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5116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属于介质液体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液下泵,设有多个,液下泵的内部从上到下竖直设有泵轴,液下泵的上端设有旋转驱动装置,泵轴的上端与旋转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液下泵的下端设有泵头;液下泵的内部还设有轴衬,泵轴穿过轴衬,且泵轴上正对轴衬安装有轴套,轴套套设在泵轴的周侧且与轴衬之间具有间隙形成润滑通道;介质液体输送装置,介质液体输送装置上设有用于输出介质液体的输出端;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一端与介质液体输送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靠近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液下泵上且与润滑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能够避免液下泵的润滑通道内有介质积留凝固。固。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介质液体输送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熔盐泵属于一种液下泵,熔盐泵用于输送高温熔盐(熔盐的温度通常为 220

560℃),熔盐泵广泛用于离子膜烧碱、氧化铝、三聚氰胺、有机化工等工业部分,熔盐泵也可以用于输送其它的高温、无固体颗粒的介质的液体;现有的熔盐泵内设有的泵轴较长,熔盐泵在旋转时引起的振动以及产生的噪声较大,通常需要轴衬进行支撑,并在泵轴上正对轴衬安装有轴套,轴套与轴衬之间具有间隙,轴套与轴衬滑动接触并支撑泵轴以降低振动和噪声,提高泵轴旋转的稳定性。
[0003]进一步的,熔盐泵在使用时浸在熔盐内,在熔盐泵停机时,熔盐泵内会有部分熔盐回流到熔盐池内,容易使得轴套与轴衬之间的间隙处有熔盐积留;另外,在使用熔盐泵输送高温熔盐时,轴套与轴衬之间的间隙处也会有熔盐积留并因停止加热而凝固,使得轴衬和轴套粘结在一起,当再次启动熔盐泵时,轴衬与轴套之间的摩擦较大,影响熔盐泵的正常启动,而且,随着熔盐泵使用时间的延长,轴套与轴衬之间的间隙处堆积的熔盐会越来越多,对熔盐泵的正常启动的影响更大甚至导致熔盐泵启动负荷过大而损坏熔盐泵。再者,熔盐泵的结构复杂,且熔盐泵内安装有较多的易损部件,熔盐泵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故障而给生产带来不便,现有技术中的其它液下泵也存在与熔盐泵相同或相近的上述问题。
[0004]另外,浸锑石墨材料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且其具有化学性能稳定高、耐高温性好、耐腐蚀性好、导热性高、线膨胀系数小、耐急冷急热等性能;由此,浸锑石墨材料通常被采用来制成轴衬,但浸锑石墨材料较脆,在由浸锑石墨制成的轴衬在受冲击和振动时,较为容易破裂,尤其是棱角的位置,增加了熔盐泵的使用成本;进一步的,在轴衬使用其它自润滑性的材料制成时,也存在类似的上述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进一步的,在使用现有的熔盐泵或其它的液下泵来输送硫磺等其它易凝固、高温、高熔点的介质的液体时,也存在易凝固介质凝固而使得轴衬和轴套粘结在一起的技术问题。由此,亟需一种能够避免轴衬和轴套粘结在一起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能够能够避免轴衬和轴套粘结在一起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
[000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包括:
[0007]液下泵,设有多个,所述液下泵的内部从上到下竖直设有泵轴,所述液下泵的上端设有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泵轴的上端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液下泵的下端设有用于吸入介质液体并将吸入的介质液体送出的泵头,所述泵头内设有空腔,所述泵轴的下端伸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泵轴的下端连接有叶轮且所述叶轮位于所述空腔内;
[0008]所述液下泵的内部还设有轴衬,所述泵轴穿过所述轴衬,且所述泵轴上正对所述轴衬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泵轴的周侧且与所述轴衬之间具有间隙形成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与所述空腔连通;
[0009]介质液体输送装置,用于向所述液下泵内的所述轴套与所述轴衬之间的所述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以对所述润滑通道进行润滑,所述介质液体输送装置上设有用于输出介质液体的输出端;
[0010]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一端与所述介质液体输送装置的所述输出端连接,另一端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施例中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中通过设有多个液下泵,从而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开启部分液下泵,将另一部分液下泵备机,若运行的液下泵发生故障,可以启用备机的液下泵进行输送介质液体,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避免由于某一液下泵发生故障而影响工业生产;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设有介质液体输送装置和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通过介质液体输送装置向液下泵内的轴套与轴衬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从而可以避免液下泵内的轴套与轴衬之间的润滑通道内有介质积留凝固,避免轴套与轴衬粘结在一起,同时,通过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向轴套与轴衬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的介质液体还可以对轴套与轴衬进行润滑,有利于充分润滑轴套与轴衬之间的滑动面,减小轴套与轴衬之间摩擦,提高泵轴旋转的稳定性;进一步的,也有利于在某一液下泵发生故障后即时正常启用备机的液下泵进行输送介质液体,可以避免备机的液下泵内的轴套与轴衬之间的间隙处有介质积留凝固而影响对备机的液下泵的正常启动,避免在启动备机的液下泵时由于轴套与轴衬粘结在一起而使得轴衬破裂,有利于提高轴衬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对多个液下泵进行切换使用,降低每个液下泵的持续运行的时长,有利于提高液下泵的使用寿命。
