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以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1557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换热器包括连通管路、第一换热管、第二换热管、分流管组件,连通管路为换热器的出口管;第一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与第一换热管并联;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构造出U型管,第三分流管的一端与U型管连通,第一分流管与第一换热管连通,第二分流管与连通管路连通,第三分流管与第二换热管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以简化分流管组件的结构,保证冷媒流动的顺畅度,且可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分流管组件结构简单,可以省略或降低焊接点的数量,降低了焊堵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冷媒的流通顺畅度。进一步保证了冷媒的流通顺畅度。进一步保证了冷媒的流通顺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仪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可以包括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冷媒通道可以分为第一冷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以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器还包括分流管组件,分流管组件可将两个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汇合。而分流管组件的结构一般较复杂,不便于加工且焊接点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结构简单,冷媒流通顺畅,换热效率好。
[000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换热器。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包括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相连通;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蜿蜒延伸,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并联;分流管组件,所述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构造出U型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为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蜿蜒延伸,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并联;分流管组件,所述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构造出U型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连通管路连通。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设置分流管组件可以实现冷媒的汇流,通过将分流管组件的所述第一分流管和分流管组件的所述第二分流管共同构造出U型管,可以简化分流管组件的结构,保证冷媒流动的顺畅度,且可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分流管组件结构简单,可以省略或降低焊接点的数量,降低了焊堵的概率,进一步保证了冷媒的流通顺畅度,提高了换热效率。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管包括直形段和弧形段,所述直形段插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直形段的外径D1小于所述弧形段的外径D2。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形段和所述弧形段之间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沿所述直形段的周向方向延伸。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凸起为磷铜焊环。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形段插入所述第一换热管的深度H大于等于15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端板,所述第一换热管穿设于所述端板,
[0013]所述直形段与所述第一换热管重叠的部分为重叠段,所述端板位于所述重叠段。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管包括直形段,所述直形段插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直形段的外径为D1,所述第三分流管的外径为D3,D3/D1的比值范围为1.3

1.6。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和所述第三分流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三分流管连接于所述U型管的中部。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换热器,可以简化结构,冷媒的流动的顺畅度好,可以提高换热效果。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室外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分流管组件的部分结构为剖面图;
[0023]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流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流管组件的连接示意图,该分流管组件用于空调室外机;
[0025]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分流管组件的连接示意图,该分流管组件用于空调室内机。
[0026]附图标记:
[0027]换热器100;
[0028]连通管路10;第一换热管20;第二换热管30;
[0029]分流管组件40;第一分流管41;直形段411;弧形段412;环形凸起413;
[0030]第二分流管42;第三分流管43;分流管段44;管接头45;管接螺母46;
[0031]第一冷媒通道入口50;第二冷媒通道入口60;第一冷媒通道出口70,第二冷媒通道出口80;
[0032]总进口端90;总出口端91;进口管组件92;端板93。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4]下面参考图1

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包括连通管路10、第一换热管20、第二换热管30以及分流管组件40。换热器100可以应用于空调室内
机或者,换热器100可以应用于空调室外机,在此不做限定。
[0035]下面结合图1、图3

图6详细描述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时的实施例。
[0036]如图1所示,连通管路10与换热器100的出口管相连通。第一换热管20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30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30与第一换热管20并联。分流管组件40包括第一分流管41、第二分流管42和第三分流管43,第一分流管41和第二分流管42构造出U型管,第三分流管43的一端与U型管连通,第一分流管41与第一换热管20连通,第二分流管42与连通管路10连通,第三分流管43与第二换热管30连通。这里的“蜿蜒延伸”可以理解为管路沿着多段依次连接的S型或者多段依次连接的U型路径迂回延伸。连通管路10也可以蜿蜒延伸,或者可以为异形、直形等多种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0037]例如,第一换热管20可以形成第一冷媒通道,和第二换热管30可以形成第二冷媒通道,分流管组件40适于将第一冷媒通道内的冷媒和第二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汇合,例如,第一冷媒通道的冷媒可以流入第一分流管41,第二冷媒通道的冷媒可以流入第三分流管43,并通过第二分流管42汇合后从出口管流出,实现了冷媒的分流后再汇流。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降低冷媒的流程,降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与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相连通;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蜿蜒延伸,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并联;分流管组件,所述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构造出U型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连通管路连通,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2.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管路,所述连通管路为所述换热器的出口管;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蜿蜒延伸;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蜿蜒延伸,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并联;分流管组件,所述分流管组件包括第一分流管、第二分流管和第三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和所述第二分流管构造出U型管,所述第三分流管的一端与所述U型管连通,所述第一分流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分流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三分流管与所述连通管路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管包括直形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义贤朱磊卢志敏邹海如吕根贵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广东空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