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0371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断路器包括灭弧室、静触头、动触头以及运动杆,运动杆上连接有分闸机构与合闸机构,合闸机构包括合闸电路,合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一,电感线圈一上并接有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各自所在并联支路上分别串接有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第一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所需电能,第一可控硅在合闸时导通,第二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斥力盘减速所需电能,第二可控硅在斥力盘合闸运动至末端时导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通过“非接触式”电磁感应减速,斥力盘或动触头运动至末端时的碰撞冲击力几乎为零,具有减速效果好、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势。使用寿命长等优势。使用寿命长等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断路器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真空断路器因其灭弧介质和灭弧后触头间隙的绝缘介质都是高真空而得名。真空断路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频繁操作、灭弧后不用检修等优点,在工矿企业、发电厂、变电站中作为电器设备的保护和控制使用,特别适用于要求无油化、少检修及频繁操作的使用场所,在3~35kV,50Hz三相交配电网中应用较为普及。电磁斥力驱动系统的真空断路器因其合分闸速度快等优势,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电磁斥力驱动系统的真空断路器均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

机械碰撞减速,减速效果差,易产生二次噪音,且需改变原有的系统;

合闸停止时速度极快,灭弧室触头易磨损、寿命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通过“非接触式”电磁感应减速,斥力盘或动触头运动至末端时的碰撞冲击力几乎为零,具有减速效果好、实用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势。
[0004]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所述断路器包括灭弧室、置于灭弧室内的静触头和动触头以及与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的运动杆,所述运动杆上连接有斥力盘以及驱动斥力盘运动实现动触头分合的分闸机构与合闸机构;所述合闸机构包括合闸电路,所述合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一,所述电感线圈一上并接有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各自所在并联支路上分别串接有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第一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所需电能,第一可控硅在合闸时导通,第二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斥力盘减速所需电能,第二可控硅在斥力盘合闸运动至末端时导通。
[0005]优选地,所述分闸机构包括分闸电路,所述分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二,所述电感线圈二上串接有第三电容和第三可控硅;第三电容内存储分闸时所需电能,第三可控硅在分闸时导通。
[0006]优选地,所述分闸电路上还连接有分闸减速电路,所述分闸减速电路包括串接的第四电容和第四可控硅,所述第四电容和第四可控硅与第三电容和第三可控硅并接,第四电容内存储分闸时斥力盘减速所需电能,第四可控硅在斥力盘分闸运动至末端时导通。
[0007]优选地,所述分闸机构包括还分闸保持装置,所述合闸机构还包括合闸保持装置,所述分闸电路和所述合闸保持装置均设置在所述斥力盘靠近所述灭弧室侧,所述合闸电路和所述分闸保持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斥力盘远离所述灭弧室侧。
[0008]优选地,所述合闸保持装置与所述分闸保持装置相对的侧面上均分别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电感线圈二置于合闸保持装置上的环形槽内,所述电感线圈一置于所述分闸保持装置上的环形槽内。
[0009]优选地,所述分闸保持装置与合闸保持装置上均设置有能够被磁体吸引的金属。
[0010]优选地,所述斥力盘上固定有永磁体,所述永磁体的两极分别朝向所述斥力盘靠近和远离所述灭弧室的两侧。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设置合闸电路,合闸电路中第一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所需电能,第一可控硅在合闸时导通,第二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斥力盘减速所需电能,第二可控硅在斥力盘合闸运动至末端时导通,使得在动触头靠近静触头合闸时,动触头在运动至靠近静触头时进行减速,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合闸时速度几乎为零,避免了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合闸碰撞,避免了合闸噪音,同时也避免了动触头与静触头因合闸造成的磨损。