[0012]另外,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还包括:
[0014]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用于输送用于润滑的介质液体,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接且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通,另一端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
[0015]本实施例中通过设有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且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接,另一端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便于通过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向轴套与轴衬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轴衬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泵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轴衬,且所述泵轴上一一正对多个所述轴衬设有多个所述轴套,所述轴套分别套设在所述泵轴的周侧;
[0017]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设有多条,多条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接且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通,另一端分别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
[0018]本实施例中通过设有多个轴衬和多个轴套,便于提高液下泵内的泵轴旋转的稳定
性,而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分别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另一端分别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便于分别通过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向多个轴衬和多个轴套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
[001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上分别设有开关控制阀一。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上分别设有开关控制阀一,便于根据需要通过开关控制阀一打开或关闭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从而便于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打开开关控制阀一向所述轴衬和轴套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的关闭开关控制阀一停止向所述轴衬和轴套之间的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还包括:
[0021]介质液体输出管,用于输送介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下泵,设有多个,所述液下泵的内部从上到下竖直设有泵轴,所述液下泵的上端设有旋转驱动装置,所述泵轴的上端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液下泵的下端设有用于吸入介质液体并将吸入的介质液体送出的泵头,所述泵头内设有空腔,所述泵轴的下端伸入所述空腔内,所述泵轴的下端连接有叶轮且所述叶轮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液下泵的内部还设有轴衬,所述泵轴穿过所述轴衬,且所述泵轴上正对所述轴衬安装有轴套,所述轴套套设在所述泵轴的周侧且与所述轴衬之间具有间隙形成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与所述空腔连通;介质液体输送装置,用于向所述液下泵内的所述轴套与所述轴衬之间的所述润滑通道输送介质液体以对所述润滑通道进行润滑,所述介质液体输送装置上设有用于输出介质液体的输出端;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一端与所述介质液体输送装置的所述输出端连接,另一端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用于输送用于润滑的介质液体,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接且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通,另一端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易凝固介质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衬间隔设有多个,所述泵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轴衬,且所述泵轴上一一正对多个所述轴衬设有多个所述轴套,所述轴套分别套设在所述泵轴的周侧;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设有多条,多条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支管一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接且与所述润滑用介质液体输送管连通,另一端分别靠近所述轴衬的上端连接在所述液下泵上且与所述润滑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治国王保利杨宇曹辉王垚家周景峰张庆亮任高攀陈波李彦军杨坤涛王强常云飞史东坡薛二宝刘星仝泽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潞安煤基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