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水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3556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10
一种多功能水坝,包括水坝本体、辅助坝、溢洪道、连梁、放水部、排水管以及水门,水坝本体和辅助坝均横跨河道设置,且两者之间隔开预定距离形成溢洪道;连梁从上至下设在水坝本体和辅助坝之间连接两者,使其保持平行、平衡;放水部位于水坝本体的上部,用于排放蓄水上表层的流水;水门位于辅助坝的下部,河道上流的流水通过所述水门流入所述溢洪道;水坝本体的下方设有排水管,进入到溢洪道的深层污染物质或污泥通过排水向河道下流排出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水坝通过设置水坝本体和辅助坝来优先排放污染物质或污泥等,能够防止污染物质或污泥的沉淀堆积,从而防止蓄水发生水质污染。从而防止蓄水发生水质污染。从而防止蓄水发生水质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水坝


[0001]本技术属于水电厂建设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水坝。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情况下,通过建设水坝来进行储水、引水或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水坝还可以用于水力发电或确保饮用水、农业用水等各种用水量。但由于建设水坝属于人为截断河流而形成水库,只有处于水表层的水才能通过水坝继续流向下流,而处于深层的水在开始储水时就开始就停止流动。因此,密度高于水的各种污染物质长期堆积沉淀,甚至发生腐烂而导致水质变差、失去自净能力等问题。尤其,处于深层的水由于富营养化现象而不再适用于饮用、农业用以及工业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水坝,其能够防止水质受到污染而变差,还能够用于取水、储水、调节洪水、防止水土流失、水力发电等。
[0004]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多功能水坝,其能够防止水坝内水质污染,所述水坝包括水坝本体1、辅助坝2、溢洪道3、连梁4、放水部、排水管11以及水门10,其特征在于:
[0006]所述水坝本体1横跨河道设置;
[0007]所述辅助坝2设在水坝本体1的一侧,与所述水坝本体1隔开预定距离;
[0008]多个所述连梁4从上至下设在所述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之间,连接所述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
[0009]所述放水部位于所述水坝本体1的最上部;
[0010]多个所述水门10位于所述辅助坝2的下部,河道上流的流水通过所述水门 10流入所述溢洪道3;
[0011]排水管11在所述水坝本体1的下方,进入到所述溢洪道3的污染物质或污泥通过排水管11向河道下游排放。
[0012]本技术还进一步采用以下优选技术方案:
[0013]所述放水部包括第一放水部6、第二放水部7、第三放水部8以及第四放水部9,
[0014]所述第一放水部6位于所述水坝本体1的上部最中心位置,即位于所述放水部的最内侧;
[0015]所述第二放水部7位于所述第一放水部6的两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放水部6预定高度,
[0016]所述第三放水部8位于所述第二放水部7的外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放水部7预定高度;
[0017]所述第四放水部9位于所述第三放水部8的外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放水部8预定高度。
[0018]所述第一放水部6与第二放水部7、第二放水部7与第三放水部8、第三放水部8与第四放水部9之间的高度差均相同;
[0019]所述第二放水部7、第三放水部8、第四放水部9的宽度均小于所述第一放水部6的宽度。
[0020]所述第一放水部6具有向所述水坝本体1外侧倾斜的斜坡。
[0021]所述第一放水部6位于所述水坝本体1整体高度的0.75

0.85倍处。
[0022]所述水坝还包括用于改变排水口大小的第一闸门,其设在所述排水管6入口。
[0023]所述水坝还包括撞击装置12,其设在所述水坝本体1外侧河道上;
[0024]所述撞击装置12通过设在河道上的地基和支柱设置,且所述撞击装置12的表面具有多个用于产生能够净化水质的阴离子凸起。
[0025]所述水坝还包括发电涡轮机13,其设在所述水坝本体1外侧或所述溢洪道 3的预定位置处。
[0026]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7]本技术的水坝通过设置水坝本体和辅助坝来优先排放污染物质或污泥等,能够防止污染物质或污泥的沉淀堆积,从而防止蓄水发生水质污染。
[0028]本技术还通过设置撞击装置来生成更多的阴离子,从而净化周边水质。
[0029]本技术通过在水坝本体外侧或溢洪道内设置发电涡轮机,通过流水来旋转涡轮机,从而发电。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水坝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水坝的正视图。
[0032]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设置撞击装置的水坝的示意图。
[0033]图4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设置发电涡轮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根据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35]图1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水坝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多功能水坝包括水坝本体1、辅助坝2、溢洪道3、连梁4、放水部以及水门10。
[0036]本技术中,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均横跨河道设置,且两者之间相隔预定距离,形成溢洪道3。优选地,根据实际水坝的大小,该溢洪道3的宽度可以为1

