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45866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9:00
一种视角切换模块包括视角限制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视角限制器具有吸收轴,且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视角限制器的厚度方向。视角限制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一偏光片、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以及第二偏光片重叠设置。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吸收轴的轴向。一种采用视角切换模块的显示装置亦被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视角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光能利用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光能利用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光能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视角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


[0001]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视角切换技术,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视角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而言,显示装置为了能让多个观看者一起观看,通常具有广视角的显示效果。然而,在某些情况或场合,例如在公开场合浏览私人网页、机密资讯或输入密码时,广视角的显示效果却容易使机密资讯被旁人所窥视而造成机密资讯外泄。为了达到防窥效果,一般的做法是在显示面板前方放置光控制膜(Light Control Film,LCF),以滤除大角度的光线。相反地,在没有防窥需求时,再以手动的方式将光控制膜自显示面板前方移除。换言之,此类光控制膜虽具有防窥效果,但其操作上的便利性仍有改善的空间。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视角切换极为便利且防窥效果俱佳的显示装置已成为相关厂商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的切换较便利,且其能耗也较低。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视角切换模块,其具有较佳的光能利用率。
[0005]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视角限制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一偏光片、第二偏光片以及显示面板。视角限制器与显示面板重叠设置于背光模块,且具有吸收轴。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视角限制器的厚度方向。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视角限制器,且包括第一液晶层、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第一液晶层夹设于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平行或垂直于第二配向膜的第二配向方向。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且包括第二液晶层、第三配向膜与第四配向膜。第二液晶层夹设于第三配向膜与第四配向膜之间。第三配向膜的第三配向方向平行于第四配向膜的第四配向方向。第一偏光片设置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与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之间。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位于视角限制器与第一偏光片之间。第二偏光片设置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背离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的一侧。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吸收轴的轴向。
[0006]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视角切换模块。视角切换模块包括视角限制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视角限制器具有吸收轴,且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视角限制器的厚度方向。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视角限制器,且包括第一液晶层、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第一液晶层夹设于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之间。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平行或垂直于第二配向膜的第二配向方向。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且包括第二液晶层、第三配向膜与第四配向膜。第二液晶层夹设于第三配向
膜与第四配向膜之间。第三配向膜的第三配向方向平行于第四配向膜的第四配向方向。第一偏光片设置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与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之间。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位于视角限制器与第一偏光片之间。第二偏光片设置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背离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的一侧。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吸收轴的轴向。
[0007]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视角切换模块及显示装置中,透过视角限制器在特定方向上的吸收特性以及与两个电控视角切换器之间的配合关系,可增加视角切换模块的光能利用率,从而降低显示装置的操作能耗。同时,还可提升显示装置在大视角下的防窥效果。另一方面,两个电控视角切换器的可电控特性,可让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之间的切换极为便利。
[0008]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09]图1A及图1B分别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操作在分享模式与防窥模式下的剖视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A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11]图3A是图1A的显示装置操作在分享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
[0012]图3B是图1B的显示装置操作在防窥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
[0013]图4是图1A的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的视角对穿透率的曲线图。
[0014]图5A及图5B是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6A是图1B的显示装置采用图5A的背光模块且操作在防窥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
[0016]图6B是图1A的显示装置采用图5A的背光模块且操作在分享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
[0017]图7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18]图8是图7的显示装置操作在防窥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
[0019]图9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0]图10A及图10B分别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操作在防窥模式与分享模式下的剖视示意图。
[0021]图11是图10A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2]图12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3]图13是图12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4]图14是本技术的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5]图15是本技术的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6]图16是图15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7]图17是本技术的第八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28]图18是图17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0029]图19是本技术的第九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0030]图20是图19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有关本技术之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技术。
[0032]图1A及图1B分别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操作在分享模式与防窥模式下的剖视示意图。图2是图1A的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的示意图。图3A是图1A 的显示装置操作在分享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图3B是图1B的显示装置操作在防窥模式下的穿透率分布图。图4是图1A的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的视角对穿透率的曲线图。
[0033]请参照图1A、图1B及图2,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块BLU、显示面板DP与视角切换模块50。视角切换模块50重叠设置于背光模块BLU,且包括视角限制器100、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210、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220、第一偏光片310及第二偏光片320。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重叠设置于该背光模块,并设置在背光模块BLU与视角切换模块50之间,例如,第一电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块、视角限制器、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第一偏光片、第二偏光片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视角限制器重叠设置于所述背光模块,且具有吸收轴,所述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视角限制器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所述视角限制器,且包括:第一液晶层;以及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所述第一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一配向膜与所述第二配向膜之间,所述第一配向膜的第一配向方向平行或垂直于所述第二配向膜的第二配向方向;所述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重叠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且包括:第二液晶层;以及第三配向膜与第四配向膜,所述第二液晶层夹设于所述第三配向膜与所述第四配向膜之间,所述第三配向膜的第三配向方向平行于所述第四配向膜的第四配向方向;所述第一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与所述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之间,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位于所述视角限制器与所述第一偏光片之间;所述第二偏光片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背离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的第一吸收轴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第二吸收轴的轴向;以及所述显示面板重叠设置于所述背光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膜的所述第一配向方向或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与所述第三配向膜的所述第三配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介于0度至45度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角限制器包括:高分子基材;以及多个染料分子,其分散地设置于所述高分子基材内,所述多个染料分子在所述视角限制器的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一吸收系数,所述多个染料分子在垂直于所述厚度方向上具有第二吸收系数,且所述第一吸收系数与所述第二吸收系数的比值介于2至1000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控视角切换器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第一电控视角切换器之间,且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视角限制器与所述背光模块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膜的所述第一配向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所述第二配向方向,且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所述第二配向方向平行或垂直于所述第一偏光片的所述第一吸收轴的轴向。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向膜的所述第一配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昱帆陈冰彦方崇仰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