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体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7046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流体芯片,所述微流体芯片设有检测区、微流体进水口、微流体出水口、微流体进水流道和微流体出水流道,所述检测区包括检测腔,所述微流体进水口、所述微流体进水流道、所述检测腔、所述微流体出水流道和所述微流体出水口依次连通。所述检测腔(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检测窗与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窗及第二检测窗的壁厚H为0.1~0.5mm;所述微流体芯片的材料为紫外区透光性好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待测水样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微流体芯片的微流体进水口进入,经微流体进水流道流入检测腔,然后再经微流体出水流道由微流体出水口排出,优选地,还可以实现超薄设计,大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体芯片


[0001]本技术涉及水质分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微流体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在我国的水质环境标准中,已经把该值称为高锰酸盐指数,用于表征地表水、饮用水和生活污水的COD。这种方法测量结果较为准确,但是测试过程复杂,操作繁琐,分析费用较高,商业应用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体芯片,待测水样从本技术微流体芯片的微流体进水口进入,经微流体进水流道流入检测腔,然后再经微流体出水流道由微流体出水口排出,优选地,还可以实现超薄设计,大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微流体芯片,所述微流体芯片设有检测区、微流体进水口、微流体出水口、微流体进水流道和微流体出水流道,所述检测区包括检测腔,所述微流体进水口、所述微流体进水流道、所述检测腔、所述微流体出水流道和所述微流体出水口依次连通。
[0005]如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6]1)本技术微流体芯片可以实现超薄设计,大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
[0007]2)本技术微流体芯片采用环烯烃共聚物(COC)、环烯烃聚合物(CO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紫外区透光性较好的有机聚合物材质机械加工或注塑工艺加工,进一步检测区采用超薄设计,检测区的检测腔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检测窗与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窗及第二检测窗的壁厚H为0.1~0.5mm,确保紫外光被聚合物的吸收降到最低;
[0008]3)本技术微流体芯片中检测腔的体积≤500微升,大大节约进样量、标液使用量和清洗液使用量。
附图说明
[0009]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微流体芯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显示为图1的微流体芯片的爆炸图。
[0011]图3显示为图2的微流体芯片中上芯片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显示为图2的微流体芯片中下芯片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显示为微流体芯片的剖视图。
[0014]附图标记
[0015]1ꢀꢀꢀꢀꢀꢀꢀꢀꢀꢀꢀꢀꢀꢀꢀꢀꢀꢀꢀꢀꢀꢀ
检测区
[0016]11
ꢀꢀꢀꢀꢀꢀꢀꢀꢀꢀꢀꢀꢀꢀꢀꢀꢀꢀꢀꢀꢀ
检测腔
[0017]2ꢀꢀꢀꢀꢀꢀꢀꢀꢀꢀꢀꢀꢀꢀꢀꢀꢀꢀꢀꢀꢀꢀ
微流体进水口
[0018]3ꢀꢀꢀꢀꢀꢀꢀꢀꢀꢀꢀꢀꢀꢀꢀꢀꢀꢀꢀꢀꢀꢀ
微流体出水口
[0019]4ꢀꢀꢀꢀꢀꢀꢀꢀꢀꢀꢀꢀꢀꢀꢀꢀꢀꢀꢀꢀꢀꢀ
微流体进水流道
[0020]5ꢀꢀꢀꢀꢀꢀꢀꢀꢀꢀꢀꢀꢀꢀꢀꢀꢀꢀꢀꢀꢀꢀ
微流体出水流道
[0021]6ꢀꢀꢀꢀꢀꢀꢀꢀꢀꢀꢀꢀꢀꢀꢀꢀꢀꢀꢀꢀꢀꢀ
微流体通孔
[0022]7ꢀꢀꢀꢀꢀꢀꢀꢀꢀꢀꢀꢀꢀꢀꢀꢀꢀꢀꢀꢀꢀꢀ
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4]请参阅图1至图5。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5]一种微流体芯片,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微流体芯片设有检测区1、微流体进水口2、微流体出水口3、微流体进水流道4和微流体出水流道5,所述检测区1包括检测腔11,所述微流体进水口2、所述微流体进水流道4、所述检测腔11、所述微流体出水流道5和所述微流体出水口3依次连通。
[0026]待测水样从微流体芯片的微流体进水口2进入,经微流体进水流道4流入检测腔11,然后再经微流体出水流道5由微流体出水口3排出。
[0027]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体芯片的材料为紫外区透光性好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微流体芯片1的材料为紫外区透光性好的有机聚合物材料,可以实现超薄设计,大大节约待测水样/标准液/清洗液的使用量。
[0028]紫外区透光性好是指紫外光透光率≥40%。
[0029]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聚合物材料选自环烯烃共聚物、环烯烃聚合物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30]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检测区1的光程L为1~10mm。光程L是指第一检测窗和第二检测窗内表面的距离。
[003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腔11的体积≤500微升。大大节约进样量、标液使用量和清洗液使用量。
[0032]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检测腔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检测窗与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窗及第二检测窗的壁厚H为0.1~0.5mm。
[0033]微流体芯片采用环烯烃共聚物(COC)、环烯烃聚合物(COP)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紫外区透光性较好的有机聚合物材质机械加工或注塑工艺加工,进一步检测区采用超薄设计,检测区的检测腔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检测窗与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窗及第二检测窗的壁厚H为0.1~0.5mm,确保紫外光被聚合物的吸收降到最低。
[003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微流体进水口2的进水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7所示)。所述微流体进水口2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
[0035]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微流体出水口3的出水端设有内陷式的O型圈限位腔(图中附图标记7所示)。所述微流体出水口3可经嵌于O型圈限位腔内的O型圈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密封连接。
[003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流体芯片还设有内设螺纹的微流体通孔6。所述微流体芯片可经螺丝通过微流体通孔6实现与其他部件的固定连接。
[0037]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体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体芯片设有检测区(1)、微流体进水口(2)、微流体出水口(3)、微流体进水流道(4)和微流体出水流道(5),所述检测区(1)包括检测腔(11),所述微流体进水口(2)、所述微流体进水流道(4)、所述检测腔(11)、所述微流体出水流道(5)和所述微流体出水口(3)依次连通,所述检测腔(11)包括平行相对的第一检测窗与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窗及第二检测窗的壁厚H为0.1~0.5mm;所述微流体芯片的材料为紫外区透光性好的有机聚合物材料。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林辰赵然刘应卫钱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柏中观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