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调光开关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智能化的潮流席卷全球,各项新兴的电子设备都在努力挣脱单一功能的束缚,往智能化、信息化、互联化发展,对于现存的旧设备,尤其是诸如墙壁调光开关等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其智能化的呼声很大,其需求不仅是简单的替换,更要兼顾与现有设备共存的要求。
[0003]现有的调光墙壁开关多为手动机械调节,一般一个面板只能控制一路调光、开关通路,且不具备双控的功能。
[0004]常规的调光器调光方式为可控硅调光,具有电路设计简单、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可控硅会产生电磁干扰,破坏电网质量,甚至会损坏电气设备,是其缺陷。
[0005]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墙壁调光开关控制数量少、电磁干扰大、调光兼容性不佳、智能化不足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其采用单火供电的方式实现对进行供电;其采用IGBT调光电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单火取电供电电路、第一双联双控开关反馈电路、第二双联双控开关反馈电路、调光过零反馈电路、PWM驱动电路、隔离PWM驱动电路、调光保护电路和单片机模块,其中:所述单片机模块分别与所述单火取电供电电路、所述第一双联双控开关反馈电路、所述第二双联双控开关反馈电路、所述调光过零反馈电路、所述PWM驱动电路和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单火取电供电电路分别与所述PWM驱动电路和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电性连接;所述调光保护电路分别与所述调光过零反馈电路、所述PWM驱动电路和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取电供电电路包括两路输入桥堆BD1和输入桥堆BD2,所述输入桥堆BD1的3端经保险丝电阻R1后与火线接入端Lin电性连接,所述输入桥堆BD2的3端与输出端Lo1电性连接,所述输入桥堆BD2的4端与输出Lo2电性连接,所述输入桥堆BD1的1端和输入桥堆BD2的1端电性连接,所述输入桥堆BD1的2端和输入桥堆BD2的2端电性连接,所述输入桥堆BD1的1端经过电感L1与原边绕组T1的1端电性连接,所述原边绕组T1的2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Drain端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联双控智能调光开关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火取电供电电路还包括辅助绕组T2、输出绕组T3、输出绕组T4及输出绕组T5,所述辅助绕组T2的6端依次经过二极管D1和电阻R4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VCC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4远离所述二极管D1的一端还通过电容C6接GND0,所述电容C6的两端并接有电容C7,所述辅助绕组T2的7端与所述输入桥堆BD1的2端电性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检测端CS与电阻R2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接GND0,所述输出绕组T3的4端与二极管D2的正端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端分别与电容C3的正端和二极管D3正端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3另一端均与所述输出绕组T3的3端电性连接,电容C4与所述电容C3并联,所述二极管D3的负端与单片机模块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端经电阻R54、二极管ZD1和电阻R5后接GND,所述电阻R5的两端与光耦U2的1端和2端连接,所述光耦U2的4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供电端VCC电性连接,所述光耦U2的3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FB端电性连接,所述光耦U2的3端经并联的R3和C5后接GND0,所述输出绕组T4的5端与二极管D4的正端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负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所述PWM驱动电路的电阻R18的一端、所述PWM驱动电路的电阻R15的一端和所述PWM驱动电路的三极管Q8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接GND,所述输出绕组T5的9端与二极管D5的负端电性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端分别与电容C1的一端、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的电阻R36的一端、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的电阻R37一端和所述隔离PWM驱动电路的三极管Q14的发射极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欣,王小龙,朱杰,
申请(专利权)人:亮兮柯电气嘉兴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