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4532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包括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第一预制块的第一块体和第二预制块的第二块体结构相同,均包括:一对U形槽,两个U形槽间隔设置,其间隙形成第一水土交换孔;一上连接单元,具有一对上连接梁,其中一个上连接梁浇筑在第一边墙顶部,另一个上连接梁浇筑在两所述第二边墙顶部;一下连接单元,具有下连接梁,其中一个下连接梁浇筑在两个第一边墙的下部,另一个下连接梁浇筑在两个第二边墙的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的工厂预制和量化生产,减少现场土方开挖量和施工量,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现场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的沟渠或河渠的施工。工。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


[0001]本技术涉及河渠施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数量剧增,尤其在人口建筑密集区域,河渠(或沟渠)的边界空间不断被侵占,河渠往往还要兼顾排涝和清淤,使得原本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河渠(或沟渠)逐渐缩窄,导致河渠漫滩区消失。同时由于河道越治越陡峭,导致水体快速流向主河道,降低了河道的蓄滞洪功能。为此,河渠两岸设计有生态护坡,以达到防洪防水土流失的目的,同时兼顾环境绿化和景观。
[0003]然而,现有河渠通常是采用现场浇筑或砌筑方式施工渠底和边墙,浇筑完成后再在水利护坡表面种植草皮。然而,现场浇筑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方开挖,开挖量较大,难以满足狭小空间的沟渠施工需求;另外,现场浇筑渠底和砌筑边墙的工作量大, 现场施工周期长且施工效率低下;再者,现有河渠的渠底和边墙与土体无接触,无法实现护坡与河渠内水体的水土交换,无法为草皮提供水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可在工厂大量预制,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的河渠或沟渠,提高施工效率,且能够实现水土交换。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所述的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包括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一预制块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预制块包括第二块体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结构相同,均包括:
[0007]一对U形槽,每个所述U形槽均为由水平设置的底板、第一边墙和第二边墙浇筑而成,且两个U形槽间隔设置,其间隙形成第一水土交换孔;
[0008]一上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设置的上连接梁,其中一个所述上连接梁浇筑在两所述第一边墙顶部,另一个上连接梁浇筑在两所述第二边墙顶部;及
[0009]一下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设置的下连接梁,其中一个所述下连接梁浇筑在两个第一边墙的下部,另一个下连接梁浇筑在两个第二边墙的下部。
[0010]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U形槽的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边墙的拐角处设置第一腋角,U形槽的底板和所述第二边墙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二腋角。
[0011]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土交换孔沿顺水流方向的宽度为0.3m。
[0012]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连接梁的长度和所述下连接梁的长度相同且均大于所述U形槽的宽度,上连接梁两端的悬臂长度和下连接梁两端的悬臂长度相等,使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围成第二水土交换孔。
[0013]在本技术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水土交换孔和第二水土交换孔的宽
度相等。
[0014]在本技术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连接梁两端的悬臂长度为0.15m,所述下连接梁两端的悬臂长度为0.15m。
[0015]在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第一块体的上连接梁两端的上凹槽,和开设在第一块体的下连接梁两端面上的下凹槽。
[0016]在本技术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块体的上连接梁两端的上凸台,和设置在第二块体的下连接梁两端的下凸台,所述上凸台卡装在所述上凹槽内,所述下凸台卡装在所述下凹槽内。
[0017]在本技术的更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凸台和下凸台的宽度均为0.05m,所述上凹槽和下凹槽的深度均为0.05m。
[0018]本技术优点在于实现了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的工厂预制和量化生产,减少现场土方开挖量和施工量,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现场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特别适用于狭小空间的沟渠或河渠的施工。
[0019]本技术的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均具有第一水土交换孔,使得沟渠内的水体能够与生态护坡实现水土交换,为生态护坡上植物即使提供和补充需水分。
[0020]本技术的第一预制块的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均采用悬臂设计,且第二预制块的上连接梁和下连接梁也采用悬臂设计,使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能够围成与第一水土交换孔宽度一致的第二水土交换孔,不仅能够保证河道结构的统一性,还提高了水土交换量,进一步保证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所述第一预制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所述第二预制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的施工效果图。
[0024]图4是图3中A

A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00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7]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0028]如图3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包括第一预制块1和第二预制块2,第一预制块1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一连接结构,第二预制块2包括第二块体和第二连接结构,第一预制块1和第二预制块2的高度相等且在1m~3m范围内,第一预制块1和第二
预制块2横跨河流的宽度相等且均在2 m~5m内,通过在工厂预制第一预制块1和第二预制块2,能够有效减少土方开挖工程量,有效避免现场浇筑,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0029]在实际预制时,用钢筋砼(即钢筋混凝土)预制第一预制块1和第二预制块2,且第一块体的结构和第二结构相同,不仅保证河渠外形一致,还降低了预制难度。下面以第一预制块1的第一块体为例具体说明其结构:
[0030]如图1所示,第一块体,包括一对间隔设置的U形槽,每个U形槽均为由水平设置的底板1.1、第一边墙1.2和第二边墙1.3浇筑而成,两U形槽围成宽度0.3m的第一水土交换孔3,且第一水土交换孔3的两竖向部和水平部贯通,提高了水土交换能力,为植物根系及时补充水分;
[0031]一上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设置的上连接梁1.4,其中一个上连接梁1.4浇筑在两个第一边墙1.2的顶部,实现第一块体的两个第一边墙1.2顶连接,另一个上连接梁1.4浇筑在两第二边墙1.3的顶部,实现第一块体的两个第二边墙1.3顶连接,提高了第一块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
[0032]一下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设置的下连接梁1.5,其中一个下连接梁1.5浇筑在两第一边墙1.2的下部,实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预制块和第二预制块,所述第一预制块包括第一块体和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二预制块包括第二块体和第二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结构相同,均包括:一对U形槽,每个所述U形槽均为由水平设置的底板、第一边墙和第二边墙浇筑而成,且两个U形槽间隔设置,其间隙形成第一水土交换孔;一上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的上连接梁,其中一个所述上连接梁浇筑在两所述第一边墙的顶部,而另一个上连接梁浇筑在两所述第二边墙顶部;及一下连接单元,具有一对沿河流方向的下连接梁,其中一个所述下连接梁浇筑在两第一边墙的下部,而另一个下连接梁浇筑在两个第二边墙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槽的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边墙的拐角处设置第一腋角,U形槽的底板和所述第二边墙的拐角处设置有第二腋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土交换孔沿顺水流方向的宽度为0.3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渠或沟渠专用U形预制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梁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东辉庞巧东冯光伟李剑锋徐涛郭冬芬赵通阳刘春丽李孟洋王德勇刘智慧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