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5345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贯流风叶组件,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空气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器
,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的壁挂式空调器,其空调室内机一般从顶部的进风口处吸入空气,然后通过蒸发器及风道系统,最终从下方的出风口处吹出,这种单进风单出风方式的壁挂式空调器,由于进风面积受限,且进风与出风方式较为单一,导致空调实际运行能力难以提升,制冷与制热运行时送风气流组织较差,影响空调的实际性能及用户的舒适体验。现有的一种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其主要是对空调的风道系统进行结构优化,将原有的风道末端的单一出风口设计为双出风口形式,并在风道末端靠近下出风口处设计一组下滑动门板组件,两组出风口中其中一组沿原有的下出风口进行送风,另一组则沿蒸发器前方的新增风口进行送风,下出风口可通过下滑动门板的滑动实现打开或闭合,上出风口则通过导风板的旋转运动实现打开与闭合,通过这种双出风口与下滑动门板的设计,实现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这种上下出风的壁挂式空调器,虽然能够实现空调的多出风口送风,改善空调的送风气流组织,但由于上出风口与顶部进风口距离较近,不仅会挤压原有的进风面积,还会有回风的隐患,影响空调的实际运行效果,且新增了下滑动门板组件,会导致空调零件增多,装配难度加大,成本显著增加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用以至少解决现有空调器进风受限影响出风效果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的目标,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
[0007]贯流风叶组件,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空气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
[0008]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
[000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0010]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的第一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
[0011]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的第二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
[001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0013]第一贯流风叶,所述第一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
[0014]第一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0015]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尖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连接。
[001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一导风筋条,所述第一导风筋条沿所述锥尖向所述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一贯流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
[0017]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包括:
[0018]第二贯流风叶,所述第二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
[0019]第二导风壁,所述第二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
[002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尖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连接。
[002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二导风筋条,所述第二导风筋条沿所述锥尖向所述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二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二贯流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
[002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和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之间,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0023]风叶电机;
[0024]第一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所述风叶电机左侧,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连接;
[0025]第二传动轴,其一端接设在所述风叶电机右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连接。
[0026]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0027]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且设置在贯流风叶组件上的第一导流圈,所述第一导流圈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所述第一导流圈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内部;和/或,
[0028]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且设置在贯流风叶组件上的第二导流圈,所述第二导流圈采用直径渐缩的筒状结构,且所述第二导流圈的直径较小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内部。
[002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出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或前侧上部的上出风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下部的下出风口;
[0030]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出风口处的第一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下出风口处的第二导风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外侧的换热器组件。
[0031]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空调器结构,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风道系统,有效地利用了空调左右两侧的进风区域,提升了其实际运行能力;采用了从空调左右两侧进风,从上
下出风口送风的方式,实现了壁挂式空调器的上下出风功能,改善了空调的气流组织及送风舒适性;仅通过对整机各零部件进行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从而实现空调的上下出风功能,有利于降低整机的复杂程度及总体成本。
附图说明
[0032]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3]图1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2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5]图3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侧视图;
[0036]图4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贯流风叶进风流路图;
[0037]图5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上下出风流路示意图;
[0038]图6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涡舌结构示意图;
[0039]图7示出了一实施例的空调器贯流风叶与蒸发器配合示意图。
[0040]图中:1.第一导风组件;2.面板框;21.第一进风口;3.上蜗舌

右;4.电机压板;5.第二贯流风叶;6.风叶电机;7.下蜗舌

右;8.第二导流圈;9.底壳;10.第二导风组件;11.第一导流圈;12.下蜗舌

左;13.第一贯流风叶;14.上蜗舌

左;15.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右侧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前侧设有出风口;贯流风叶组件,所述贯流风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将空气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由所述出风口送出;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贯流风叶组件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叶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的第一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的第二贯流风叶组件,用于将空气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吸入后经所述出风口送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一贯流风叶,所述第一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左侧,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对应;第一导风壁,所述第一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一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导向所述出风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壁采用锥形筒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尖朝向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筒底与所述第一贯流风叶的第二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壁的锥形面上设有第一导风筋条,所述第一导风筋条沿所述锥尖向所述锥形筒底方向螺旋延伸,且所述第一导风筋条的螺旋延伸方向与第一贯流风叶的旋转方向相反。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组件包括:第二贯流风叶,所述第二贯流风叶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右侧,所述第二贯流风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第二导风壁,所述第二导风壁设置在所述第二贯流风叶内部,用于对经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宪运朱志海李培阳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