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51412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移动装置包括:本体部;第一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直线移动;第三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后表面直线移动;柔性显示器,其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挠性,并且包括一侧的第一面和另一侧的第三面,所述第一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三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的第二面包围所述本体部的侧面;以及第二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之间,并将所述柔性显示器支撑为曲面状态的所述第二面。柔性显示器支撑为曲面状态的所述第二面。柔性显示器支撑为曲面状态的所述第二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安装有柔性显示器的可卷曲的移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来,为了大屏幕显示,正在开发安装有柔性显示器的可折叠移动装置。作为可折叠移动装置的种类,可以有内折方式和外折方式。
[0003]内折方式是最近由三星电子推出的,是一种在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的内侧安装柔性显示器,并如同以折叠线为基准折叠纸张那样使柔性显示器以较小的曲率半径被折叠的方式。内折方式的共同的问题是,折叠时,显示器的折叠部的曲率半径较小,因而折叠部分严重起皱。
[0004]另一方面,外折方式是由三星电子、中国的华为、柔宇展示的,是一种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被折叠,并在外侧使柔性显示器以较大的曲率半径弯曲的方式。就外折方式而言,由于展开时柔性显示器和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相互平行,因而长度相同。然而,柔性显示器的折叠线位于第一本体部的旋转中心和第二本体部的旋转中心的外侧。因此,在外折方式中,当折叠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时,比本体部位于外侧的柔性显示器的整体长度可能会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克服内折或外折方式的缺点,采用一种移动部相对于本体部滑动的结构。结合于移动部的柔性显示器可以以可卷曲方式改变长度或宽度。
[0006]上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装置,包括:本体部;第一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直线移动;第三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后表面直线移动;柔性显示器,其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挠性,并且包括一侧的第一面和另一侧的第三面,所述第一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三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的第二面包围所述本体部的侧面;以及第二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之间,并将所述柔性显示器的所述第二面支撑为曲面状态。
[0008]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器露出于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的面积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最小,并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最大,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三移动部朝相反方向移动。
[0009]所述移动装置设有铰链弹簧,该铰链弹簧的一侧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铰链弹簧使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以所述关闭状态或所述打开状态弹性偏置。
[0010]所述移动装置包括:调节部,其调节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相对位置或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张力。
[0011]所述移动装置具备:第一带,其从所述第一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三移动部延伸;以及第一带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带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能够调节所
述第一带的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固定位置。
[0012]其中,第一带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带的另一侧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具备:小齿轮,其能够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带的另一侧;齿条,其以与所述小齿轮啮合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三移动部;以及约束机构,其约束所述小齿轮的旋转。
[0013]所述移动装置具备连接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第一带及与所述第二移动部相向的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
[0014]其中,所述第一带或所述第二带是向减少弯曲变形的方向弹性地展开的板簧。
[0015]其中,所述本体部具备使所述第一移动部凸出的第一侧面部和使所述第二移动部弯曲并移动的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带包围所述第一侧面部,所述第二带包围所述第二侧面部。
[0016]其中,所述本体部具备使所述第一移动部凸出的第一侧面部和使所述第二移动部弯曲并移动的第二侧面部,所述第一带以所述第一侧面部为支撑点将所述第三移动部拉向所述第一移动部侧,所述第二带施加从所述第二侧面部推出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弹性力。
[0017]其中,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多个链块,所述第二带所贯通的带孔形成于所述链块。
[0018]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导轨单元,其形成有插入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直线导轨和曲线导轨,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中的至少一个弹性地贴紧于所述直线导轨或所述曲线导轨。
[0019]本技术的效果如下。
[0020]根据本技术,由于没有折叠部,因而具有不会出现柔性显示器的褶皱,能够相对于本体部自然地展现柔性显示器的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去除侧面盖的状态下的移动装置的关闭状态的外观图。
[0022]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安装侧面盖的状态下的移动装置的打开状态的外观图。
[0023]图3是示出本技术的关闭状态的铰链弹簧的平面透视图。
[0024]图4是示出本技术的打开状态的铰链弹簧的平面透视图。
[0025]图5是示出本技术的关闭状态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0026]图6是示出本技术的打开状态的移动装置的侧视图。
[0027]图7是本技术的导轨单元的侧视图。
[0028]图8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第三移动部、第一带及第二带的侧视图。
[0029]图9是同时示出本技术的本体部和图8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102:侧面盖,106:铰链弹簧,110:第一移动部,120:第二移动部,122:链块,123:带孔,130:第三移动部,200:导轨单元,210:第一导轨,211:第一导轨开口,220:第二导轨,230:第三导轨,231:第三导轨开口,300:柔性显示器,301:第一面,302:第二面,303:第三面,410:第一带,411:第一带固定部,412:齿轮块,413:槽,414:螺纹孔,416:第一带的另一侧的折曲部,417:小齿轮,418:齿条,420:第二带,500:本体部,501:本体部的前表面,502:
本体部的后表面,510:第一侧面部,520:第二侧面部,53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同时参照图1和图9对本技术的移动装置进行说明。
[0033]本技术的移动装置可以包括本体部500、柔性显示器300、以及移动部110、120、130。本体部500可以具备设置包括移动装置的主板、电池等的大部分零件且形成外部的壳体。
[0034]参照图1,其中示出使柔性显示器300以本体部500的长度或宽度以下的量露出的关闭状态。就移动装置而言,在如图1所示关闭状态下露出屏幕被最小化,且整体大小被最小化,能够提高便携性。为了携带的简便性,平时,柔性显示器300可以成为一部分容纳于本体部500的内部的关闭状态。在图1 中,侧面盖102被去除,以便能够直观地看到主要部。侧面盖102可以覆盖导轨单元200以防止异物流入,并阻断从外部接近本体部500的内部,并且可以发挥防水或防污的功能。
[00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部;第一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以关闭状态或打开状态直线移动;第三移动部,其在所述本体部的后表面直线移动;柔性显示器,其具有能够弯曲变形的挠性,并且包括一侧的第一面和另一侧的第三面,所述第一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三面贴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三面之间的第二面包围所述本体部的侧面;以及第二移动部,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三移动部之间,并将所述柔性显示器的所述第二面支撑为曲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显示器露出于所述本体部的前表面的面积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最小,并且在所述打开状态下最大,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三移动部朝相反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设有铰链弹簧,该铰链弹簧的一侧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所述铰链弹簧使所述第一移动部或所述第三移动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以所述关闭状态或所述打开状态弹性偏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部,其调节相对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所述第三移动部的相对位置或所述柔性显示器的张力。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带,其从所述第一移动部朝向所述第三移动部延伸;以及第一带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带的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移动装置能够调节所述第一带的另一侧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固定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朴淳瓘
申请(专利权)人:S连接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