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拾取装置和光信息记录媒体记录重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2612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与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关的结构是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光束对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或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光束对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光束对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不同的至少4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可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光拾取装置中,作为用于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的重放、对光盘的信息的记录的光源而使用的激光器光源的短波长化得到了进展,例如,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利用第2高次波进行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变换的蓝色SHG激光器等的波长400~420nm的激光器光源正在实现实用化。如果使用这些蓝紫色半导体激光器,则在使用与DVD(数字通用盘)相同的数值孔径(NA)的物镜的情况下,对于直径12cm的光盘可进行15~20GB的信息的记录,在使物镜的NA高达0.85的情况下,对于直径12cm的光盘可进行23~25GB的信息的记录。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使用蓝紫色激光器光源的光盘和光磁盘总称为“高密度光盘”。但是,作为高密度光盘,现在提出了二种规格。一种是使用NA0.85的物镜、保护基板厚度为0.1mm的蓝光盘(以下,简称为BD),另一种是使用NA0.65至0.67的物镜、保护基板厚度为0.6mm的HDDVD(以下,简称为HD)。鉴于将来在市场上存在这二种规格的高密度光盘流通的可能性,希望有对于任一种高密度光盘都能进行记录/重放的高密度光盘播放器/记录器。另一方面,谈到只对于高密度光盘可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有时不能说作为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的制品的价值是充分的。如果根据现在正在出售记录了多种多样的信息的DVD、CD(小型盘)的现实,则例如即使对于用户所有的DVD、CD也能同样地、恰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重放这一点提高了作为高密度光盘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的商品价值。根据这样的背景,希望在高密度光盘用的光盘播放器/记录器等中安装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即使对于高密度光盘、DVD、进而是CD的任一种都能恰当地记录/重放信息的功能。然而,由于例如BD与HD的数值孔径NA、保护基板厚度等的规格不同,故如果打算使用共同的物镜以可互换的方式对这些光盘进行信息的记录和/重放,则物镜的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此外产生温度特性恶化等的问题。与此不同,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分别设置BD用的物镜和HD用的物镜既能确保设计的自由度、又能以可互换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显示的光拾取装置中,由于分别对2个物镜设置了分开的光源,故存在光拾取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或大型化的问题。再者,为了除BD和HD外即使对于DVD和CD也以可互换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怎样来组合波长不同的3种光束和2个物镜成为问题。在此,能使红外激光聚光于CD的信息记录面上、使红外激光聚光于DVD的信息记录面上的DVD/CD互换物镜已上市了。因而,如果将使蓝色激光聚光于BD和HD的信息记录面上的物镜和已上市的DVD/CD互换物镜组合起来使用,则能以低成本生产对于4种不同的光盘可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然而,由于如上所述在BD和HD中保护层的厚度不同,故在使用共同的物镜的情况下,必须有用于校正起因于厚度的差而产生的球面像差的某种方法。在此,如果象DVD和CD那样所使用的光束的波长不同,则通过使用衍射结构可高效地校正起因于厚度的差产生的球面像差。但是,由于BD和HD使用蓝色激光等相同的波长的光束,故如果例如进行将一半的光量使用于BD、剩下的光量使用于HD等的光量的分配,则存在聚光点的光强度下降的问题。这一点在以倍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光拾取装置中,存在容易产生读入误差、写入误差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使耦合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也可校正起因于BD和HD的保护层厚度的差产生的球面像差。但是,在笔记本PC等中安装的光拾取装置中,希望成为薄型的结构,也存在尽可能固定地使用耦合透镜等的光学元件的要求。专利文献1特开2004-295983号公报专利技术的公开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安装了既是简易且紧凑的、又能对不同的4种规格的光盘恰当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的物镜的光拾取装置。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较为理想的方式是下述的光拾取装置具有第1光源;第2光源;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第1光束对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对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第2光束对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第3光束对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此外,上述入射光学系统具有规定的光学元件。附图的简单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2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拾取装置中使用的物镜传动器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液晶校正元件LCD的概略结构的剖面图。图4是与第2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5是与第3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6是与第4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7是与第5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8是与第6实施方式有关的光拾取装置的概略剖面图。图9是表示相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a)(b)。图10是表示相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a)(b)。图11是表示相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a)(b)。图12是表示相位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a)(b)。用于实施专利技术的最佳方式以下说明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具体的方式。项1中所述的结构是下述的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波长λ1的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波长λ2(λ2>λ1)的光束的第2光源;射出波长λ3(λ3>λ2)的光束的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波长λ1的第1光束对具有厚度t1的第1保护层的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对具有厚度t2(t2>t1)的第2保护层的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波长λ2的第2光束对具有厚度t3(t3>t1)的第3保护层的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波长λ3的第3光束对具有厚度t4(t4>t3)的第4保护层的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至少在光轴方向上固定了构成上述入射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在此,假定入射到第1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光束必定通过构成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物镜和液晶校正元件。