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606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包括外模具及内模具。外模具包括外模主体及内膜层,外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内膜层包括内铁氟龙膜层,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内模具包括内模主体及外膜层,内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孔和圆孔,内模主体的一端设为与锥形进胶孔相对应的锥形部,外膜层包括外铁氟龙膜层,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锥形部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和锥形部的外表面镀上铁氟龙膜层,能够减少塑胶材料在流道上的摩擦,进而减少该模具的押出端口易产生积渣的现象,避免电缆线材表面刮伤问题。避免电缆线材表面刮伤问题。避免电缆线材表面刮伤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电缆由导体和绝缘护套组成,绝缘护套是将塑胶材料通过押出模具的加压押出成型。这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由内模具及外模具组成,塑胶材料在内模具与外模具之间形成的流道内流动。
[0003]现有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形成的流道摩擦较大,导致塑胶材料在流道内流动不顺,在外模具的押出端口易产生积渣,容易刮伤电缆表面,导致不良品率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能够减少塑胶材料在流道上的摩擦,进而解决模具的押出端口易产生积渣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包括:
[0007]外模具,所述外模具包括外模主体及内膜层,所述外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所述内膜层包括内铁氟龙膜层,所述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及
[0008]内模具,所述内模具包括内模主体及外膜层,所述内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孔和圆孔,所述内模主体的一端设为与所述锥形进胶孔相对应的锥形部,所述外膜层包括外铁氟龙膜层,所述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上。
[0009]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铁氟龙膜层及所述外铁氟龙膜层均设为三层,厚度分别为18μm~22μm、8μm~12μm及8μm~12μm。
[0010]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膜层还包括内铬膜层,所述内铬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所述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内铬膜层远离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一侧面上;所述外膜层还包括外铬膜层,所述外铬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上,所述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外铬膜层远离所述锥形部的一侧面上。
[0011]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铬膜层及所述外铬膜层均设为两层,厚度均为5μm~10μm。
[00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锥形进胶孔的内表面设为第一锥形面,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设为第二锥形面,所述第一锥形面与所述第二锥形面相对应。
[0013]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锥形面形成的夹角为42
°
~48
°
,所述第二锥形面形成的夹角为32
°
~38
°

[0014]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模主体的顶部开设有所述锥形进胶孔,所述外模主
体的底部开设有所述圆形出胶孔及梯形孔,所述圆形出胶孔连通在所述锥形进胶孔与所述梯形孔之间。
[0015]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模主体的另一端设为连接部。
[0016]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模主体于所述锥形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凸起限位部。
[0017]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模主体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凸起限位部之间开设有凹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0019]1、本技术通过在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镀上或涂覆内铁氟龙膜层,在锥形部的外表面上镀上或涂覆外铁氟龙膜层,能够减少塑胶材料在该流道上流动时的摩擦,提高塑胶材料在该流道上的流动速度,进而减少该模具的押出端口易产生积渣的现象,避免电缆线材表面刮伤问题,能够满足生产需求,降低不良品率,提高生产效率。
[0020]2、本技术通过设置锥形进胶孔的角度为42
°
~48
°
,锥形部的角度为32
°
~38
°
,能够降低押出时的压力大小,提高押出时的压力均匀度。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的外模具的内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8]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包括:外模具,所述外模具包括外模主体及内膜层,
所述外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所述内膜层包括内铁氟龙膜层,所述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及内模具,所述内模具包括内模主体及外膜层,所述内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孔和圆孔,所述内模主体的一端设为与所述锥形进胶孔相对应的锥形部,所述外膜层包括外铁氟龙膜层,所述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上。
[0029]为了更好地对上述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进行说明,以更好地理解上述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的构思。一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10,包括外模具110及内模具120。所述外模具110包括外模主体111及内膜层112(在图1及图2中用粗线表示),所述外模主体111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形进胶孔1111及圆形出胶孔1112,所述内膜层112包括内铁氟龙膜层1121,所述内铁氟龙膜层1121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1111及所述圆形出胶孔1112的内表面上。所述内模具120包括内模主体121及外膜层122(在图1及图2中用粗线表示),所述内模主体121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孔1211和圆孔1212,所述内模主体121的一端设为与所述锥形进胶孔1111相对应的锥形部1213,所述外膜层122包括外铁氟龙膜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具,所述外模具包括外模主体及内膜层,所述外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形进胶孔及圆形出胶孔,所述内膜层包括内铁氟龙膜层,所述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及内模具,所述内模具包括内模主体及外膜层,所述内模主体开设有相连通的锥孔和圆孔,所述内模主体的一端设为与所述锥形进胶孔相对应的锥形部,所述外膜层包括外铁氟龙膜层,所述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铁氟龙膜层及所述外铁氟龙膜层均设为三层,厚度分别为18μm~22μm、8μm~12μm及8μm~12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膜层还包括内铬膜层,所述内铬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内表面上,所述内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内铬膜层远离所述锥形进胶孔及所述圆形出胶孔的一侧面上;所述外膜层还包括外铬膜层,所述外铬膜层连接在所述锥形部的外表面上,所述外铁氟龙膜层连接在所述外铬膜层远离所述锥形部的一侧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缆绝缘护套押出模具,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波邓小忠郭瑞勤
申请(专利权)人:乐庭电线工业惠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