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傅光华专利>正文

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及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5539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及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湿地修复系统,包括前置塘单元、净化塘单元和后端湿地单元;所述前置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水深为0.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及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及工艺,属于湿地生境修复和湿地水质改善


技术介绍

[0002]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湿地结构和功能,以及再现湿地的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湿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修复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以被动自然修复为好,但是,对于遭受严重破坏且水质受到污染的湿地,使用被动自然修复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湿地修复系统,该湿地修复系统可以修复遭受破坏且水质受到污染的湿地,修复效果佳。
[0004]本专利技术供一种湿地修复工艺,该湿地修复工艺可以在自然环境状态下通过人工主动干预实现湿地生境恢复和水质改善,该湿地修复工艺也适应洪枯水期水量变化大的自然环境湿地修复,适应性强,修复效果佳。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包括前置塘单元、净化塘单元和后端湿地单元;
[0006]所述前置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入水口连通;
[0007]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水深为0.1

3.0m,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深为0.1

0.8m;
[0008]所述前置塘单元、净化塘单元和所述后端湿地单元均设置有水缘性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净水植物和岸生植物中的至少一种或多种植物组合。
[0009]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前置塘单元的容积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容积之比为1:(1.5

5)。
[0010]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在常水位以下包括永久容积区和存储容积区;所述永久容积区的深度为0.5

1.5m,所述存储容积区的深度为0.5

1.5m。
[0011]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还包括调节容积区;
[0012]所述调节容积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18h。
[0013]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净化塘单元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0014]所述第一区域的水深大于0.5m,所述第二区域的水深小于等于0.5m;
[0015]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之比为(3~6):1;
[0016]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的驳岸为生态软驳岸,所述生态软驳岸的边坡坡度小于25
°

[0017]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大于等于6
天。
[0018]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力坡度为0.1%

1.5%。
[0019]如上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所述湿地修复系统的日处理水量、所述前置塘单元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有效总面积、所述湿地修复系统的小时最大负荷以及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面积满足以下公式:
[0020]V=λ
·
(V0+1000S
·
h
·
r)
ꢀꢀꢀꢀꢀꢀꢀꢀꢀꢀꢀꢀ
式1;
[0021]P=V
·
t
·
f
‑1=λ
·
(V0+1000S
·
h
·
r)
·
t
·
f
‑1ꢀꢀꢀ
式2;
[0022]V
max
=λ
·
(V0+1000S
·
h
max
·
r)
ꢀꢀꢀꢀꢀꢀꢀꢀꢀ
式3;
[0023][0024]其中:V为所述湿地修复系统的日处理水量,m3;
[0025]λ为总来水进入所述湿地修复系统的比例,%;
[0026]V0为上游非降雨径流形成的日均初始流量,m3;
[0027]S为上游汇水面积,km2;
[0028]h为雨季日平均降雨量,mm;
[0029]r为汇水区降雨入河率,%;
[0030]P为所述前置塘单元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有效总面积,m2;
[0031]t为所述前置塘单元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最小水力停留时间,d;
[0032]f为所述前置塘单元与所述净水塘单元的水力负荷,m3/(m2·
d);
[0033]V
max
为所述湿地修复系统的小时最大负荷,m3/h;
[0034]h
max
为当地小时最大降雨量,mm;
[0035]S
q
为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面积,m2;
[0036]t
q
为待处理水体在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停留时间,d;
[0037]L
q
为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有效深度,m。
[0038]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湿地修复工艺,使用上述的湿地修复系统进行湿地修复。
[0039]本专利技术的湿地修复系统,是一种近自然、低运营成本、且融合了湿地生境恢复和水质改善双重功能的湿地修复系统。该湿地修复系统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40]1)该湿地修复系统可以对待处理水体的上层好氧区、中层兼性区和底层厌氧区的水质进行同步改善,尤其是将厌氧区待处理水体的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降低30%;
[0041]2)该湿地修复系统不需要人为添加化学药剂,通过水体自净,生物阻滞、吸附、吸收和降解,可以将待处理水体的5日生化需氧量(BOD5)污染指标降低60%以上;
[0042]3)该湿地修复系统是一种近自然的库唐型、河流型和沼泽型相结合的湿地修复系统,其中,前置塘单元和净化塘单元的设计,能够解决目前因人工设施难以适应大水流的强冲击负荷(尤其是洪枯期水量变化大的负荷波动),导致适应性差和水质改善效果不佳的问题;
[0043]4)该湿地修复系统适应环境能力强、自然美观、投资成本低、管理方便、对待处理水体的处理程度高以及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稳定,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0044]本专利技术的湿地修复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廉且易于管护等诸多优点,可
以克服现有技术中使用人工湿地进行湿地修复和水质改善时,投资和运行成本高、不适用水流变化幅度大的缺陷。
附图说明
[00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46]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式中湿地修复系统的俯视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置塘单元、净化塘单元和后端湿地单元;所述前置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出水口与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入水口连通;所述净化塘单元的水深为0.1

3.0m,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深为0.1

0.8m;所述前置塘单元、净化塘单元和所述后端湿地单元均设置有水缘性湿生植物、水生植物、净水植物和岸生植物中的至少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单元的容积与所述净化塘单元的容积之比为1:(1.5

5)。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在常水位以下包括永久容积区和存储容积区;所述永久容积区的深度为0.5

1.5m,所述存储容积区的深度为0.5

1.5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还包括调节容积区;所述调节容积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小于18h。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塘单元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水深大于0.5m,所述第二区域的水深小于等于0.5m;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与所述第二区域的的面积之比为(3~6):1。6.根据权利要求1

5任一项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塘单元和所述净化塘单元的驳岸为生态软驳岸,所述生态软驳岸的边坡坡度小于25
°
。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力停留时间大于等于6天。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湿地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湿地单元的水力坡度为0.1%

1.5%。9.根据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傅光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