10mm。且工作人员还能够通过该溢洪道3来清理流入溢洪道3的大型异物或进行疏通。
[0037]在本技术中,将设有辅助坝2的水坝本体1的一侧设为水坝本体1的内侧,另一侧为水坝本体1的外侧。
[0038]在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之间,从上至下设有多个连梁4,通过连梁4来保持平行于平衡。
[0039]图2是本技术的多功能水坝的正视图,如图2所示,放水部位于水坝本体1的上部,用于排放溢洪道3内上表层的流水。具体地,放水部包括第一放水部6、第二放水部7、第三放水部8以及第四放水部9。
[0040]第一放水部6位于水坝本体1上部的最中心位置,即位于放水部的最内侧,其具有预定高度h1和宽度w1。第一放水部6还具有向所述水坝本体1外侧倾斜的斜坡,该斜坡能够使得水流下落时不会碰撞到水坝本体1的墙壁,从而避免水珠长期碰撞水坝本体1导致水坝本体1损坏。优选地,第一放水部1位于水坝本体1整体高度H的0.75

0.85倍处。
[0041]第二放水部7位于第一放水部6的两侧,且其位置高于第一放水部6预定高度,其高度与第一放水部6的高度h1相同,宽度小于第一放水部6的宽度w1。
[0042]第三放水部8位于第二放水部7的外侧,且其位置高于第二放水部7预定高度,其高度与第一放水部6的高度h1相同,宽度小于第一放水部6的宽度w1。
[0043]第四放水部9位于第三放水部8的外侧,即位于放水部的最外侧,且其位置高于第三放水部8预定高度,其高度与第一放水部6相同的高度h1,宽度小于第一放水部6的宽度w1。
[0044]在降水过多而导致流入河道的水量增加时,蓄水水位也随之增长,流水可以通过第一放水部6、多第二放水部7、第三放水部8、第四放水部9中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放水部流向河道下流。
[0045]优选地,放水部还设有第一闸门,其高度可调整,从而能够调整蓄水量。
[0046]在水坝本体1的下方,设有排水管11,且在排水管11的排水口处设有闸门12,其能够根据流水量来调整排水口的大小。通过该排水管能够向河道下流排出进入到溢洪道3的深层污染物质或污泥等异物,防止异物堆积在水坝本体1内侧。
[0047]在辅助坝2的下方,设有多个水门10,在上流被拦截储存的储水可通过该水门进入到溢洪道3中,通过溢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水坝,其能够防止水坝内水质污染,所述水坝包括水坝本体(1)、辅助坝(2)、溢洪道(3)、连梁(4)、放水部、排水管(11)以及水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坝本体(1)横跨河道设置;所述辅助坝(2)设在水坝本体(1)的一侧,与所述水坝本体(1)隔开预定距离;多个所述连梁(4)从上至下设在所述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之间,连接所述水坝本体(1)和辅助坝(2);所述放水部位于所述水坝本体(1)的最上部;多个所述水门(10)位于所述辅助坝(2)的下部,河道上流的流水通过所述水门(10)流入所述溢洪道(3);排水管(11)设置在所述水坝本体(1)的下方,进入到所述溢洪道(3)的污染物质或污泥通过排水管(11)向河道下游排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水坝,其特征在于:所述放水部包括第一放水部(6)、第二放水部(7)、第三放水部(8)以及第四放水部(9),所述第一放水部(6)位于所述水坝本体(1)的上部最中心位置,即位于所述放水部的最内侧;所述第二放水部(7)位于所述第一放水部(6)的两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一放水部(6)预定高度,所述第三放水部(8)位于所述第二放水部(7)的外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二放水部(7)预定高度;所述第四放水部(9)位于所述第三放水部(8)的外侧,且其位置高于所述第三放水部(8)预定高度。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克成栾旭王环东黄海红孔凡场陈池梁挺夏春芬黄海峰刘卫华刘玉林徐奇袁超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松江河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