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1873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C”型内置油分非对称布置导致冷凝管两侧换热性能降低,造成冷凝器整体换热衰减的问题。该卧式冷凝器包括壳体、油分和均流板,油分和均流板内置于壳体内,油分位于壳体的一侧且偏心布置,均流板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均流板上设置有导液孔和至少具有两种孔径的导气孔,导液孔用于供冷凝液流出,导气孔用于供冷媒气体流过并使流经导气孔后的冷媒气体均匀。该卧式冷凝器均流板上不均一的导气孔可对通过油分进入换热管区的冷媒气体进行均气,使得不均匀的冷媒气体流过均流板后变得均匀,从而使得流过冷凝管区域的冷媒气体均匀,提升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冷中央空调系统中,特别是螺杆机系统,由于螺杆压缩机特殊的工作机制,需要在系统中引入冷冻油,起到给压缩机降温和润滑阴阳转子等作用。机组运行过程中,高温高压气态冷媒混合冷冻油从压缩机排气口进入油分装置完成油气分离后,冷冻油回到压缩机,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换热。
[0003]常用的油分装置有外置立式油分和内置油分两种。外置立式油分一般为瘦高旋分形式,但由于分离效率受内部流场布局、油滴分布、结构参数等因素影响较大,且油分外置影响机组整体管路布局及美观性等问题,其已在逐步减少使用。而内置油分集成在卧式冷凝器内,因其具有可提供足够的油气分离空间、便于回油等优点,被众多空调厂商使用。
[0004]现使用的内置油分“V”型对称结构居多,但随着换热器小型化和紧凑化的发展,冷凝器壳体长度和直径减小,所以为保证足够油气分离空间,现已发展出“C”型结构的内置油分。“C”型内置油分为便于采用重力沉降分离出冷冻油,在冷凝器壳体中呈现为非对称布置。然而,申请人发现,“C”型内置油分非对称布置导致经油气分离之后的气态冷媒进入换热管区分布不均,易使一侧冷凝管表面因冷凝量大产生管束效应,造成冷凝换热性能降低;而另一侧冷凝管冷凝气量不足,无法完全发挥其换热能力,造成冷凝器整体换热衰减,影响机组性能。同时,占冷凝器大约3~10%的换热面积为去过热面积,该部分使用现行高效冷凝管易造成换热面积和成本的浪费
[0005]因此,急需对现有技术中的卧式冷凝器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C”型内置油分非对称布置导致冷凝管两侧换热性能降低,造成冷凝器整体换热衰减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冷凝器,包括壳体、油分和均流板,其中,所述油分和所述均流板内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且所述油分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且偏心布置,所述均流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所述均流板上设置有导液孔和至少具有两种孔径的导气孔,所述导液孔用于供冷凝液流出,所述导气孔用于供冷媒气体流过并使流经所述导气孔后的冷媒气体均匀。
[000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均流板倾斜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布管区并将所述布管区分隔为第一布管区和第二布管区,并且所述均流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壳体和所述油分相连。
[0010]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均流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15
°

[0011]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液孔位于所述均流板较低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均流
板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导气孔位于所述均流板靠近油分的一侧。
[0012]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气孔包括第一导气孔和第二导气孔,其中,所述第一导气孔位于所述均流板靠近所述导液孔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气孔位于所述均流板靠近所述油分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导气孔的孔径。
[0013]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液孔为单排孔,并且所述导液孔的孔径为6~12mm;所述第一导气孔和所述第二导气孔为多排孔,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的孔径为1~4mm,所述第二导气孔的孔径为3~8mm。
[0014]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导液孔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5~3倍;所述第一导气孔在所述均流板的宽度和长度方向上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5~3倍;所述第二导气孔在所述均流板的宽度和长度方向上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5~3倍。
[0015]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液孔、所述第一导气孔和所述第二导气孔占据的所述均流板的宽度比例为:L1∶L2∶L3=1∶3∶15~1∶10∶15,其中,L1为所述导液孔占据的所述均流板的宽度,L2为所述第一导气孔占据的所述均流板的宽度,L3为所述第二导气孔占据的所述均流板的宽度。
[0016]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布管区布置有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布管区布置有第三换热管,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去过热区域,并且单根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小于单根所述第二换热管或单根所述第三换热管的换热面积。
