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器单元以及具有该单元的拾光器装置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4126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拾光器装置具有分割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分割的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并且感光部具有跟踪用主感光区、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辅助感光区是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记录层以外的记录层上反射的光束的区域,该感光区的面积小于跟踪用子感光区的感光面积。此外,拾光器装置具有分割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分割的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感光部具有接收跟踪用子光束的子感光区,并且将该子感光区配置成不入射来自非目的记录层的聚焦用主光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光盘等记录媒体以光学方式记录或再现信息的光盘装置(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及其使用的拾光器装置和拾光器单元。
技术介绍
为了记录高清晰的活动图像,需要增大1张光盘能记录的容量,因而考虑在光盘中设置多个记录层。目前,DVD-ROM或视频DVD等只读光盘已将单面2层记录的光盘商品化,在市场上普及。在可记录信息的光盘中,也已发表单面2层记录光盘的标准,商品化也为时间上的问题。可是,在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的情况下,来自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记录层以外的记录层(下文称为非目的层)的非所需反射光(杂散光)成问题。具体而言,在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记录层(下文称为目的层)反射的光和非目的层反射的光叠加的状态下,对光作检测时不能求出准确的光量。针对这种问题,提出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3372413号(对应于专利公开平9-0161282号公报(1997年6月20日公开)、美国专利第5881035号))、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专利公开2002-319177公报,2002年10月31日公开)中揭示的技术。上述专利文献1揭示的方法,在对记录层反射的光进行感光的感光部除设置接收目的层反射的光的主感光区外,还设置仅接收非目的层反射的光的辅助感光区,从而检测出仅杂散光分量的影响,抑制混入聚焦信号的杂散光的影响。专利文献2揭示的方法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也通过设置接收来自非目的层的反射光(杂散光)的辅助感光区,抑制再现信号和聚焦信号的串扰。可是,与只读(只再现)光盘不同,在记录型光盘的情况下,对跟踪信号的串扰,成为问题。因此,在记录型光盘的情况下,作为跟踪方式,一般采用使用3光束(1个主光束和2个子光束)的差动推挽法(下文成为DPP法)。DPP法,是通过取主光束的推挽信号与前后子光束的推挽信号的差动,取得无偏移的跟踪信号的方法。因此,在例如用上述3光束对DVD±R光盘记录信息时,记录速度与主光束光强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因而高速记录需要尽量加大主光束的光强度。对上述DVD±R光盘记录信息时,为了将主光束与子光束的强度比设定成例如10∶1或15∶1,子光束的光强度变小。因此,检测出上述子光束的检测器(感光部)检测到与主光束相比光强度非常小的光束。另一方面,对叠积多个记录层的光盘进行信息再现或信息记录时,再现(记录)信息的层以外的非目的层上反射的反射光作为杂散光,入射到感光部。这些杂散光包含主光束的杂散光和子光束的杂散光。而且,所述杂散光是焦点散开记录层的层间隔的光,通过聚光光学系统并入射到感光部时不缩小,与从再现(记录)信息的层照射的光束相比,以相当大的光束的状态进行照射。这样遍及大范围照射的杂散光入射到设置用于跟踪控制的感光部,成为计算跟踪伺服信号时的误差,妨碍准确的跟踪控制。与主光束和子光束本身的光量相比,这种杂散光的光密度(每单位面积的光量)相当小。然而,与子光束相比,主光束原来的光强度被设定得大,所以源于主光束的杂散光对跟踪控制的坏影响不小。因此,用上述3光束对DVD±R记录信息时,要用专利文献1、2揭示的技术抑制杂散光造成的误差时,需要对检测出上述3光束各自的跟踪用光束的各感光部分别设置仅接收非目的层反射的光的辅助感光区。然而,由于这样对各跟踪光束用感光部分别设置辅助感光区,使感光部总体面积变大,而且导致其附带的电路复杂,产生问题。又,如上文所述,杂散光的光密度相当小,因而即使入射到对主光束进行感光的主光束用感光区,也影响不大。然而,对子光束进行感光的子光束用感光区对主光束接收非常小的光强度(光密度)的光束。具体而言,如上文所述,子光束的光强度小到主光束的光强度的例如1/10或更小;子光束用感光区就接收这种光强度的光束。因此,子光束用感光区接收上述杂散光时,尤其是接收杂散光中光强度大的主光束的杂散光时,即使光强度小于从再现(记录)信息的层照射的光束的杂散光,对感光部接收的光强度的影响也大,因而DDP信号产生大偏移。因此,尤其是光强度大于子光束的主光束的杂散光入射到子光束用感光区时,存在不能得到准确的跟踪信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多个光束对DVD±R光盘记录信息时不增多辅助感光部的数量而能进行准确且可靠的跟踪控制的拾光器装置和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拾光器单元,包含从受叠积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聚光部的主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主光束,并且同时从受所述记录媒体反射而且光强度小于通过所述聚光部的所述主光束的子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子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所述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其中,所述感光部具有接收所述跟踪用主光束的跟踪用主感光区、接收所述跟踪用子光束的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该辅助感光区作为用于抑制跟踪伺服信号产生误差的误差计算用感光区,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光束,并且所述辅助感光区的感光面积小于所述跟踪用子感光区的感光面积。进行信息记录/再现(记录和/或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下文称为非目的层)反射的光束(主光束和子光束),由于光路长度差,通过聚光部后,与进行信息记录/再现(记录和/或再现)的信息记录层(下文成为目的层)反射的光束相比,在感光部照射的面积大。因此,受非目的层反射的光束与受目的层反射的光束相比,每单位面积的光强度小。然而,主光束与子光束相比,光强度大;受所述非目的层反射的主光束与受目的层反射的子光束的光强度接近。