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方管上料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管上料装置,包括入料结构、平移结构、出料结构、及载体,入料结构、平移结构、及出料结构均安装在载体上,平移结构包括限高体、平移末端轮及、具备动力且柔性的平移动力带,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限高体之间设置有间隙;平移末端轮位于平移动力带内且与平移动力带贴合;入料结构与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输入端连接;出料结构与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输出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达到,能够确保输出的方管姿势统一,不会出现叠管或者立放的方管;能够避免入料升降装置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有利于提高入料升降装置的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方管上料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方管生产
,特别涉及方管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方管生产的过程中,对方管进行加工前,需要将方管排列整齐。比如,在对排切(对一排的方管切断)机方管长管上料时,通常人工将方管将依次排列。对于方管的断面为矩形的方管,需要调整方管的姿势(即方管的断面的矩形的长竖直,还是宽竖直)。
[0003]综上,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0004]第一,劳动强度较大、效率较低。
[0005]第二,对有管道长度较长的方管,人工排列方管时,由于与方管的接触点较少,方管存在因自重而弯曲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或者缓解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手段为,方管上料装置,包括入料结构、平移结构、出料结构、及载体,入料结构、平移结构、及出料结构均安装在载体上,平移结构包括限高体、平移末端轮及、具备动力且柔性的平移动力带,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限高体之间设置有间隙;平移末端轮位于平移动力带内且与平移动力带贴合;入料结构与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输入端连接;出料结构与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输出端连接。
[0008]本专利技术达到的效果为,能够确保输出的方管W姿势统一,不会出现叠管或者立放的方管W。
[000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入料结构、平移结构、出料结构均为多列。
[0010]以防止方管W因自重弯曲。
[001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入料结构包括入料架、入料升降装置;入料架放置在载体上,入料升降装置的输出端与入料架之间设置有间隙。
[0012]能够避免入料升降装置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有利于提高入料升降装置的寿命。
[001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入料结构还包括具备直线动力的推料装置,入料架设置有入料架凸起,入料架凸起与推料装置的直线动力方向大致平行。
[0014]能够使得最下一排的方管W较容易滑动。
[0015]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入料结构还包括承接支架,承接支架设置有固定在载体上的安装梁,安装梁设置有承接侧板,承接侧板、承接支架位于平移动力带的外侧。
[0016]能够避免方管W直接撞击平移动力带。
[001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平移动力带具备弹性,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下方设置有平移限位体,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平移限位体之间设置有平移间隙。
[0018]能够避免相邻的两个方管W相互粘合。
[0019]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俯视时限高体的前边缘位于平移末端轮的前侧内。
[0020]使得倾斜的方管W较容易相对靠后的一个方管W滑动、进入限高体、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之间的间隙,较不容易卡死、可靠性较高。
[0021]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平移结构还包括调节结构,调节结构包括调节螺杆、调节动力齿轮及、调节联动杆;调节螺杆与限高体连接、且与调节动力齿轮啮合。
[0022]能够根据需要调节限高体的高度,确保限高体同步升降、提高可靠性。
[0023]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出料结构包括出料动力带、横推装置及、具备升降动力、且设置在出料动力带侧面的横推升降台,出料动力带与平移动力带的输出端连接,横推装置具备直线动力且该直线动力大致垂直于平移动力带的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的移动方向。
[0024]综上,本专利技术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0025]1}能够确保输出的方管姿势统一,不会出现叠管或者立放的方管。
[0026]2}能够避免入料升降装置受到较大的冲击力,有利于提高入料升降装置的寿命。
[0027]3}使得倾斜的方管较容易相对靠后的一个方管滑动、进入限高体、平移动力带的输送段之间的间隙,较不容易卡死、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30]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31]图4是剖面一SEC1的示意图;箭头一ARR1表示入料升降装置12将入料架11及方管W顶起的方向。
[0032]图5是剖面二SEC2的示意图;箭头二ARR2表示推料装置13将方管W推向平移结构2的方向。
[0033]图6是剖面三SEC3的示意图。
[0034]图7是剖面四SEC4的示意图;箭头三ARR3表示横推装置31推动方管W、输出方管W的方向。
[0035]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承接支架14的立体示意图。
[0036]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的接线图。
[0037]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的接线图。
[0038]箭头一ARR1;箭头二ARR2;箭头三ARR3;剖面一SEC1;剖面二SEC2;剖面三SEC3;剖面四SEC4;线条一LINE1;入料结构1;入料架11;入料架凸起111;易滑垫板112;入料升降装置12;入料升降体121;联动杆122;入料升降电机129;推料装置13;承接支架14;安装梁141;承接侧板142;平移结构2;平移动力带21;平移末端轮211;平移限位体212;平移间隙213;限高体22;调节结构23;调节螺杆231;调节动力齿轮232;调节联动杆233;出料结构3;横推装置31;横推动力件311;横推升降台32;横推升降转杆321;直线导轨322;横推升降联动杆323;出料动力带33;载体9;电控装置8;方管W。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0]作为具体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其包括入料结构1、平移结
构2、出料结构3、及载体9,入料结构1、平移结构2、及出料结构3均安装在载体9上,以使得本实施例的方管上料装置为一个整体。当然,载体9分体结构,使得入料结构1、平移结构2、出料结构3为分体结构。
[0041]入料结构1用于临时存放和/或者输送矩阵的方管W。
[0042]出料结构3用于将单排的方管W输出、供下一工序使用。
[0043]平移结构2包括限高体22、平移末端轮211及、具备动力且柔性的平移动力带21,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限高体22之间设置有间隙。通常,平移动力带21整体为密闭的环形,平移动力带21包围有至少两个皮带轮(附图未标出);所述至少两个皮带轮中的至少一个具备旋转动力而能够驱动平移动力带21运动、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大致水平地平移。方管W放置在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上,能够随着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移动。
[0044]平移末端轮211位于平移动力带21内且与平移动力带21贴合。平移末端轮211位于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的输出端。
[0045]入料结构1与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的输入端连接;出料结构3与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的输出端连接。
[0046]工作原理为,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方管上料装置,其包括入料结构(1)、平移结构(2)、出料结构(3)、及载体(9),入料结构(1)、平移结构(2)、及出料结构(3)均安装在载体(9)上,其特征是,平移结构(2)包括限高体(22)、平移末端轮(211)及、具备动力且柔性的平移动力带(21),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限高体(22)之间设置有间隙;平移末端轮(211)位于平移动力带(21)内且与平移动力带(21)贴合;入料结构(1)与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的输入端连接;出料结构(3)与平移动力带(21)的输送段的输出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上料装置,其特征是,入料结构(1)、平移结构(2)、出料结构(3)均为多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上料装置,其特征是,入料结构(1)包括入料架(11)、入料升降装置(12);入料架(11)放置在载体(9)上,入料升降装置(12)的输出端与入料架(11)之间设置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管上料装置,其特征是,入料结构(1)还包括具备直线动力的推料装置(13),入料架(11)设置有入料架凸起(111),入料架凸起(111)与推料装置(13)的直线动力方向大致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管上料装置,其特征是,入料结构(1)还包括承接支架(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智涛,伍伦春,罗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志达精密管业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