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晶磊专利>正文

层叠面板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966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7 22:27
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包括一第一部分面板、一第二部分面板、一第一层以及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附着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连接处形成分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连接并且保持间隔以形成一空腔,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至少部分朝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延伸形成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能够被支撑于所述支撑结构。构。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层叠面板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面板领域,尤其涉及到塑料制造的层叠面板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塑料面板在生活中已经被非常普遍的应用,比如说桌子、椅子、墙壁、隔板 和玩具等都可以用塑料来制造。塑料面板具有轻便、颜色丰富和造型多样的优点。 然而对于大多数塑料面板而言,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就是强度较低,从而难以 承受较大的重量,一旦长时间负重,塑料面板的表面就容易出现塌陷。
[0003]制造面板的传统材料一般是木材或者是金属,其支撑强度足够,但是重量过 大,运输和安装不便。塑料制造的面板虽然重量较轻,但是强度不足。还有一个 问题就是面板的表面性能,采用木材或者金属制造的面板表面需要经过特殊的处 理,以具有较好的防刮和防水防油性能,塑料面板本身就具有较好的防刮、防水 和防油性能,相对于木材和金属而言。
[0004]因此目前部分厂商采取的措施是在木材或者是金属制成的面板表面覆盖一 层塑料,这种措施看似将塑料和传统材料结合,从而改善了传统材料的缺陷,比 如说易被刮花。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克服塑料本身强度较低的缺陷,并且也没有 完全发挥塑料面板轻量化的优势。整个面板的主体还是木材或者是金属材料,仍 然是比较笨重的。
[0005]另外,面板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的要求并不相同,应用在墙壁时,可能对于面 板的支撑强度要求比较高,应用在玩具时,可能对于面板的耐冲击性能要求比较 高,这意味着木材或者金属材料表面覆盖的塑料可能需要随着应用领域的改变而 改变。换言之,目前面板的性能能够到达一个要求,但是难以同时达到多个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现状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技术方案为一种吹塑 成型耐冲击性好、重量轻、结构稳定坚固的层叠面板。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制成耐冲击性好、结构坚固稳定、但重 量轻便的双层吹塑层叠面板的配料结构。
[0008]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能制成耐冲击性好、结构坚固稳定的三层层叠面 板的配料结构。
[0009]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吹塑成型的层叠面板,包括上层板 和下层板,所述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吹塑成型有中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 层板和下层板均各包括有外层和里层,所述下层板向上层板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 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结构。
[0010]优选地,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均各包括有外层、中间层和里层,所述下层板 向上层板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 碰合支撑结构以预设方式分布。
[0011]为了提高层叠面板边缘结构强度,所述上层板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外折 弯壁,所述下层板的外边沿具有向下折弯的内折弯壁,所述外折弯壁底部的里层 与内折弯壁底部的里层相互一体融合。
[0012]为了提高层叠面板的结构强度,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可以呈点状结构或条状结 构。
[0013]进一步优选,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内设有至少一根加强筋。
[0014]进一步优选,所述碰合支撑结构内设有两根加强筋,对应地,碰合支撑结构 内设有三个接触峰点并与加强筋间隔排列。
[001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该双层吹塑成型的层叠面板的每层原料结 构,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外层均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 里层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或者均采用选自 高密度聚乙烯、茂金属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
[0016]优选地,所述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量百分比为10~15%,所述碳酸钙质量 百分比为15~20%,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或者,所述里层的茂金属聚乙烯质 量百分比为10~15%,所述玻纤质量百分比为15~25%,其余为高密度聚乙烯。
[0017]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为:依据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该双外单内 三层吹塑成型的层叠面板的配料结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外层均采用高密度 聚乙烯,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中间层均采用选自高密度聚乙烯和碳酸钙的混合 物或者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和玻纤的混合物,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的里层均采用茂 金属聚乙烯。
[0018]作为中间层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间层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比 为70~85%,碳酸钙的质量百分比为15~30%。
[0019]作为中间层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中间层采用的高密度聚乙烯的质量百分 比为60~85%,玻纤的质量百分比为15~40%。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多层吹塑成型的层叠面板仅利用上、 下两层的吹塑中空结构及构成轻巧坚固耐撞的板状架构,其中下层板向上层板 方向凹陷至下层板的里层与上层板的里层相互融合而形成预定数目的碰合支撑 结构以预设方式分布,以提高吹塑板的结构强度,外层可以采用表面强度高、抗 刮擦、抗油污能力强的材料,里层可以采用热塑收缩性比率低的材料,提供框架 支撑的作用,如果还采用高韧性、有一定弹性和吸能的材料的中间层,则能进一 步有效缓解冲击和跌落对面板的损坏,从而进一步提高吹塑板的整体结构强度。
[002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主要采用 塑料制造,并且具有塑料轻便的优点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强度。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能够被应 用于不同的领域,其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不同要求,换言之,所述层叠面板能够 同时达到多个要求。
[002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具有较好 的防刮性能,耐冲击性能和较好的支撑强度,同时对于所述层叠面板的制作材料 本身并没有要求同时要具备较好的防刮性能,耐冲击性能和较好的支撑强度。
[0024]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包括一第 一部分面板和相对间隔设置的一第二部分面板,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延伸形成至少 一个支撑
部,所述第一部分面板被支撑于所述支撑部,从而增强所述层叠面板的 结构强度。