因此,该非目的层反射的主光束入射到为获得跟踪伺服信号而设置的跟踪用子感光区和跟踪用主感光区时,入射的光量产生误差,不能得到准确的跟踪信号。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拾光器单元设置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上反射的光束(即非目的层反射的光束)的辅助感光区,作为用于抑制跟踪伺服信号产生误差的误差量计算用的感光区。可是,如本专利技术拾光器单元那样用主光束和子光束两者求出跟踪信号时,需要分别对跟踪用子感光区和跟踪用主感光区设置计算误差量用的辅助感光区。然而,分别对跟踪用子感光区和跟踪用主感光区设置辅助感光区时,感光部总体面积变大,同时还导致各感光区附带的电路复杂,其结果,成本连带提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拾光器单元中,通过将所述辅助感光区的感光面积取得小于所述电作用子感光区的感光面积,使跟踪用子感光区和跟踪用主感光区中入射的光量包含的非目的层反射的光束(杂散光)的光量(即误差量)能较准确地得到抵消。由此,能较可靠地抵消求跟踪伺服信号时产生的偏移,取得较准确的跟踪伺服信号。再者,所述感光面积表示实际对光束进行感光的区域的面积。根据上述组成,则计算跟踪伺服信号时,能不分别对跟踪用主感光区和跟踪用子感光区设置辅助感光区而抑制产生入射到该两个区的杂散光造成的误差。由此,能得到较准确的跟踪伺服信号,而感光部总体面积不变大,不导致各感光区附带的电路复杂。因此,诸如用3光束对DVD±R光盘记录信息等情况下,用多个光束进行信息记录时,能不增多辅助感光区数量而准确且稳定地进行跟踪控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拾光器单元,包含从受叠积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聚光部的主光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拾光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从受叠积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聚光部的主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主光束,并且同时从受所述记录媒体反射而且光强度小于通过所述聚光部的所述主光束的子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 伺服信号的跟踪用子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所述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所述感光部具有接收所述跟踪用主光束的跟踪用主感光区、接收所述跟踪用子光束的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该辅助感光区作为用于抑制跟踪伺服 信号产生误差的误差计算用感光区,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光束,并且所述辅助感光区的感光面积小于所述跟踪用子感光区的感光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4-4-30 136495/2004;JP 2004-4-30 136517/20041.一种拾光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从受叠积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聚光部的主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主光束,并且同时从受所述记录媒体反射而且光强度小于通过所述聚光部的所述主光束的子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子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所述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所述感光部具有接收所述跟踪用主光束的跟踪用主感光区、接收所述跟踪用子光束的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该辅助感光区作为用于抑制跟踪伺服信号产生误差的误差计算用感光区,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光束,并且所述辅助感光区的感光面积小于所述跟踪用子感光区的感光面积。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拾光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部将所述主光束和子光束分别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而且所述感光部分别对应于该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跟踪用主光束或跟踪用子光束设置跟踪用主感光区、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分别对应于该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跟踪用主光束或跟踪用子光束设置的各辅助感光区的面积,相互不同。3.一种拾光器单元,其特征在于,包含从受叠积多个信息记录层的记录媒体反射并通过聚光部的主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主光束,并且同时从受所述记录媒体反射而且光强度小于通过所述聚光部的所述主光束的子光束,至少分出用于求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跟踪用子光束的分光部;以及对所述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进行感光的感光部,所述感光部具有接收所述跟踪用主光束的跟踪用主感光区、接收所述跟踪用子光束的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该辅助感光区作为用于抑制跟踪伺服信号产生误差的误差计算用感光区,仅接收进行信息记录/再现的所述信息记录层以外的信息记录层反射的光束,并且所述感光部连接根据所述各感光部接收的光量算出跟踪伺服信号的运算电路,所述运算电路具有根据所述各感光部接收的光量对输出的信号添加增益的增益调整器,所述增益调整器对源于所述辅助感光区的信号添加小于对源于所述跟踪用子感光区的信号添加的增益的增益。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拾光器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部将所述主光束和子光束分别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跟踪用主光束和跟踪用子光束,而且所述感光部分别对应于该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跟踪用主光束或跟踪用子光束设置跟踪用主感光区、跟踪用子感光区、以及辅助感光区,所述增益调整器对源于分别与该分成大于等于2个的所述跟踪用主光束或跟踪用子光束对应设置的各辅助感光区的信号添加的各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酒井启至渡边由纪夫宫崎修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