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回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5054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止回阀,包括上本体、下本体、中轴、第一密封圈和流量板,所述流量板固定设于上本体内,上本体与下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中轴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密封圈且可活动的抵接于下本体内,中轴的另一端设于上本体内,弹簧套设于中轴上,弹簧的一端可与流量板抵接,弹簧的另一端可与中轴的一端端部抵接,所述上本体的一端端部同轴设有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下本体的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的第三圆形凹槽和与第二圆形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密封圈密封和凸起与第三圆形凹槽匹配限位相结合以实现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的密封,避免了因第一密封圈过度挤压变形而造成流体残留变质并滋生细菌的现象。生细菌的现象。生细菌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止回阀


[0001]本技术涉及管道阀门
,尤其涉及一种止回阀。

技术介绍

[0002]止回阀是管路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阀门,其用于接通和止回管路系统中的流体介质。目前使用在食品卫生行业的止回阀,其上本体和流量板是分开加工然后组装使用的,因为组装后,流量板和本体间是金属与金属接触,不能完全密封,在流体经过时,有滞留在缝隙中的可能,这样就容易变质和滋生细菌;同时,目前使用在食品卫生行业的止回阀,上本体和下本体之间的密封,是采用的扁形式的快卡密封圈,这种密封圈没有硬限位,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密封圈过度挤压变形,凸出内壁而造成流体残留,使流体变质和滋生细菌,而且如果使用过程中有外力介入时,会使止回阀的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同轴度不稳定而产生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止回阀,包括上本体、下本体、中轴、第一密封圈和流量板,所述流量板固定设于上本体内,上本体与下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中轴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密封圈且可活动的抵接于下本体内,中轴连接上本体和下本体,中轴的另一端设于上本体内,弹簧套设于中轴上,弹簧的一端可与流量板抵接,弹簧的另一端可与中轴的一端端部抵接,所述上本体上与下本体连接的一端端部同轴设有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第一圆形凹槽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形凹槽,下本体上与上本体连接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三圆形凹槽和凸起,第三圆形凹槽与第一圆形凹槽相匹配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凸起与第二圆形凹槽相匹配以实现上本体与下本体之间的硬限位。
[0004]优选地,所述流量板与上本体一体成型。
[0005]优选地,所述上本体与下本体之间通过卡箍可拆卸固定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中轴可与下本体抵接的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的圆形台阶。
[0007]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止回阀,其利用第一密封圈的内部密封与凸起和第二圆形凹槽相匹配的外部硬限位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上本体与下本体之间的密封,通过外部硬限位能够保证内部第一密封圈不会被过度压缩,进而延长了第一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保证了上本体和下本体的同轴度,同时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装配和使用过程中第一密封圈的过度挤压变形而使第一密封圈凸出内壁造成流体残留的问题。而且,通过将流量板与上本体一体成型,使得上本体与流量板构成一个整体,能够杜绝上本体与流量板装配过程中产生缝隙进而滋生细菌和造成流体变质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止回阀的结构爆炸图,
[0009]图2为本技术中止回阀全关状态的剖视图,
[0010]图3为本技术中止回阀全开状态的剖视图。
[0011]图中:1.上本体,2.下本体,3.中轴,4.第一密封圈,5.第二密封圈,6.弹簧,7.卡箍,8.流量板,91.第一圆形凹槽,92.第二圆形凹槽,93.第三圆形凹槽,94.凸起,10.圆形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3]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止回阀,包括上本体1、下本体2、中轴3、第一密封圈4和流量板8,所述流量板8固定设于上本体1内,上本体1与下本体2可拆卸固定连接,中轴3连接上本体1和下本体2,中轴3的一端端部(图2

3中所示为右端部)设有第二密封圈5且可活动的抵接于下本体2内,中轴3的另一端设于上本体1内,弹簧6套设于中轴3上,弹簧6的一端(图2

3中所示为左端部)可与流量板8抵接,弹簧6的另一端(图2

3中所示为右端部)可与中轴3的一端端部(图2

3中所示为右端部)抵接,所述上本体1上与下本体2连接的一端端部(图2

3中所示为上本体1的右端部)同轴设有第一圆形凹槽91和第二圆形凹槽92,第一圆形凹槽91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形凹槽92,下本体2上与上本体1连接的一端端部(图2

3中所示为下本体2的左端部)设有第三圆形凹槽93和凸起94,第三圆形凹槽93与第一圆形凹槽91相匹配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4,凸起94与第二圆形凹槽92相匹配以实现上本体1与下本体2之间的硬限位。
[0014]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91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形凹槽92,通过第三圆形凹槽93与第一圆形凹槽91相对应匹配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4实现了上本体1与下本体2内部的密封,而第二圆形凹槽92与凸起94相对应匹配实现了上本体1与下本体2的外部硬限位,利用第一密封圈4的内部密封与外部硬限位相结合的形式实现上本体1与下本体2之间的密封,能够有效保证内部第一密封圈4不会被过度压缩,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第一密封圈4的使用寿命,且保证上本体1和下本体2的同轴度,因此,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没有硬限位而在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导致第一密封圈4的过度挤压变形使第一密封圈4凸出内壁造成流体残留的问题。
[0015]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上本体1与流量板8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上本体1与流量板8一体成型,使得流量板8与上本体1构成一个整体,从而解决了现有止回阀中因流量板8和上本体1的装配过程中产生缝隙而造成流体变质和滋生细菌的问题。当止回阀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即弹簧6完全压缩),中轴3设置有第二密封圈5的一端端部与下本体2分离,流体即可通过下本体2进入上本体1,由于流量板8与上本体1一体成型,因此,流量板8与上本体1之间就不存在缝隙,从而就不会存在流体滞留而造成变质或滋生细菌的情况。
[0016]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上本体1与下本体2之间通过卡箍7可拆卸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箍7为单铆钉卡箍,通过采用单铆钉卡箍实现上本体1与下本体2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既能有效保证上本体1与下本体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又能够快速便捷的拆装,提高拆装效率。
[0017]如图1~图3所示,所述中轴3可与下本体2抵接的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安装第二密封
圈5的圆形台阶10。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形台阶10设置在中轴3可与下本体2抵接的一端端部,第二密封圈5套设于圆形台阶10上,进而能够有效保证了中轴3与下本体2之间的密封性能。
[0018]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止回阀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及修饰,这些改进及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本体(1)、下本体(2)、中轴(3)、第一密封圈(4)和流量板(8),所述流量板(8)固定设于上本体(1)内,上本体(1)与下本体(2)可拆卸固定连接,中轴(3)连接上本体(1)和下本体(2),中轴(3)的一端端部设有第二密封圈(5)且可活动的抵接于下本体(2)内,中轴(3)的另一端设于上本体(1)内,弹簧(6)套设于中轴(3)上,弹簧(6)的一端可与流量板(8)抵接,弹簧(6)的另一端可与中轴(3)的一端端部抵接,所述上本体(1)上与下本体(2)连接的一端端部同轴设有第一圆形凹槽(91)和第二圆形凹槽(92),第一圆形凹槽(91)的半径小于第二圆形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为则龙维王泽萍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皓欣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