[002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 述第二部分面板形成中空结构,从而在拥有较轻质量的同时拥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002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的所述第 一部分面板能够被设置为两层或者是更多层的,并且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至少两 层能够分别达到不同的性能,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具有较好的性能。
[002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层叠面板的所述第 二部分面板能够被设置为两层或者是更多层的,并且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至少两 侧能够分别达到不同的性能,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具有较好的性能。
[0028]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层叠面板和应用,其中所述支撑部可以是两层 或者是更多层的结构,从而所述支撑部能够具有较好的性能。
[0029]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层叠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部分面板;一第二部分面板;一第一层;以及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附着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连接处形成分界,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位置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至少部分保持一预设的距离以形成至少一空腔,从而围绕形成一中空结构,所述第二部分面板朝腔内延伸形成有至少一个接触峰点,各个所述接触峰点朝向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凹陷至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通过选自组合粘接和压合连接中的一种方式被附着于所述第二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通过选择组合涂覆、压合、模塑和注塑中的一种方式被成型于所述第二层的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多个部分同时朝向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凹陷形成预定数目并且以预设方式布置的支撑结构,并且分别形成一凹陷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各个所述支撑结构被设置有至少一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凹陷腔并且一体延伸于所述支撑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加强筋是所述支撑结构的至少部分朝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凸出延伸形成U形的波浪状结构,所述加强筋横跨于所述凹陷腔的底部相对形成所述接触峰点。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一层部分位于外侧,所述第一层的耐刮擦性能强于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二层部分的支撑强度强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一层部分,其中所述第二层完全被所述第一层包覆,所述第二层的内壁围绕形成所述空腔。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层叠面板包括一第三层,其中所述第三层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层分别在连接处和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融合,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以及所述第三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以及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面板的所述第一层位于外侧,所述第一层的耐刮擦性能强于所述第二层及所述第三层,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其中一层的支撑强度强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一层,其中所述第二层及所述第三层完全被所述第一层包覆,所述第三层的内壁围绕形成所述空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层是一发泡层。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层叠面板包括一第三层,其中所述第三层位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层分别在连接处和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融合,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以及所述第三层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以及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层中的一种或者几种。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层是一发泡层。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朝各所述凹陷腔内,向着所述第一部分面板方向,延伸形成所述接触峰点,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朝向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凹陷至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三层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三层部分相互融合而形成所述接触峰点。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面板的所述第一层位于外侧,所述第一层的耐刮擦性能强于所述第二层及所述第三层,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其中一层的支撑强度强于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所述第一层,其中所述第二层及所述第三层完全被所述第一层包覆,所述第三层的内壁围绕形成所述空腔。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所述第三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选自组合高密度聚乙烯加碳酸钙和高密度聚乙烯加玻纤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层的制作材料包括选自组合茂金属聚乙烯加碳酸钙和茂金属聚乙烯加玻纤中的一种或者两种。16.一层叠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部分面板;一第二部分面板;一第一层;以及一第二层,其中所述第一层附着于所述第二层并且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连接处形成分界,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形成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包括选自组合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层和其他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层中的一种或者两种,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面板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在边缘位置相互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部分面板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至少部分保持一预设的距离以形成至少一空腔,从而围绕形成一中空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部分面板的多个部分同时朝向所述第一部分面板方向凹陷形成预定数目并且以预设方式分布的支撑结构,各个所述支撑结构分别形成一凹陷腔,其中各个所述支撑结构分别被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凹陷腔中并且是一体延伸于所述支撑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通过选自组合粘接和压合连接中的一种方式被附着于所述第二层。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层通过选择组合涂覆、压合、模塑和注塑中的一种方式被成型于所述第二层的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层叠面板,其中所述层叠面板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选自组合至少部分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晶磊
申请(专利权)人:蒋晶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