[0013]2、设置分闸电路和合闸电路,使得在分闸与合闸中,斥力盘与分闸保持装置和合闸保持装置之间几乎不发生碰撞或以很小的碰撞力吸合在一起,避免斥力盘与分闸保持装置和合闸保持装置以大速度吸合,避免斥力盘发生反弹现象,延长斥力盘、分闸保持装置和合闸保持装置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断路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合闸电路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分闸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断路器包括灭弧室1、置于灭弧室1内的静触头11和动触头12以及与动触头12固定连接的运动杆100。运动杆100上连接有斥力盘21以及驱动斥力盘21上下运动实现动触头12分合的分闸机构与合闸机构。
[0019]分闸机构包括分闸电路42(电路如图3所示)和分闸保持装置41,合闸机构包括合闸电路32(电路如图2所示)和合闸保持机构31。分闸电路42和合闸保持装置31均设置在斥力盘21靠近灭弧室1侧。合闸电路32和分闸保持装置41均设置于斥力盘21远离灭弧1室侧。
[0020]基于上段技术方案,在合闸时,合闸电路32内通过合闸电流感应合闸磁力,这个合闸磁力克服斥力盘21上永磁体的磁力,将斥力盘21推动至合闸保持装置31,斥力盘21与合闸保持装置31吸引,使得灭弧室1内动触头12与静触头11保持合闸状态,且在分闸电路42中接入电流前一直保持处于合闸状态。
[0021]基于上段技术方案,在分闸时,分闸电路42内通过分闸电流感应分闸磁力,这个分闸磁力克服斥力盘21上永磁体的磁力,将斥力盘21推动至分闸保持装置41,斥力盘21与分闸保持装置41吸引,使得动触头12保持与静触头11分闸状态,且在合闸电路32中接入电流前一直保持处于分闸状态。
[0022]如图1,合闸保持装置31与分闸保持装置41相对的侧面上均分别设置有环形槽。分闸电路42置于合闸保持装置31上的环形槽内。合闸电路32置于分闸保持装置41上的环形槽内。将合闸电路32和分闸电路42分别嵌入分闸保持装置41和合闸保持装置31内,通过优化
了结构设计,大大降低了元件加工误差对驱动系统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整体结构的体积。
[0023]如图1,斥力盘21上固定有永磁体22,永磁体22的两极分别朝向斥力盘21靠近和远离灭弧室1的两侧。分闸保持装置41与合闸保持装置31上均设置有能够被磁体吸引的金属。斥力盘21中永磁体22,既可以在合闸时提供保持力,又能在分闸时提供保持力,大大减小了磁铁的用量,提高了其经济性,简化了整体断路器的结构,降低了故障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分闸保持装置41与合闸保持装置31上均设置有能够被永磁体吸引的金属。永磁体与金属的设置,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0024]如图2所示,合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一L1,电感线圈一L1上并接有第一电容C11和第二电容C12。第一电容C11和第二电容C12各自所在并联支路上分别串接有第一可控硅SCR11和第二可控硅SCR12。第一电容C11内存储合闸时所需电能,第一可控硅SCR11在合闸时导通。第二电容C12内存储合闸时斥力盘21减速所需电能,第二可控硅SCR12在斥力盘21合闸运动至末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所述断路器包括灭弧室、置于灭弧室内的静触头和动触头以及与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的运动杆,所述运动杆上连接有斥力盘以及驱动斥力盘运动实现动触头分合的分闸机构与合闸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闸机构包括合闸电路,所述合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一,所述电感线圈一上并接有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各自所在并联支路上分别串接有第一可控硅和第二可控硅;第一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所需电能,第一可控硅在合闸时导通,第二电容内存储合闸时斥力盘减速所需电能,第二可控硅在斥力盘合闸运动至末端时导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闸机构包括分闸电路,所述分闸电路包括电感线圈二,所述电感线圈二上串接有第三电容和第三可控硅;第三电容内存储分闸时所需电能,第三可控硅在分闸时导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断路器分合闸防反弹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闸电路上还连接有分闸减速电路,所述分闸减速电路包括串接的第四电容和第四可控硅,所述第四电容和第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雨宋安超吴春晖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能护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