此外,用某种构件互相固定了构成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物镜和液晶校正元件,也可一体地形成。再者,第1对物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波长λ1的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波长λ2(λ2>λ1)的光束的第2光源;射出波长λ3(λ3>λ2)的光束的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波长λ1的第1光束对具有厚度t1的第1保护层的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对具有厚度t2(t 2>t1)的第2保护层的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波长λ2的第2光束对具有厚度t3(t3>t1)的第3保护层的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 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波长λ3的第3光束对具有厚度t4(t4>t3)的第4保护层的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 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至少在光轴方向上固定了构成上述入射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5-9-27 279641/20051.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波长λ1的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波长λ2(λ2>λ1)的光束的第2光源;射出波长λ3(λ3>λ2)的光束的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波长λ1的第1光束对具有厚度t1的第1保护层的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对具有厚度t2(t2>t1)的第2保护层的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波长λ2的第2光束对具有厚度t3(t3>t1)的第3保护层的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波长λ3的第3光束对具有厚度t4(t4>t3)的第4保护层的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至少在光轴方向上固定了构成上述入射光学系统的光学元件。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固定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和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的保持构件,上述入射光学系统具有使上述第1光束至第3光束共同地通过的耦合透镜,通过驱动上述保持构件,使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和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的某一个入射通过了上述耦合透镜的光束。3.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学系统具有使通过了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中的第1耦合透镜和使通过了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第2耦合透镜,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光束和入射到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光束经过不同的光路。4.一种光拾取装置,具有射出波长λ1的光束的第1光源;射出波长λ2(λ2>λ1)的光束的第2光源;射出波长λ3(λ3>λ2)的光束的第3光源;第1对物光学系统;第2对物光学系统;使来自上述第1至第3光源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或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入射光学系统;以及光检测器,使用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1光源射出的波长λ1的第1光束对具有厚度t1的第1保护层的第1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对具有厚度t2(t2>t1)的第2保护层的第2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使用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通过使从上述第2光源射出的波长λ2的第2光束对具有厚度t3(t3>t1)的第3保护层的第3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并且通过使从上述第3光源射出的波长λ3的第3光束对具有厚度t4(t4>t3)的第4保护层的第4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信息记录面聚光来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重放,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具有物镜和对透过的光束可校正球面像差量的液晶校正元件,上述入射光学系统具有在光轴方向上可动且使成为平行之前的光束通过的耦合透镜。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体地形成了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上述物镜与上述液晶校正元件。6.如权利要求4或5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入射光学系统具有使通过了光束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中的第1耦合透镜和使通过了的光束入射到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第2耦合透镜,入射到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光束和入射到上述第2对物光学系统中的光束经过不同的光路。7.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第1耦合透镜和上述第2耦合透镜的、共同的传动器。8.如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第1耦合透镜的传动器和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第2耦合透镜的传动器。9.如权利要求4至8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液晶校正元件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比通过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耦合透镜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小。10.如权利要求4至8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上述液晶校正元件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比通过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耦合透镜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大。11.如权利要求4至10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大于等于0.6,在使上述第1光束经上述第1保护层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和使上述第1光束经上述第2保护层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通过在光轴方向上驱动上述耦合透镜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ΔSA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为0.6的范围内满足0.8<|ΔSA(WFEλrms)|<1.6。12.如权利要求1至11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检测器是接收并检测上述第1光束、上述第2光束和上述第3光束的共同的光检测器。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t3>=t2。14.如权利要求1至13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大于等于0.6。15.如权利要求4至14的任一项中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对物光学系统的物镜的数值孔径NA大于等于0.6,在使上述第1光束经上述第1保护层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和使上述第1光束经上述第2保护层聚光于信息记录面上的情况下,利用上述液晶校正元件校正的球面像差校正量ΔSA在上述数值孔径NA为0.6的范围内满足0.8<|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新勇一木村彻
申请(专利权)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