一端内螺纹孔对接,插入杆20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的第二对接部23和第一加长部50的另一端内螺纹孔对接,压土件40安装在加长杆50的一端且靠近
插入杆20,增加第一加长部50的目的是为了适合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
[0023]参阅图5至图8,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第二加长部60,第二加长部60包括第三对接部61和第一调节部62,第三对接部61为设有外螺纹的螺杆,第一调节部62为扁平的长板状,第一调节部62上设有多个一字排列的第一通孔621,手柄10的中间设有第一对接部11,第一对接部11设有内螺纹孔,插入杆20的一端设有第二调节部24,第二调节部24自插入杆一端垂直延伸形成,第二调节部24和第一调节部62形状相同,第二调节部24上设有多个一字排列的第二通孔241,第三对接部61和第一对接部11螺纹连接,压土件40套置在第一调节部62的下端处,第一调节部62和第二调节部24贴合后,用第一螺杆43穿过第一螺纹孔421、第一通孔621和第二通孔241将压土件40、第一调节部62和第二调节部24固定,通过第一螺杆43穿过不同位置的第一通孔621和第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幼苗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植入杆和引导端部,植入杆的一端与手柄固定安装,植入杆的另一端与引导端部固定安装,引导端部为U字形,引导端部和植入杆的同一侧设有凹槽,该凹槽自引导端部向手柄延伸且逐渐变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苗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凹槽长度为植入杆长度的2/3至3/4。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幼苗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压土件,压土件包括勺形部、套接部和紧固件,勺形部的中部设置套接部,套接部上设有第一螺纹孔,螺杆安装在第一螺纹孔中,勺形部设有开口,压土件的套接部套置在植入杆上且靠近手柄,植入杆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对应的第二螺纹孔,螺杆穿过第一螺纹孔后进入第二螺纹孔将压土件固定在植入杆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幼苗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口为V字形或U字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幼苗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幼苗移栽装置还包括第一加长部,第一加长部为一套管,套管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内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智君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