[0017]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油分包括进气管、内置漏油板、侧边封板、出油口、油分滤网、L型多孔滤油板和长直滤油板,其中,所述侧边封板的两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连;所述内置漏油板和所述长直滤油板位于所述侧边封板和所述壳体组成的腔体内;所述进气管插入由所述壳体、所述内置漏油板、所述侧边封板和所述长直滤油板组成的半封闭腔体内;所述油分滤网和所述L型多孔滤油板位于所述侧边封板缺口处;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内置漏油板下方和所述侧边封板之间的所述壳体上并从所述壳体伸出。
[0018]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侧边封板为弧形结构。
[0019]根据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侧边封板的截面弧长为所述壳体截面周长的1/5~1/2。
[0020]本专利技术的室外机,包括室外机本体和位于所述室外机本体内的冷凝器,其中,所述冷凝器为本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卧式冷凝器。
[0021]本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所述室外机为本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室外机。
[0022]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冷凝器,包括壳体、油分和均流板,其中,油分和均流板内置于壳体内,并且油分位于壳体的一侧且偏心布置,均流板位于壳体的另一侧,均流板上设置有导液孔和至少具有两种孔径的导气孔,导液孔用于供冷凝液流出,导气孔用于供冷媒气体流过并使流经导气孔后的冷媒气体均匀,即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冷凝器,为内置油分和均流板集成式卧式冷凝器,油分位于壳体的一侧且偏心布置,均流板上不均一的导气孔可对通过油分进入换热管区的高温高压冷媒气体进行均气,使得不均匀的冷媒气体流过均流板后变得均匀,从而使得流过冷凝管区域的冷媒气体均匀,提升换热器整体换热效率,防止出现一侧冷凝管表面因冷凝量大产生管束效应,造成冷凝换热性能降低,而另一侧冷凝管因冷凝气量
不足,无法完全发挥其换热能力的问题。
[0024]本专利技术的室外机,包括本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卧式冷凝器,本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包括本专利技术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室外机,由于卧式冷凝器的换热效率提升,从而使得本专利技术室外机的换热效率提升,使用本专利技术室外机的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也提升。
[0025]即本专利技术的卧式冷凝器、室外机和空调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C”型内置油分非对称布置导致冷凝管两侧换热性能降低,造成冷凝器整体换热衰减的技术问题。
[0026]此外,本专利技术优选技术方案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27]本专利技术优选技术方案油分的侧边封板为弧形结构,并且油分偏心布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1)、油分和均流板(201),其中,所述油分和所述均流板(201)内置于所述壳体(101)内,并且所述油分位于所述壳体(101)的一侧且偏心布置,所述均流板(201)位于所述壳体(101)的另一侧,所述均流板(201)上设置有导液孔(2011)和至少具有两种孔径的导气孔(2012),所述导液孔(2011)用于供冷凝液流出,所述导气孔(2012)用于供冷媒气体流过并使流经所述导气孔(2012)后的冷媒气体均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201)倾斜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的布管区并将所述布管区分隔为第一布管区(202)和第二布管区(203),并且所述均流板(20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壳体(101)和所述油分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板(20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15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孔(2011)位于所述均流板(201)较低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均流板(201)靠近所述壳体(101)的一侧,所述导气孔(2012)位于所述均流板(201)靠近所述油分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孔(2012)包括第一导气孔(2012a)和第二导气孔(2012b),其中,所述第一导气孔(2012a)位于所述均流板(201)靠近所述导液孔(201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气孔(2012b)位于所述均流板(201)靠近所述油分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2012a)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导气孔(2012b)的孔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孔(2011)为单排孔,并且所述导液孔(2011)的孔径为6~12mm;所述第一导气孔(2012a)和所述第二导气孔(2012b)为多排孔,并且所述第一导气孔(2012a)的孔径为1~4mm,所述第二导气孔(2012b)的孔径为3~8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孔(2011)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5~3倍;所述第一导气孔(2012a)在所述均流板(201)的宽度和长度方向上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5~3倍;所述第二导气孔(2012b)在所述均流板(201)的宽度和长度方向上的孔间距为其孔径的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勇胡东兵胡海利张营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