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3282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该电解液是至少含有非水溶剂和锂盐而形成的非水电解液,其中,该非水电解液含有1,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10月19日、申请号为201710119547.7、发 明名称为“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更详细地说,涉及 具有含有特定成分的锂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和具有特定组成和物性的能 吸留和放出锂的正极和负极,并且特别是低温放电特性优异且容量高、长寿 命、高输出的锂二次电池以及其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对二次电池的高容量化的要求不断 提高,能量密度比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高的锂二次电池受到关注。
[0004]锂二次电池由于是高容量的二次电池,因此可用在各种用途中,但其主 要使用在手机等比较小型的电池中,期待今后在汽车用途等的大型电池中扩 大其应用。在大型电池中特别是对输出有要求,只是将以往的小型电池单纯 变大在性能上并不充分。另外,提出了各种用于提高输出的电池材料的改良 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5、非专利文献1等)。可是,仍然不能得到足 够的输出,要求进一步改善。
[0005]专利文献1:特开2005

071749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特开2005

12318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3:特开2001

206722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4:特开2003

267732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5:特开2001

015108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6:WO2003/34518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7:特开平11

067270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8:特开昭61

168512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9:特开平6

275263号公报
[0014]专利文献10:特开2000

340232号公报
[0015]专利文献11:特开2005

235397号公报
[0016]专利文献12:特开平11

031509号公报
[0017]专利文献13:特开平3

055770号公报
[0018]专利文献14:特开2004

071458号公报
[0019]专利文献15:特开2004

087459号公报
[0020]专利文献16:特开平10

270074号公报
[0021]专利文献17:特开2002

075440号公报
[0022]专利文献18:特开平10

270075号公报
[0023]专利文献19:特开平8

045545号公报
[0024]专利文献20:特开2001

006729号公报
[0025]专利文献21:特开平10

050342号公报
[0026]专利文献22:特开平9

106835号公报
[0027]专利文献23:特开2000

058116号公报
[0028]专利文献24:特开2001

015158号公报
[0029]专利文献25:特开2005

306619号公报
[0030]非专利文献1:J.Electrochem.soc.,145,L1(1998)

技术实现思路

[003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32]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样的
技术介绍
而作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制成 更大型时也是高容量、长寿命、且具有高输出的锂二次电池。
[0033]解决课题的方法
[0034]本专利技术人等对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具有特定 的组成和物性的正极和负极、以及含有从特定的组中选择的化合物的非水电 解液,可得到高容量、长寿命、且高输出的锂二次电池,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
[0035]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至少包含:在正极和负 极间夹着微多孔膜隔板而构成的电极组、以及在非水溶剂中含有锂盐而形成 的非水电解液,并且将它们装在电池外壳中,其中,
[0036]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在集电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含 有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活性物质;
[0037]该非水电解液含有选自下述物质中的至少一种化合物,其在全部非水电 解液中的含量为10ppm以上,所述物质包括:
[0038]下述通式(1)表示的环状硅氧烷化合物、
[0039][化学式1][0040][0041][通式(1)中,R1和R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表示碳原子数1~12的有机 基团,n表示3~10的整数。][0042]下述通式(2)表示的氟硅烷化合物、
[0043][化学式2][0044]SiF
x
R
3p
R
4q
R
5r
ꢀꢀ
(2)
[0045][通式(2)中,R3~R5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表示碳原子数1~12的有机基 团,x表示1~3的整数,p、q和r分别表示0~3的整数,且1≤p+q+r≤3。][0046]下述通式(3)表示的化合物、
[0047][化学式3][0048][0049][通式(3)中,R6~R8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表示碳原子数1~12的有机基 团,A表示由H、C、N、O、F、S、Si和/或P构成的基团。],以及
[0050]分子内具有S

F键的化合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单氟磷酸盐、二氟磷 酸盐、乙酸盐和丙酸盐;
[0051]并且,所述正极是选自下述正极[1]~正极[5]中的任意一种正极:
[0052]正极[1]: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该正极活性物质含有锰;
[0053]正极[2]: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该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下述组成式(4) 表示的组成,
[0054]Li
x
Ni
(1

y

z)
Co
y
M
z
O2ꢀꢀ
组成式(4)
[0055][组成式(4)中,M表示选自Mn、Al、Fe、Ti、Mg、Cr、Ga、Cu、Zn 和Nb中的至少一种元素,x表示满足0<x≤1.2的数,y表示满足0.05≤y≤0.5 的数,z表示满足0.01≤z≤0.5的数。];
[0056]正极[3]:包含选自下述(a)~(d)中的任一种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
[0057](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该电解液是至少含有非水溶剂和锂盐而形成的非水电解液,其中,该非水电解液含有1,3

丙磺内酯和二氟磷酸盐,所述1,3

丙磺内酯在全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0.001质量%~5质量%的范围,所述二氟磷酸盐在全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10ppm以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含有0.01质量%~5质量%的二氟磷酸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二氟磷酸盐为二氟磷酸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二氟磷酸盐为二氟磷酸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其中,所述非水溶剂是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的混合溶剂,且碳酸亚乙酯相对于非水溶剂总量的比例为1容量%~25容量%。10.一种锂二次电池,该锂二次电池至少包含:将正极和负极夹着微多孔膜隔板而构成的电极组、以及在非水溶剂中含有锂盐而形成的非水电解液,并且将它们装在电池外壳中,其中,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分别在集电体上形成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含有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活性物质;该非水电解液含有1,3

丙磺内酯和二氟磷酸盐,所述1,3

丙磺内酯在全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0.001质量%~5质量%的范围,所述二氟磷酸盐在全部非水电解液中的含量为10ppm以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电解液含有0.01质量%~5质量%的二氟磷酸盐。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盐为二氟磷酸锂。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二氟磷酸盐为二氟磷酸锂。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碳酸二甲酯和碳酸甲乙酯。18.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非水溶剂是至少含有碳酸亚乙酯的混合溶剂,且碳酸亚乙酯相对于非水溶剂总量的比例为1容量%~25容量%。19.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二次电池,其中,该二次电池具有选自下述(1)~(3)中任意一种性质:(1)正极的电极面积的总和相对于二次电池的外壳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城秀和加藤竜一横沟正和宇尾野宏之松本一志佐藤智洋
申请(专利权)人:MU电解液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